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於寫完一章。上一章是殼,這一章是肉,兩者不可分割。但這一章寫的教案,前人之述備矣,所以我開篇要講自己的材料、角度為何可取。至於教會與士民爭甚麼,其實我沒有突破,但教會處理的態度與依據,自揣仍可裨補闕漏,而且我又用黃伯祿的其他書印證,希望有所廣益。但這章太長,我打算把背景部分移到另一章,這章結論意猶未盡,會放到全文總結的一章才發揮。
兩章字數總計五萬字,尚有一章生平與著作,大概可有萬餘字,則不計首尾約六萬字,合乎預計。引言會自我抄考研究計劃,之前已寫了一萬字,結論一萬,連註釋書目,九萬可期,十萬亦不遠矣。
明天會再粗略看一遍,因為寫的過程中自我完善,十類教案的體例並不統一,篇幅詳略也有較太差異,這些都要寫完,並且打印出來才較直觀易看。
舊同事問我港港大(特案:我的同學都以港中大、港理工來稱呼中國香港的大學,港大是中國香港大學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叫港港大) 的孔慶熒樓,又勾起了我的美好回憶。當年那裡是 Senior Common Room, 章羣師曾帶我們去過一次吃下午茶。但裡面的情況我已完全沒有印象。反而對面的本部大樓就是天天上課的地方,因為那是文學院所在,各學系的教職員以及教室都在那裡。本部大樓正門入口有個閣樓,是學生休息室,有些桌椅,但最吸引的地方是有豆包,午睡一流。
現在一切都變了,港港大已不是舊時面貌,中國香港也非以前英佔的樣式,縱使相逢應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