這兩天工作沒有進展。
我知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寫作量,否則將來下筆如千斤。但我輩史佬言必有據,寫作必須注明出處,於是寫的時候就要再三核對材料,用正確格式來作注釋。這樣寫,很難一氣呵成,所以我是按記憶把內容先寫一遍,然後再核對材料。
不過覆檢所花的時間是寫作的數倍。例如前天聽了個網上講座,於是下筆前先設定 Word, 學校的要求是 1.5 space, 12 font size, margin 2cm+. 但史佬以 Chicago Style 為圭臬,極端繁複。例如 font type 用 Time Romans 12, 注釋用 10, 注釋要 indent, single space, 兩個注釋之間要隔一行… 我發覺 Word 是不完任符合 Chicago 的要求,例如 Chicago 的注釋編號不用 superscript, 但我一修訂,就連正文的注釋編號也變成一般字體,如何獨立設定十分麻煩;搞定一個不代表其他會自動跟規矩,幾乎要逐個設定。這兩天花了無量數時間在設定,仍然未完全掌握怎樣在 Word 設定 body text, footnote reference, footnote text 等Style.
所以,這兩天只寫了兩頁,是考據黃伯祿的出生年份。其實這是不用考據的,因為修院的紀錄以及黃伯祿自己的材料已清楚寫明。奇怪的是方豪在《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謂:
「黄伯祿字斐默,道光十年(一八三0)生於江蘇海門,…
「余 [黃伯祿] 輯是編 [集說詮真續編] ,始於丁丑,成於戊寅,開鐫於己卯,工竣於庚辰,首尾四年,乃發行間世。承海内有志老備閱許可,迄今又二十有五年。刷印旣數,字跡漫,妥用聚珍板再印;校閱既過,間有增。··.··余今年七十有七,馬齒旣長,精神亦衰。·.···」丁丑爲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庚辰為六年(一八八0)。此書又有續,亦有序,創作於光緒六年。…。而一讀後序,所謂「刷印旣數,字跡漫漶」,可知初板乃木刻木。後序自稱七十七歲,應不誤,則生年應移上一年,然生年據會中訃告,亦不致有誤,疑不能明。」
中央研究院院士方豪「疑不能明」,如果我能夠解得通,應該要大書特書吧。
我估方豪不知道黃伯祿出生的具體月日(照計江南修院的材料他應能看到),而訃告只載西曆(但他未說明訃告出處),1830對應的是道光十年,所以他說黃伯祿生於道光十年,但根據集說詮真續編重印後序(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七十七歲則有所不合 [其實我也不明白方豪如何算得生年應移上一年,1905-1830=75, 如果移上一年1829 也只是七十六歲.]
Anyway, 黃伯祿生於道光九年十二月初九,西曆是1830年1月3日, 方豪把1830對應道光十年似乎忽略了道光九年到1830年1月尾才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