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生活

當日一直拿不定主意去紐西蘭,原因之一是母親的病。35年前我在美國讀書,第二年收到父親病重的消息,決定輟學回港。27年前到山城教書前,我申請了去英國讀書,到英倫讀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因為未能擺脫這陰影,所以最終沒有去。退休了,又有一個留學的機會,我掙扎了很久才敢對母親說。她說沒有問題,其實那時她已有病,大家心裡都知道有各種可能。她離世的時候我們一家都圍在病床邊,她幫我姨照顧過三個表弟妹,她們都從澳洲回來,也在病床邊跟她道別。醫院也通融,即使在探病時間也容許我們九人在母親身邊(探病只限兩人),用布帳圍著我們,讓我們有點私人空間,陪她走完最後一程。當然,如果我女兒在的話那就更好,但生命總沒有完美的,這是一個遺憾。

要繼續生活了,我的生活就是繼續讀書完成論文。

昨天到了一家專賣法文古籍的書店。話說我想找一本書,全球只有幾家圖書館有收藏,他們都不肯向我所在的紐西蘭大學借出,但願意替我影印相關的頁數。我沒有揭過全書,不會知道那些頁數有我要的材料,於是想找找有沒有公益版或電子版。在網海找尋時找到香港這家書店有,標價是三百多歐羅。我不敢貿然下單,只是記在心中,打算回港時去看一下。

趁這次返港,我聯絡了店主,他的店在古董店林立的上環荷李活道。甫進去,看到的全是關於中國的法文書,不少是精裝版本,他說還有更多關於東南亞的法文書在他家。他跟我一樣是退休教師,他在法國國際學校教了多年,收藏古書是他的事業。他是收藏家,所以很注意書的質素和擺放,他有好些書都是送到泰國重新裝訂的。他謙稱不是學者,但對中國尤其是北京的法國群體很感興趣,也在法國利用過檔案材料研究。他說沒有顧客上門看書的,香港也只有幾個人對他的書感興趣。他主要是通過編目錄,供外國的藏書家訂購。如果我沒有聽錯,我可能是十多年來少數的本地(華人)顧客!

我雖然已有明確想看的書籍,但他仍熱情向我介紹他的藏品,當中有不少是耶穌會士的著作。我研究的黃伯祿,他也知道,並拿出上海土山灣的出版物目錄給我看,那是近百年前的真蹟,並說我可以拍照保存。最後,我用了2800元買了一本書。我用教協會員依法分到的3190元買(雖然還未到手),還有一點餘款。

我好奇問他一句:會回法國嗎? 他說不會了,以香港為家。漂泊海外,是普世現象,當然原因千差萬別。

我留下了電郵,說不定他還有我合用的書呢! 但我沒有錢了,而教聯會大概不會自動解散,應該沒有依法分錢的機會了。我退休後走到南極避世,依法放棄選民身份,盡量少跟政府打交道,不打擾他們。我有我的生活,政府有政府的忙碌,大家活在平行宇宙。老同學出任教聯會會長,一位山城早年的學生現在做了一帶一路專員,愛國愛港,人各有志吧。

有雜誌介紹過這間書店
→ 這裡

我買到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