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風… 但昨夜看不到星辰,因為下雨,風則很大。風雨交加,紐西蘭要轉季了,下個月就轉冬季時間。

時局遽變,忽爾想起滇緬公路。據不十分可靠的維基百科云:「1940年6月下旬,法國戰敗投降,日本在德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無力反抗下,於9月派兵進駐法屬印度支那並封閉了滇越鐵路,滇緬公路成為重慶政府最重要的聯外通道。… 1940年6月20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向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正式提出關閉滇緬公路的通牒。克萊琪於6月25日致電英國外交部主張對日妥協。…1940年7月10日,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轟炸英國首都倫敦及各大城鎮,爆發不列顛戰役,陷入困境的英國丘吉爾戰時內閣於同日正式做出決定關閉滇緬公路。1940年7月17日在美國默許下(當時英國主要靠美國《租借法案》支撐對德國及意大利戰爭,美國務卿赫爾表示「有點遺憾,但不表示異議」),英國與日本簽訂了《英日關於封閉滇緬公路的協定》及秘密備忘錄,滇緬公路在換約後封閉…」

歷史文件,比比皆是,信誓旦旦,秒速轉軚,前車有鑑。或問螳臂何以擋車?因為在虎狼之國之間,不但沒有動物幫助螳螂,相反,黃雀在後,虎視眈眈。僅有雙臂可用,難道躺以待斃耶?只能苦撐待變,如果被車輾個稀巴爛,那也只能無語。

又想起了在克里米亞半島(俄佔)簽訂的雅爾達密約,美英蘇在沒有中國參與下做出了對中國的決定…

時地人事或者不同,本質事實沒有改變。

四海一家

最近,有人提出膚色是民族的標記,我聽後不禁又想起四十幾年前聽趙公的教導…

我1981.11.04的筆記有以下兩句:
「漢士大夫遭充軍至邊疆,因對漢民族不滿,存報復之心,故盡心盡力幫助異民族;反之,漢民族則鮮有盡心盡力之臣子。」
「漢民族與異民族飲食、語言、風俗、文化互相影響,漢民族善於調和文化,變質亦不自知。」

趙公授課如行雲流水,點點滴滴而臻最高境界,有時只能抄下金句,所以上述兩句,第一,可能記錯,第二,也沒有上文下理,幾十年前的事,我也沒法記得起。

明太祖以華夷有別,四海一家為治國原則,因華夷有別,所以禁踢毽、BBQ,因為四海一家,故遣使外訪以宣威德。① 明成祖也一貫奉行這原則,故有鄭和下西洋之舉,建立一帶,非為經濟,乃為牽制帖木兒帝國 (即一帶有政治目的),善鑑古者,當亦識今。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龍的傳人,只是流行曲詞,案北大辛德勇的說法,中國自古以來崇拜野豬而非龍,流行曲詞殊不可據。韓愈云,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依此原則,則谷氏代表中國出戰,依古而來,並非新猷;反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取消國籍,亦合古訓。

讀中史,可培養大局觀,信焉。

註:
① 趙令揚:〈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原因〉

附:我用國產DeepSeek-R1撮錄網易一文如下,網易一文(→ 這裡 )該通過安檢,再經DeepSeek篩查,應該不會影響宇宙安全。
一、中國人非「黃皮膚」的歷史依據
[古代審美觀]
史書記載中國古人以「膚如凝脂」為美,崇尚白皙膚色。
唐朝女性盛行塗白妝容,此傳統影響日本至今。
[西方早期記載]
明末清初傳教士(如利瑪竇)未提及中國人為黃種人,反描述其膚色與歐洲人相近。
18世紀前西方文獻多稱中國人膚色白皙,僅南北略有差異。
二、「黃種人」概念的形成與政治意涵
[分類起源]
1735年瑞典學者林奈(Carl Linnaeus)首用拉丁詞 fuscus(微黃)描述東方人。
1758年林奈修正為更顯黃膚色,暗喻「病態」,奠定種族歧視基礎。
[工業革命後的意識形態]
西方為鞏固霸權,透過膚色劃分確立階級:
白種人(歐美):文明優越象徵
黃種人(東方):貶抑性標籤
黑種人(非洲):奴役對象
日本「脫亞入歐」即反映此分類的負面影響。
三、膚色背後的權力邏輯
[經濟與文化霸權]
西方以膚色建構「文明等級」,合理化殖民擴張。
例:傳教士以乾隆朝饑民「面黃肌瘦」強化黃種人「貧弱」刻板印象。
[當代反思]
學者批判此分類為「不文明的文明」表現,對比唐代文化包容性。
未來期許「黃種人」等詞褪去貶義,轉為中性文化標識。

鑑今知古

古人云,鑑古知今。南遊子曰,知今亦可鑑古。

近讀函牘舉隅,忽悟此理。函牘舉隅卷二葉十四上載臬司復主教一信略云:


貴主教分囑各屬傳教司鐸。轉諭該管教民。遇事姑示含忍。則奸民亦無所施其伎倆。凡事總當先立不敗之地。
貴主教老成練達。定當俯
鑒愚忱。

質言之,姑示含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肯隠忍,此乃上集;奸民施其伎俩,此乃下集;然則,兩造皆有責。化身超人,不必下集,亦已立於必敗之地矣。

南遊子案:臬司,即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司法。「老成練達」,臬司自謂也。

古人云:閒事休管,又得一證。

記憶猶新

今天讀人民電台新聞,說「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2025(PISA)主測試將於今年5月底至7月初進行,預計香港有約230所學校,約8000名15歲學生參與。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寄望學生能通過不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全力以赴,以優秀表現為港增光。」
謹按:香港二字原文如此。

二十年前,校長安排我做小領導,正苦思有什麼崗位可以給我試試,就順手把 PISA 的安排交給我。那時仍是美好的年代,考就考,校長沒有特別要求學生全力以赴,為校增光,反正數據不會發給學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但我僅做了一次,以後有沒有這測試,吾不知矣,或者已另請高明接手。我不求有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事早歸,不亦樂乎。

搜索利器

終於下單買了 PowerGrep5, 盛惠美金 159, 連同日前訂購 ABBYY FineReader 16 一年美金 99, 用了港幣近二千元,足供我飛到澳洲。

搜索是電子文本最大好處,但檔案不一定能搜,如果逐個搜也費時失事。現在的流程是,如果 PDF 不是 searchable 的話,就先用 FineReader OCR 認字。如果單獨一個檔案,我用 PDF-XChange 的 Ctrl-Shift-F 功能 (不要忘記 Shift) ,一次搜得關鍵字的所有結果,並有上下文及會顯示頁面,易於閱讀。搜索的高級選項有關鍵詞的 and or 配搭,以及可選關鍵詞的 and or 在相鄰或同段出現。PDF-XChange 的搜索功能也可以搜整個檔案夾,但速度不及PowerGrep,也不能用 Regular Expression 來搜。

如果有數十百千個 PDF,我會用 PowerGrep 先搜一遍,一來可以一鍵搜多檔,而且PowerGrep 支援 Regular Expression 方式搜尋,可以用複雜的搜尋條件,但因為 PowerGrep 只顯示已認出的文字,未能顯示 PDF 原圖,閱讀不便,有需要時仍要用 PDF-XChange 閱讀。

當然,這只是查資料的方法,查資料不是讀書,讀書要一頁一頁地揭。但我過目即忘,要用工具補救。例如今天讀到一封教會向知府申請把縣的接嬰所的孤兒運送到府的育嬰所的信,以前沒有留意接嬰、育嬰,於是用 PowerGrep 搜一搜,又牽出一種中外矛盾,尤其可以解釋為何運送兒童也要申請,可以填充數百字。

閒事休管

以前教書的時候,我在座位右面貼上一句座右銘:見事莫説,問事不知。閒事休管,無事早歸。我覺得古人有智慧。

見義勇為、雖千萬人吾往矣等,是孔孟等大聖人才有能力躬行實踐的,我輩只是嘴裡說說,等待觀眾鼓掌,又或用在作文裡,以燦爛的中國文明以眩有司。但事實證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現實生活中不宜跟孔孟走,只宜跟傳統智慧走。

我請教宇宙最強的DeepSeek,請它教我做人的道理,問它除了見事莫説,問事不知。閒事休管,無事早歸之外,有沒有其他類似的,可以給我做座左銘。它不必啟動深度求索,馬上羅列30條,我精選若干: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明哲保身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沉默是金
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多言招悔,多事招禍
槍打出頭鳥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寧可無事,不可多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不聞不問,清靜自在

這並非躺平,不作為,沒擔當,只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庖丁解牛,刀刃十九年如新;① 馮道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全身而退,無疾而終,屬教材級的歷史偉人。②

「不聞不問,清靜自在」,這句不錯,可作座左銘,尤其在新時代中國香港。


① 十九不是nineteen,而是天之大數,可能跟古代曆法有關。說本辛德勇。
② 馮道在當世的評價不差,後世以今律古,惡意抹黑,他泉下有知,一定嗤之以鼻。關於馮道的評價,可參 Wang Gangwu 王賡武, “Feng Tao: an Eassy on Confucian Loyalty”. 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是趙公一年級中史重點講授的內容。四十幾年前的事了…

Notebooklm

Google 的 Notebooklm, 理論上好用,可以餵50個檔案給它,然後要它在這些檔案中回答問題。這個工具最大的好處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會出現幻覺,無中生有,指鹿為馬,畫餅充飢,癡人說夢。

但我覺得它有點懶,經常只在一個source找答案,找到就交差,而並非綜合各家,成一家之言。有時它答得很快,好像只是個索引而非獨立思考。所以我暫時覺得,它可以 1.做總索引,即50個檔案的總索引,方便查找遺忘了出處的材料; 2. 提供點子,但只能算是初步。

而且它刻意不在網上找答案,結果坐井觀天,答案未算全面。不過它免費,我就肆意用了。可惜谷歌這玩意不支援中國香港。

我認為 DeepSeek 其實是不錯的,同樣的中國歷史問題,它似乎最懂得,當然你要知道紅線所在。我經常用它來翻譯字詞。又因為免費,所以伺服器似乎應付不了,經常斷片。我曾嘗試部署在一個虛擬機器,但硬件不夠勁,結果完全凍結不動。聽說中國香港推出自家品牌的,我拭目以待,並問它一個歷史上的今天的問題,看它如何答。

例: 我開了個清代政府架構的文件夾,上傳了蕭公權、瞿同祖、黃宗智等人的中英著作,然後問何以士紳階級支持州縣官依法施政? Notebooklm整理了幾項原因,圖中帶圈的數字是材料出處,鼠標停在圈上就出現材料的文字版節錄,點擊圈後的點可以看完整的材料。但即使原稿是PDF,它也只顯文字版而不是PDF原稿。換句話說,一切PDF都要先認字OCR才可以用它。我的公益版PDF不太夠力,所以斥鉅資買了新版的ABBYY FineReader 16。我一直以為這是個俄國軟件,原來該公司因為俄國特別軍事行動而遷到美國,並把俄籍僱員全炒。考慮到之前買的PDF-XChange因反對中國香港依法立法執法而拒絕中國香港用戶購買,前車有鑑,所以我用了已被作廢的身份、英帝地址、愛莎尼亞信用卡、美元付款,安裝在設在美國機房的虛擬機器上,用紐西蘭電郵地址和電話操作,總之沒有半點跟中國香港有關。誰會想到強力賦與的中國香港的身份,居然到處碰壁,蟻民的遭遇,不是說好中國香港故事的人所能體會到的。活在平行時空,唯有玩穿越,學伊索寓言(或新伊索寓言)的蝙蝠。

閱讀助手

有時有些意念,欲利其器以善其事,但苦無技術完成,如今有 AI,可以助我兩臂之力。

請它做了個小玩意,把文章張貼,高光(highlight)一個字,就擷取 wiktionary 的字詞分析資料。其實一般工具如 GoogleTranslate 也有類似功能,但它只是翻譯,有些則可提供定義,但我需要的是 Gender Number Case Tense Mood Voice Person Number 等分析資料,wiktionary 有,但要逐字輸入。這小玩意可以高光完成,省去不少時間。

另外,又做了個計時器,沒有特別之處,只是高仿 ipad 的倒計時,預設蕃茄工作法的 5 分鐘及 25 分鐘時段備選。

香港舊書

嚴正聲明,因習慣了用四字標題,題目只標香港兩字,正確說法是中國香港。

網上遊蕩時,看了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任劍濤的一些視頻,覺得不錯,在公益網站裡找到他的一本書,讀到一篇文章,叫〈舊書業與香港的吸引力〉,因為與中國香港有關,很自然就讀起來。

作者當時在中山大學研究中國思想史,也是文史哲類吧,他去的舊書店我也多數去過,例如神州與新亞。我去舊書店的時間比他早,當年跟同學幾乎每星期也會到書店淘書,也會去舊書店尋寶,有些舊書店作者應該沒有去過。不過我不再去書店的時間也比作者早,所以他說的梅馨與序言,我沒去過;搬了之後的神州與新亞,好像新亞有去過一次,神州就沒有去了。而這時候,舊的舊書店如實用廣華,舊的新書店如文星學峰一山南山青文等,都已銷聲匿跡,而我,也很少買書了,考慮到國家和自身安全,舊書都送到堆填區去,塵歸塵,土歸土。

任劍濤文章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一個城市發達的舊書業是這個城市社會的招牌,也是這個城市的文氣,更是這個城市的品味。香港的舊書業維繫著城市的文化品質。

可嘆的是,香港的舊書業也有點江河日下的感覺。近兩年到香港淘書,所獲日少,舊書店給人的感覺也在悄悄變化。…近年去了兩趟,便不再去了。

香港舊書業、香港吸引力、香港……」

作者沒有說好中國香港故事,有關人士又有機會嗤之以鼻。我讀了他的文章,對最後的六個圓點最有共鳴。

薄積厚發

前人讀書,講求厚積薄發,即書要多讀,但文章不要多寫,昔日傅斯年規定入史語所者三年不得發表文章,或是這個原因。

現代社會則不然,在學術圈,要發表得早,有些學校還把在頂級學報發表論文視為畢業條件。我讀書只是圓夢,不講求這些,但畢竟能否畢業就只看一篇論文,好歹也要寫好它,至少字數上要達標。我雖然是2023年才開始正式在這裡掛單,但2021年底已聯絡好導師,初步開始搜集資料,斷斷續續準備了兩年才到這裡。可是資料畢竟有限,準確點說是資料有很多,但我能讀到的很少,所以只能說是薄積。化簡為繁,就要厚發,要寫到一定字數才算可觀。

這幾天寫作停頓下來,這一章只寫好一萬字,但怎樣再寫,大傷腦筋。同樣是寫教案,不外宏觀、分期、區域等多種進路,也有統計、數字人文、中外文獻比較等多種手法,也有宗教、反洋教鬥爭、後現代等多種角度。我的材料限制我只寫1860-1880江南(主要是上海)的天主教案件,最可抄考的是Alan Richard Sweeten (史維東) 的 中國鄉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衝突與適應。他是劉廣京的弟子,立論跟 Paul A. Cohen 完全相反,認為江西鄉村基督徒與非教徒可以和平共處,宗教因素並非教案原因。他是分類講案件,並有舉例,但例子十分詳細,我沒有耐性讀完,只是抄考了他表述教案的框架,再把函牘舉隅的材料塞進去。即便如此,怎樣表達仍是十分苦惱,我砌了兩天,才砌了第一類案件的框架,明天開始寫。我共有七大類案件要寫,希望寫好第一類,以後可以有法可循。

今晚迎新活動終於暫停了,沒有粉塵背景的強勁音樂,校園份外寧靜。下星期正式開課了,陸續見到新面孔。今年系內來了一位女教師,美國人,隨和友善,教日文的,東京大學博士,是我的鄰居。新同學應該有的,但經常在校的研究生其實並不多。我的同房同學今年要畢業了,正在努力寫論文,天天比我早到,下午要帶孩子,不容易。另外較常見到的是越南女同學,她比我更遲離校,起碼晚上十時半之後,她的同房是本地人,學法文的,我們見面會用法文說一句你好,然後我就要講英文了。有一位是烏拉圭來的女生,是研究生代表,略有談過。有一位是內地來的,也是我的導師指導的,但行當不同,她研究翻譯,只是點頭之交。這裡陰盛陽衰,男學生不多,除了同房之外,較多見到的南韓同學去了日本訪學,新加坡同學(講廣東話的)暫時停學… 在地球邊緣的紐西蘭,有機會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也是緣份吧。

據統計,國際學生以中國為最大宗,其次為印度,兩者加起來已佔紐西蘭留學生的一半。印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因為印度人已取代中國人成為紐西蘭第三大族群,僅次於歐裔和本土毛利人。不過我在校園見到的中國人不算多,可能他們集中在其他城市或散布中小學校吧。中國香港的留學生更少,至今我僅認識兩位,也是來這裡很多年的了。

昨天下過一場雨,今天氣溫降至13度,雖是盛夏,但仍有人穿羽絨。我不逞強,也穿了件較厚的外套。太陽漸漸早收工,意味寒冬逐步逼近。冬天潮濕多雨,兼且常颳強風,留下來的總有說不出的滋味。

我的心在十萬八千里外,但每想那些吮XYZ之流,就覺得也許這裡的冬天不算太難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