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其中一部分是理論架構,偏偏我沒有,所以有點煩惱。
理論先行,再用材料說明,我認為並不可取,但論文有論文的規矩,我只好從眾從俗。而且,這裡的所謂理論,是抽象的知識論本體論的東西,又多數是法國的理論家,例如Foucault, Derrida等,我怎樣努力去看也看不明白;而歷史理論,多數是由文學理論轉化過來,例如 linguistic turns, narratives…即使明白,也不知道怎樣應用在歷史研究,更何況不明白。
導師說我毋須搞理論,或者用中國基督教史專家 Paul Rule 的 Chinese-centred History 充數。這我還有點認識,可以從 John King Fairbank 的 Western Impact/Chinese Response 再到 Paul A Cohen 的 China Centered 再到 Paul Rule 的 Chinese Centred. 但我有點擔心,因為以上都只是歷史觀點,不算理論,所以仍然想找一個來抛抛。這兩天在理論家之間轉來轉去,暫時找到法國 Michel de Certeau. 他也是耶穌會士,本來打算到中國傳教,這已是一賣點。他也是理論家,但不算太出名,好處是不會用得太濫。他在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中提出 place/space, strategy/tactic 等概念,在歷史研究可以應用在殖民地/土著之間的對抗,跟我的研究有點相近。而且Paul Rule說 de Certeau 的理論跟中國基督教史相關,但沒有人用過,我就借用一下。
說借用,因為實在有點不同,我只能說是受到 Michel de Certeau 啟發而不是照單全收。如果用中文來概括,我覺得他的理論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及用躺平來軟對抗。但這些都是新時代的禁忌語,我一定會用後現代的手法來包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