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有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今天威靈頓也有風雨也有晴,不是微冷,而是頗冷,室外11度,體感3度,我祖宗十八代都活在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廣東,大概DNA注定了我不太適應寒冷的生活。

上週偶染微恙,決定求醫。在這裡求醫,一定要預約,學校雖有醫療中心,但不會有即日期,不考慮;而且,診所要事先登記才可求診,有些診所講明不收新症,即使你住在它隔壁也不會收你;又,診所只開星期一至五朝九晚五,但疾病沒有上班時間,耶穌說「你們應當祈求, 叫你們逃走的時候, 不遇見冬天或是安息日。」(太24:20),病也是一樣,如果週末假期患病,有苦自己受;去醫院,因不會致命,只會被趕走;走投無路,只好去可以walk-in的診所。

紐西蘭的 work-life balance 全球排第一,好處是,你以為自己的情況緊急,在他們眼中只是零食一包,填表後慢慢等等等…。首先像醫院一樣,要護士分流,問症後度血壓,把幾件大衣脫下馬上開機,血壓會低耶? 之後繼續等等等…。等待時間等於坐飛機到雪梨一樣,等了三個半鐘,期間沒有走動過。醫生不是本地人,大概是歐洲某國吧,人很親切,問症仔細。這裡看醫生好像最少要看15分鐘,所以她也沒有不耐煩。做了個procedure,開了一種藥,然後叫我去另一中心驗血和再度血壓。但她說驗血應該不會有發現,症狀消失可以不做。這裡醫藥分家,拿藥單到隔鄰的藥房配藥。醫藥費合共約1500港元,因為不是本地人,貴幾倍。

過了幾天,一切回復正常。我每天度血壓,沒有異常。我有白袍效應,在診所一定血壓偏高,當年申請簽證時護士叫我自己一個人在房內多度幾次,在無人催逼的情況下,血壓才慢慢回復正常。但,誰有時間耐性給你機會靜止一段時間才量度呢?所以,我只好信自己。

希望不會有下次。

與家人共聚三星期,從今天起又要一個人與書本/電腦為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