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有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今天威靈頓也有風雨也有晴,不是微冷,而是頗冷,室外11度,體感3度,我祖宗十八代都活在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廣東,大概DNA注定了我不太適應寒冷的生活。

上週偶染微恙,決定求醫。在這裡求醫,一定要預約,學校雖有醫療中心,但不會有即日期,不考慮;而且,診所要事先登記才可求診,有些診所講明不收新症,即使你住在它隔壁也不會收你;又,診所只開星期一至五朝九晚五,但疾病沒有上班時間,耶穌說「你們應當祈求, 叫你們逃走的時候, 不遇見冬天或是安息日。」(太24:20),病也是一樣,如果週末假期患病,有苦自己受;去醫院,因不會致命,只會被趕走;走投無路,只好去可以walk-in的診所。

紐西蘭的 work-life balance 全球排第一,好處是,你以為自己的情況緊急,在他們眼中只是零食一包,填表後慢慢等等等…。首先像醫院一樣,要護士分流,問症後度血壓,把幾件大衣脫下馬上開機,血壓會低耶? 之後繼續等等等…。等待時間等於坐飛機到雪梨一樣,等了三個半鐘,期間沒有走動過。醫生不是本地人,大概是歐洲某國吧,人很親切,問症仔細。這裡看醫生好像最少要看15分鐘,所以她也沒有不耐煩。做了個procedure,開了一種藥,然後叫我去另一中心驗血和再度血壓。但她說驗血應該不會有發現,症狀消失可以不做。這裡醫藥分家,拿藥單到隔鄰的藥房配藥。醫藥費合共約1500港元,因為不是本地人,貴幾倍。

過了幾天,一切回復正常。我每天度血壓,沒有異常。我有白袍效應,在診所一定血壓偏高,當年申請簽證時護士叫我自己一個人在房內多度幾次,在無人催逼的情況下,血壓才慢慢回復正常。但,誰有時間耐性給你機會靜止一段時間才量度呢?所以,我只好信自己。

希望不會有下次。

與家人共聚三星期,從今天起又要一個人與書本/電腦為伍了。

聖保羅堂

今天下午去了舊聖保羅堂(Old St Paul’s) 參觀。我多次經過 Old St Paul’s, 但多數是晚上,不得其門而入,今天較特別,下午想走動一下,於是就去參觀。

Old St Paul’s 建於 1866 年,是聖公會主教座堂,全木結構,現在教堂已搬到對面街,這舊教堂歸政府管理。

有一老翁在門口指導入場,並簡略介紹了教堂歷史。教堂可坐500人,現在不作崇拜用,但會用作婚禮喪禮場地,也用來舉辦音樂會。在裡面走著,發思古之幽情。老翁原來是大學教授,退休後到此工作,果真是往來無白丁。他說北島石頭質量不佳,所以教堂多為木建築,南島石質較佳,所以有磚砌教堂,我記得去年到 Queenstown, 在市中心也有一座石教堂。

我在裡面逗留了十多分鐘,工作人員三人,遊客兩人,可清靜地細賞佈置結構。我曾是聖公會會友,有點親切感。

女兒曾就讀的學校就在附近,新冠三年,未能相見,如今我到這裡,她又飛往太平洋彼岸。雖然很多人批評紐西蘭教育不如英美澳加,但我對這個國家還是心存感恩的,起碼,這裡是自由的國度。

春天到了

昨天狂風大作,今天風勢緩和了,天氣也暖和了,路上偶爾聞到花香,以往五點已天黑,現在六點仍有微光,春天到了!

春天到了不保證溫暖,南極吹來的風加上南島冰雪融化的冷空氣,仍然可以涼風透骨。前年在植物公園看到的鬱金香,不知今年還有沒有。

這幾天把論文的人物生卒及中文詞語做了個索引,又把參考書目整理一遍,單是書目已近萬字,目前全文只有幾百字餘額可用。

今天再仔細看紐西蘭的稅務條款,原來過渡性質的稅務居民身份只有4年期限,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換言之,如果重臨讀書,就自動跌入稅網,全球徵稅,沒有福利,只有義務,是否值得?有沒有較可行的方法,要認真想想。落葉歸根,見證明珠褪色,或者是唯一選項。

2023.10剛來的時候拍的。這兩年來自身與世界都經歷了大變,花香依舊,人面全非…

時光飛逝

轉眼間一個星期就過去了,明天就要飛返紐西蘭,不知何時才可以一家團聚。

因為墨爾本市內的景點已去過不少,太遠的地方又不想坐長途車去,所以這次到墨爾本主力是吃。市中心各色人種都有,食物五光十色,有正宗的,也有帶中國特色的世界美食。臨走前吃了港式,奶茶還可以,讓我回憶一下中國香港的美食。對我來說,食物是回憶,失根的蘭花始終不夠實在。

8.24 補
Qantas飛機上居然有免費Wifi, 感覺上不致失聯。墨爾本到威靈頓要3.5小時,在地球一隅生活不太易。

維多利亞省最高法院–維多利亞,到處都有維多利亞,可是中國香港的已褪色了。

Greensborough

今天到墨爾本市郊的Greensborough跟親友飲茶。這裡的伙計及茶客講廣東話的居多,份外親切。食物也不錯,點心是推車仔賣的,兒時的回憶一下子回來了。

我印象中最早去的是茶居,不是茶樓,是外祖父帶我去的。那時他住在粉嶺的鄉村,我們去探他時,他會大清早帶我們去上水的茶居。我已完全忘記茶居的樣貌,但應該是很簡陋的。

Greensborough有個大商場,有巴士串連各區,配搭火車,四通八達。下午在商場蹓躂,頗覺悠閑。

再訪墨城

今次是第三次到訪墨爾本了。第一次是跟女兒劫後重聚;第二次是陪女兒北上雪梨;今次也是為了一家團聚。

跟威靈頓相比,其實是不能相比的,墨爾本的人口是威靈頓十倍,生活便利程度不可同日而語。至於生活成本,感覺上澳洲好像還便宜一點。紐西蘭人選擇移居澳洲,應該說是理所當然的吧。

這幾天天氣不錯,也是早晚寒冷,日間舒服。我的活動範圍小,大致只在市中心遊走。這裡地勢平坦,不必登高仍能望遠,海灘外望是水天相接,可以洗滌胸襟。

Altona Beach

在South Melbourne Market, 居然遇到外籍舊同事,只能說世界真細小。

天朗氣清

連續下雨兩週,這兩天終於放晴了,風也緩和了,不過仍有點冷,早晚七八度,日間十一二度。這裡晚上可看到星星月亮,但手機拍攝效果遠不及眼見,藏拙為妙。

下星期去墨爾本共敘天倫,可以暫時放下工作。

今年居然要向紐西蘭政府交幾十蚊稅,因為我的定期存款利息扣了10.4%稅後仍然超標。如果逗留多過四年,就成為稅務居民,全球徵稅,我在其他地方的唯一的收入–定期存款利息–也要上繳,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在四年限期前撤離。在紐西蘭不是永久居民,諸事不便,想買個旅遊保險也中計。南十字的保險明明寫”currently living in NZ” 就可以買,怎料在魔鬼細節中寫要 “permenantly living” 才算數,即使退款也要扣我幾十蚊。Zoomtravelinsurance明明寫non-residents可買,但買的時候又要聲明自己是永久居民,電郵查詢說non-residents也包,信電郵還是信網頁?? 最後只好買個最貴的,要90元;但再看看,原來在學校買的保險已包括回家及到澳洲旅行,即是說,其實可以不用另買,只能搥胸追悔。回到鐵達尼,好歹也是永久居民,幾百萬人一起沉淪應該十分悲壯。

今天再仔細研究交論文後的學生身份問題,因為我準備明年十月交文,但口試一般安排在四個月後到一年之內,屆時學生簽證已過期,沒有理由在這裡等待果陀吧。我似乎最好在十月底租約結束時退租返回中國香港等口試,因為讀書少於三個月毋須申請學生簽證,獲悉口試日期後我可以用旅遊簽證入境。據了解,考試委員三人,一人是海外,一人是紐西蘭本地,一人是校內,海外委員只給書面報告,口試時只會有兩名本地考官提問,如果順利過關,後續修改只需跟校內考試委員聯繫,他/她肯sign off 就可以把論文存放圖書館,大功告成。如果要改的不多,一周內可以交回(導師說的)。因為論文口試要遷就考官的時間表,說不準,我思前想後,還是放棄奧塔哥的夢了,改以鴨巴甸為目標,但會利用仍是這裡學生的圖書賬戶[好像是口試後28天內仍有效]加大力度下載網上宗教書刊,集齊兵器再說。現在我每天抄寫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讀讀寫寫,準備再出發。

AI日常

我輩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高質量確立維護自信的新時代,新時代彎道超車高歌猛進一日千里。

想當年,中學時仍是用 Four Figure Table 對數表學計數,會考剛開放准許帶計數機入試場。大學時代,一切手寫,未見過電腦。初出道教書,計分時仍是用計數機,有教師用BASIC寫程式處理成績,令人嘆為觀止。九十年代初,可以上網了,用 9.6K modem 上網,DOS介面為主,我參與的網上世界主要是論壇之類。不久,Windows的圖像系統,Netscape等瀏覽器,各款電郵工具, 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手提電話、流動通訊,雲端服務的出現,突破了時空限制,文件影音秒速傳送,千里秒達。AI是科技的又一質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生活更便利。

這一兩年AI變成了日常工具,但用的工具和場景也隨時代轉變。以往要用上貴價專門軟件來完成的工作,現在更平更快。

學習語文時,利用AI翻譯和解答問題。我用的仍是 Monica。首先,讀的番文可能來自書本,先擷取圖像,然後上載 Monica (我選用其中的 Sonnet 4 模型)。我預先製訂了常用的 prompt,例如叫它分兩欄,左欄是用OCR認圖取字,右欄是英文翻譯。OCR基本沒有錯誤,比ABBYY優勝,翻譯也不會走樣,完勝谷歌翻譯。一些費時的小任務,例如把一段拉丁文的 long vowel 加上標記,以前找不到工具,現在一般AI都勝任愉快。Monica可設定highlight工具,以鼠標選字,可以做其他任務。例如我讀到某字,不懂,只須highlight, 就可以按我的要求詳加分析,字義,字根、各種文法內容,以及語法標記。重點是:按我的要求。例如我會要求它指出根據哪些標記作出分析,舉一可以反三。遇到其他問題時,可以用Perplexity搜尋答案,回答詳盡有條理,也標出引用出處。有需要時我會比較其他AI,例如ChatGPT等。必須指出,AI會錯的,貨比三家安全些。最近學習Coptic,文法奇怪,我覺得 Perplexity 解釋不錯,有利自學。

要偷懶的話,把一大堆PDF上載 Google 的 NotebookLM,可以跟文件對話,用來綜合分析,十分好用。提供英文書本,可以輸出中文結果,反之亦然。如果PDF的文字不能擷取,就先上載 Monica 的OCR工具認字,
https://monica.im/webapp/doc-chat
認字效率勝過 ABBYY,而且高速。例如考評局的考生示例手寫體,幾乎完全認出,毋須重新打字;即使字體潦草加上塗改帶方框,也能認出十之八九,勁!

如果我仍在教書,製作筆記就可省去不少工夫了,手指手腕可以少受罪。

當然,再懶一點也可以只抛個問題問AI,只要適當引導,也可以得到比維基好一點的答案。

有時youtube有些有用影片,有些工具可以提取文字檔:
https://notegpt.io/youtube-transcript-generator
沒有文字檔,也可以語音辨字:
https://www.uniscribe.co/
取得文字檔,可上傳Monica叫它把廣東話變成書面語、譯成中/英文,整理分段撮要加小標題等。世界上言之有物能言善道者極少,這樣做可以省去超級多時間,也可以讓心境平靜些。

有個工具可以把人聲與音樂分離,適合我們清唱詩歌之用
https://www.lalal.ai/

AI作為工具愈來愈方便可靠,但腦仍然要用的,只是用的時間愈來愈少了。

餘勇可賈

這幾天,以斷捨離的方法壓縮論文字數,暫得9.94萬字,沒有超過10萬字。目前,還有幾百字的字額留給摘要及封面頁,其他的都已經有個初稿了。

很久沒有讀中史書了,最近翻閱了一篇近年的美國博士論文,研究重點不同,沒有仔細看。但我發現名校的論文格式也不是跟足芝加哥,我估我不會太差吧。自問這次留學的動機並不偉大,主要是想找個方法陪女兒讀書,雖然事情的發展不如所願,但既來之則安之,以完成學位為目標,難道要以復興偉大的中華文化為動機嗎?

如果求安身立命,我一定會選擇宗教研究。最近一直在想還有沒有可以再留學的機會。經濟上,仍可再撐一會,時間上,只能假設身體仍可再撐一會,但要說服別人取錄七旬老翁讀書,恐怕十分困難。我想試試申請南島 Otago 的神學院,但我的本科是幾十年前的,未必夠料,而且也沒有好題目,如果被嫌棄,就會放棄海外,退而求其次,選網上課程。英帝 Aberdeen有初期基督教碩士,標榜全網上,授課加論文,學費尚可,讀三年。三年之後,可以進修博士。Aberdeen有江湖地位,要認真考慮。再其次,美帝的母校也有網上班,好處是手續較便,缺點是時間長,費用高,科目也未必是自己感興趣的。至於教牧學博士之類,專攻實務,並非純學術的,我打算靜觀默想做隱者,不打算到處說法,不考慮了。

雖然是妄想,但妄想不會犯宇宙大法吧,我估。

(又及: 早前未能設定密碼的網頁,今天一舉解決了,有少少成就感。)

不亦樂乎

今晚,舊同事來紐西蘭旅遊,邀約晚飯,我欣然赴會。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信焉。

今天天氣認真麻麻,風雨交加。今晚7度,但因為大風,APP說體感是-5度,可幸路上只是微雨。

我選了一家中餐館,一來在彼此住處附近,二來那裡向來客人不多,久坐也不會遭溫馨提示。

原來已經六年沒有見面了,除了更新彼此別後情況外,也旁及認識的人與事。撫今追昔,歡笑唏噓兼之,明天應該不會更好,只能勉力前行。

她送了一個印章給我。我以前的座左銘是見事不說,問事不知,閒事莫管,無事早歸。這個印仔更精警,活在中國香港,由治及興、五光十色、萬馬齊喑、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何則?不是因為BB自信、QQ自信、KK自信、ZZ自信,而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