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天算

今天是10月1日,我正式開始第三年在紐西蘭的學業。中國香港正在放假,齊歡唱同慶賀。

人算不如天算?有可能。但數字人文投入的工夫多,實際出品未必是重大突破。

最近又想用些數字人文去包裝論文,例如想過做函牘舉隅書信的標籤 (TEI),但這是世紀工程,之前法文教授開過講座,一封短信也要加數十百個標籤,自己匹馬走天涯,沒可能完成;又想過做尺牘與真信的比較,不過樣本不多,信度成疑。

其實現在 AI 發達,可以自動判斷信函用語的性質,而且頗準確。(現實的用途是秒速找到負能量帖子然後馬上截斷傳播鏈。) 這些圖表頗嚇人的,但我有點懷疑有沒有意義。以下用Python製圖:

(案: 報章報導紐西蘭的大學多半放棄用AI檢查學生有沒有使用AI生成習作,原因是誤判太多。這我可以作見證,明明是自己寫的東西,Grammarly 居然被判我的文章有 10% 用了AI,其中有的是我引用別人的,有註腳,莫非是別人用了AI令我受累??)

至於書信反映的人脈關係,應該有看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