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南半球現在已是春天,但天氣依舊寒冷。聽本地人說,春來了,南島的雪山稍融,風把冷空氣吹到北島,春天雖到,仍沒有春回大地之感。不過路邊的花也慢慢開了,如果萬里無雲,陽光直照,還是有一絲暖意的。
今天再讀蘇軾西江月,句句都寫出了我的環境心境:在風之都,四季日夜都會風葉鳴廊,眉頭鬢上少了青絲多了白髮。昨晚中秋之夜,雖沒下雨,但月黑風高,只能偶然看到月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的家,在東南維多利亞港上,那裡有高樓大廈,還有那滿山遍野的洋紫荊,九一八,九一八,去年九一八我離開家鄉,今年九一八在悽然北望,撫今追昔,甚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之慨。
今天出席了大學出版社的中秋活動。同學問我出版社出版了什麼書,說來慚愧,我所知不多。只是每星期三我也會去那裡協助整理那套來自中國香港的字粒。
今天活動主要介紹一個紐西蘭的亞洲藝術家的網站,以及有一個頒發獎學金儀式,是由本地一個華人家族捐出的,專供研究紐西蘭華人歷史,得獎者都有點客家血統,但口音文化已跟本地人沒有分別。今天適逢圖書館停電,出版社也被波及,活動在黑暗中靠微弱的緊急照明進行。之後有中秋茶會,但我早已決定不參加了。
講者都是先來一段毛利語,是禱文還是自我介紹我也不大了了,總之在這裡是毛利語先行才是政治正確,聽眾明白與否似並非重點。出席的大概有三十人,多半是有點中國血統的,也有來自中國的學生,但也有些是本地對紐西蘭中國人歷史感興趣的歷史家、藝術家等。
我主動跟前系主任談,她知道我的來歷,但我們從未正式會面。我也遇到一位第三代華人移民,她搞了一個華人在紐西蘭的歷史網站。她說八九十年代之前廣東人是最大的華人族群,但現在已不是了。原來華僑也有新紐西蘭華僑以及舊紐西蘭華僑的分別,至於新舊是否合得來,因太敏感,我也沒有問。這裡主張大愛包容,和平共處,至少理論上是這樣。我也認識了一位歷史家,我說我做的是傳教士研究,他說傳教士根本不應存在。Well, 我不會跟他辯論,予豈好辯哉。
我悲觀,覺得外人融入本土絕非易事,但從本土出走外地,一定有各自的原因。我聽了一個鐘,有一點沒有人提的,就是中國人的鄉土觀念,以及報效祖國。在現代社會,還要講落葉歸根嗎? 子曰: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南遊子曰:中國退於夷狄,則夷狄之。
下圖的英文詩句是紐西蘭第四代華僑詩人 Alison Wong 寫的,由前中文系主任 Duncan Campbell 博士中譯,我有份參與執中文字粒,由大學的出版社用從中國香港來的字粒印出。中秋為何變成「中中秋」? 因為「中」字用得太多,居然找不到,只有細字號「中」,但用小字號似不敬,所以用兩個,以彰顯大國威儀。
終於收到活字配字簿的PDF了,用了半個鐘,處理了10頁,即五份之一。網站新介面如下,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