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

王東波主編:《數字人文教程 Python 自然語言處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181頁,人民幣40元。

對於數字人文,我是實用主義、拿來主義,總之,是用得著的,我懂用的,就拿來用。

這書顯然是我用得著,但我不懂用,只能奉若天書,束置高閣了。

數字人文,處理的是文本,這書由字詞起講,快速介紹字形字型字體編號等概念後,就進入繁簡互譯、字體自動辨識的內容。字之後是詞,包括如何自動分詞、自動標注詞性等。再後是文本提取、特徵(如情感、意境等)分類。最後是典籍的機器中英、文白翻譯。我每頁都翻過,但大概只能略懂最初的10頁而已。

所有程式都是用Python來寫的,即是說,只要學懂這種語言,就可以用機器處理不少字詞句段篇的辨識、分類、分析、翻譯等工序,省下腦細胞做更高深的研究,是治學神器。

可惜,我不懂。

拉丁中國

雷立柏:《拉丁語在中國:另一種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025),4+333頁,人民幣68元。

雷立柏,奧地利人,北京大學博士,長期教授古典語文,如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等,近年出版了不少拉丁文的教材。

這書講拉丁文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基本上也是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因基督新教沒有官方語言的限制,所以近代拉丁文的發展也就跟天主教有關。1962-1965年梵帝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規定應該用本地語言舉行彌撒,所以在這會議前的神父,大概都受過嚴格的拉丁文聽講寫訓練,那時是LMI不是EMI或CMI。

全書討論了與拉丁文教學有關的人、學校、圖書館、歌曲、字典辭書、對漢語的影響,以及展望拉丁文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附錄有耶穌會會士羅明堅的大學拉英譯文及註釋,以及中國學生要學習拉丁文的原因。參考書目全面,也有人名索引。又因為這是本2025年出版的新書,所以是一本學習拉丁文的實用指南。

作者教授拉丁文,自然重視拉丁文對學術研究的價值,例如他評論台灣的一本教會史譯著時說
「這個例子說明,中國學者對拉丁語文獻不重視,也不太懂其內容。因為他們自己不懂,他們也不願意別人理解它,所以在漢語的書中,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在教會內或教會外,拉丁語文獻、書名、人名的原文都廣泛被忽略,造成了很多錯誤或不清楚的情況。」(頁91-92)

我在中國淘寶買這書寄到南極,因為書內有一個標題是「早期的奇才:黃伯祿」,也就是我研究的對象,可是等待了五個星期,收到書本後打開一看,作者只用了大概10行字簡單介紹了這位「奇才」的生平和著作,著作也未標明哪些是拉丁文寫的,他的拉丁文水平如何「奇」,又如何有「才」,並未見一字評論,殊可惜。

放下忘記

這星期比較忙,因為星期日安排了我做分享。加上下午要跟中國香港連線,又輪到我分享,所以要預備三份材料。中文的要準備 PowerPoint,英文的則要寫出完整的講章,因一旦詞窮,我仍可以照稿讀,不致手足無措。至於我的論文,已放下,快忘記了。

昨天一口氣打了4000字,雖然有些是剪貼的,但總有兩三千是自己的。寫作是思考過程的具體化,所以提綱未必要太仔細,有個大方向即可,反正寫的時候思潮會帶到其他方向。跟寫作學術文章不同,講稿毋須徵引材料、注明出處,反而要想一些生活化的應用說明,其實這是我的弱項。

我素來服膺乾嘉學術,認同錢大昕「據事直書,是非自見」,以王鳴盛「學問之道,求於虛不如求於實」為圭臬,以錢大昕「若各出新意,掉弄一兩字以為褒貶,是治絲而棼」為鑑,行文仿陳寅恪,旁徵博引,略加案語而成文章。不過,時移世易,現代寫作要講 theory, theorectical framework, methodology, position, 講新意,一兩字可衍出萬字,世道如此,只能屈從。不變的,是同治中興與由治及興無別,「避席畏聞文字獄」,古今同一慨。

這兩個月我幾乎天天跟四十年前認識但素未謀面的舊友以文字訂交,但未知何年何月才能到南洋見面。我們談到四書五經、兼及理雅各譯本;談到黃帝內經,兼及中西疾病觀;談到美國生活,兼及時政;談到老莊佛學,兼及神秘經驗;談到古箏笛子,兼及西洋歌劇;她早年赴美,取得博士,我晚年到紐,仍在攻讀;她說的藝術治療,是她的專業,我只能聽;我大概只是孔乙己,較她多認識幾個中文字而已。我們相約,在天涯海角各自參悟拔摩異象,相互印證。只是這幾天早上看到尚未西沉的月亮,想起她當時說的一句話,回首四十年來,斷斷續續以道義事業相勉的片段,已感惘然。年近桑榆,回首前塵,恍如一夢。

鎖好門窗

聽說中國香港將受到北方的沙塵暴影響。

有關人士說要鎖好門窗。

另一些則說要保持開放。

鎖好門窗地保持開放,保持開放地鎖好門窗, 是否屬於四不定理中的實質自我推翻?

我想起了李天命 (或者楊天命)。

小修小補

這幾天整理引言一章。本來以為輕而易舉,但實際上也有一定難度。

起初申請報讀時寫了一份,後來正式提交建議書又寫了一份有註釋的長版本以及一份提交用的簡本,作口頭報告時又做了個PowerPoint, 這一年以來又陸續讀到一些可以放進引言的資料,所以手頭上有四五個版本,又有新材料,而且動筆寫作時每章都修訂了原來的計劃,即是說屋已建好所以要以結果為計劃修訂圖則,十分亂。

現在材料都集到在一處,可以動筆修改。小修小補可能比推倒重來難,因為已存在的不忍刪去,但新舊又未必合得來,顧此失彼。我想要用一個星期才可完工,目標是一萬字,暫時有六千。

開個小差

前天告訴導師,我已完成三章,下個月先呈上第二章,她說可以。(因我之前說會先呈上第三章)

天天寫作,腦袋有點累,所以想開個小差。今天重讀金魯賢的絕處逢生上冊,這書能在中國港大出版是個異數,下冊應該不會有機會見天日了。這書2013在中國香港出版,我就買來看。讀畢,我還請教當時的校監,想了解一下耶穌會怎樣看這位兄弟。他只說金魯賢是個有爭議性的人物,但他們仍有往還。那天是陸運會,校監的工作繁忙,我們只是匆匆談了幾句。想不到十年後我居然會以上海耶穌會為研究對象,雖然時間上是晚清不是現代,範圍也小得多,只是一位神父的一本書,而且他也不算是正式的耶穌會士。我臨離開中國香港時曾特意再請教校監可否指點一二,他說對這方面沒有認識。我後來才知道那時他已準備出任重要職務,或不便多言。

今天重讀絕處逢生,又多了一點體會。一方面對教會的某些特別用語較明白一些,另一方面對作者提到的人情冷暖、風雲驟變、人心難測等又有了更現實的認識。很明顯,金魯賢對法國教士是頗有意見的,究本尋源,也應該是晚清情況的延續吧。書內描述到一些人向來是愛主愛教的正人君子為求自保不惜賣主賣友,不禁唏噓;但也有些非親非故卻肯仗義出手的信徒,令人感動。那些歷劫風波後重逢的情節,我讀的時候是眼濕濕的。

這幾天不斷想起那認識近四十年但仍沒有機會見面的朋友。她在電郵提到的人與事,有的我略有所知,有的則一無所知。她的勇猛精進,我自愧不如。我檢查一下,原來上次通消息已是十二年了。這十二年,世界早已變了,雖不至於滄海桑田,但也已不知換了多少棋局棋手,重新聯絡上,能不唏噓嗎?

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云: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兩句形容我現時的心情最貼切,仿佛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當然,這十年並非離亂,而是又治又興,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還是杜甫贈衛八處士更適合些: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我的鬢髮斑白尚未至蒼,但早已非少壯。「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沒有一半,但已有一些。「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將近四十載,仍未見過面,「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句最貼切,初識時我在西,她在東,後來我回到中國香港,她已在西方潛修,如參商不相見。五味雜陳,只能禱告上蒼祝願安好。

五用成語

最近跟朋友談到以前升中試前要刻苦操練,早上六點多就要到校補課。其中一項要操練的是成語,我記得買過一本五用成語辭典之類的書,如今當然已被書蠹吃個清光。

但我們有了國產的DeepSeek, 不像美帝的只限中國 (當然包括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中國香港)不得使用,而是面向世界,可以傲視全球。我請它列出「嗤之以鼻」的同義近義詞,讓鼻子可以稍稍休息。

恭錄如下:

「嗤之以鼻」的近義詞

1. 直接表達輕蔑、不屑
嗤笑譏誚(帶有尖銳嘲諷)[案:兼用嘴吧,可分擔鼻子重擔。]
嗤鼻冷笑(輕蔑地哼笑)[案:兼用嘴吧,可分擔鼻子重擔。]
輕蔑鄙薄(既輕視又貶低)[案:用面部表情,鼻子可稍息一會。]
一笑置之(用一笑帶過,表示不重視)[案:用嘴吧,,鼻子可稍息一會。]
冷眼相待(以冷淡輕視的態度對待)[案:用眼睛,,鼻子可稍息一會。]

2. 比喻性的輕視
棄如敝屣(像丟破鞋一樣拋棄,極端輕視)
視同糞土(看作糞土般毫無價值)
等閒視之(當作平常事物看待,不重視)
視若無物(完全忽視,當不存在)
藐如草芥(輕視如小草,極端看不起)

3. 帶有嘲諷意味
譏刺嘲弄(用言語諷刺、取笑)
冷言冷語(用冷淡的話語諷刺)
諷笑譏謔(帶有戲謔的嘲笑)
嗤謔不已(不斷輕蔑地嘲笑)
譏誚嘲諷(尖刻地挖苦諷刺)

4. 文言或較少用的近義詞
嗤點譏評(輕蔑地指點批評)
嗤鄙非笑(輕視並嘲笑)
冷哂輕謔(冷淡地譏笑戲弄)
嗤謔譏誚(綜合性的輕蔑嘲諷)
嗤謔不屑(嘲笑且不屑一顧)

這些詞彙的語氣強弱和適用情境略有不同,可依上下文選擇最貼切的表達。如果需要更具體的例句或用法分析,歡迎進一步討論。

初步完成

一月中重返南極,日以繼夜,每天早午晚均在研究室寫作,用功了兩個半月,今天終於完成第三章。總計三章合共寫了6.5萬字,連註釋共8萬字,還未寫引言、結論,但主體已成型。希望導師不會要我大修改,因為一鼓作氣易,三鼓就會氣餒。

今天也遞交了ANU的兩週遊學團的申請書,但不抱太大希望。導師希望我把研究計劃寫詳細一點,但我發覺ANU的圖書檢索好像不太好用,想找的書有沒有也查不到。這個遊學團包機票住宿,飲食交通則自理,除使用ANU的圖書館外,可以去澳洲國家圖書館看書,但我想看的方志全都說因裝修無法借閱,也就得個桔了。其實我只是想去開開眼界,所以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搞個高大上的計劃書,得失成敗對我這個被奪去兩蚊的老人來說,有沒有兩蚊更實際。

隨後幾個月,一方面仔細修訂草稿,另一方面也想把引言結論做好,加上書目,有點東西在手,心裡才踏實。以前讀大學時,我都是在上學期就做完全年的論文習作,一星期做一篇,一個月就搞定,然後慢慢改。

另外,也要認真讀點書。寫論文,始終是以結果為目標,檢索多過讀書,真正讀書應該是不以結果為目標的一頁一頁地看。三年時間已過了一半,在南極,沒有人管,有雪夜讀禁書之趣,不做海綿盡量吸飽的話,對不起先賢。我尚友千載,神交古人,不必親詣黃帝才算表態自己是根正苗紅的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華文化傳人。

病中雜記

又病了,大概可能應該是小病,都是些鼻咽乾痛的症狀,發展下去,應該會咳,程度如何,沒法推測。

結廬在路邊,飽受噪音之苦。下雨天,車輛駛過時輪胎與馬路摩擦聲更明顯。最可厭的是電單車,噪音之大,非比尋常。有些車手是送外賣的,只是為兩餐。

昨夜兩點半醒了,鼻咽乾痛,難以入睡。外面的流浪漢又有大喊大叫,又敲打雜物,警察可能不會理會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吧。總之,徹夜難眠,苦不堪言。

今早鋪天蓋地看到議員表示感激明白支持的表態,我就想起了劉向說苑的六正六邪。不過如今已無雜音,滿朝文武,皆是六正,天與人歸,紫氣北來,齊歡唱,同慶賀。

齊秦並稱帝,夾在中間的韓趙魏,早已化作美食,問題是肥肉由誰來吃而已。生為雞蛋,就只是雞蛋,命中註定是完蛋而不是完卵。想到這裡,也就安心了,反正都是沉船一條,何必計較膚色語文制度呢?

說苑臣術

劉向說苑臣術篇,分人臣為六正六邪。當今之世,一切完善,俱六正之臣。邪臣當道,已成往事,六邪之臣,皆舊時人物,切勿相混。

先列國產DeepSeekV3撮要版,粗體為人工撮要。

六正撮要:
聖臣:洞悉先機,防患未然,使主顯榮。
良臣:進諫善策,匡君過失,功歸於君。
忠臣:勤勉薦賢,以古勵今,安邦定國。
智臣:明察成敗,轉禍為福,保君無憂。
貞臣:守法清廉,節儉端莊,拒賄守節。
直臣:犯顏直諫,不懼誅戮,以死衛國。
六邪撮要:
具臣:尸位素餐,敷衍塞責,觀望自保。
諛臣:阿諛逢迎,縱君之欲,不顧後患。
姦臣:表裡不一,嫉賢蔽主,賞罰顛倒。
讒臣:巧言惑主,離間骨肉,亂政蔽明。
賊臣:專權謀私,結黨矯命,威迫君主。
亡國臣:顛倒是非,朋黨蔽主,惡名遠播

以下正文,抄自ctext.org

人臣之術,順從而復命,無所敢專,義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於國,必有補於君;故其身尊而子孫保之。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夫榮辱者,禍福之門也。何謂六正六邪?
六正者:
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幾,得失之要,預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天下稱孝焉,如此者聖臣也。
二曰虛心白意,進善通道,勉主以體誼,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功成事立,歸善於君,不敢獨伐其勞,如此者良臣也。
三曰卑身賤體,夙興夜寐,進賢不解,數稱於往古之德行事以厲主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社稷宗廟,如此者忠臣也。
四曰明察幽,見成敗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辭祿讓賜,不受贈遺,衣服端齊,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
六曰國家昏亂,所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顏面,言君之過失,不辭其誅,身死國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為六正也。
六邪者:
一曰安官貪祿,營於私家,不務公事,懷其智,藏其能,主饑於論,渴於策,猶不肯盡節,容容乎與世沈浮上下,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即進之,以快主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
三曰中實頗險,外容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而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而匿其美,使主妄行過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姦臣也。
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反言易辭而成文章,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五曰專權擅勢,持招國事以為輕重於私門,成黨以富其家,又復增加威勢,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六曰諂言以邪,墜主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入則辯言好辭,出則更復異其言語,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伺侯可推,而因附然,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是謂六邪。賢臣處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術,故上安而下治,生則見樂,死則見思,此人臣之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