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正聲明,因習慣了用四字標題,題目只標香港兩字,正確說法是中國香港。
網上遊蕩時,看了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任劍濤的一些視頻,覺得不錯,在公益網站裡找到他的一本書,讀到一篇文章,叫〈舊書業與香港的吸引力〉,因為與中國香港有關,很自然就讀起來。
作者當時在中山大學研究中國思想史,也是文史哲類吧,他去的舊書店我也多數去過,例如神州與新亞。我去舊書店的時間比他早,當年跟同學幾乎每星期也會到書店淘書,也會去舊書店尋寶,有些舊書店作者應該沒有去過。不過我不再去書店的時間也比作者早,所以他說的梅馨與序言,我沒去過;搬了之後的神州與新亞,好像新亞有去過一次,神州就沒有去了。而這時候,舊的舊書店如實用廣華,舊的新書店如文星學峰一山南山青文等,都已銷聲匿跡,而我,也很少買書了,考慮到國家和自身安全,舊書都送到堆填區去,塵歸塵,土歸土。
任劍濤文章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一個城市發達的舊書業是這個城市社會的招牌,也是這個城市的文氣,更是這個城市的品味。香港的舊書業維繫著城市的文化品質。
可嘆的是,香港的舊書業也有點江河日下的感覺。近兩年到香港淘書,所獲日少,舊書店給人的感覺也在悄悄變化。…近年去了兩趟,便不再去了。
香港舊書業、香港吸引力、香港……」
作者沒有說好中國香港故事,有關人士又有機會嗤之以鼻。我讀了他的文章,對最後的六個圓點最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