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替文

Coptic 是埃及文字,上承古埃及文,下啟…,沒有啟了,因為後來被阿拉伯文取代了,現在只用於宗教禮儀。

Coptic 用希臘字母表音,所以懂希臘字母的話,多認識六七個字母就可以看懂;因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所以 Coptic 有很多來自希臘文的 loan word。Coptic 有幾種方言,與古基督教文獻最相關的是 Sahidic 方言。

讀 Coptic,主要出路是研究埃及地區的基督教文獻,那裡是古代隱士的發源地,是後世修道院的濫觴,說不定學懂的話就可以去沙漠修道,了斷凡塵。

Coptic 主禱文

Ϧⲉⲛ ⲫ̀ⲣⲁⲛ ⲙ̀ⲫ̀ⲓⲱⲧ
ⲛⲉⲙ ⲡ̀ϣⲏⲣⲓ
ⲛⲉⲙ Ⲡⲓⲡⲛⲉⲩⲙⲁ ⲉⲑⲟⲩⲁⲃ
ⲟⲩⲛⲟⲩϯ ⲛ̀ⲟⲩⲱⲧ Ⲁⲙⲏⲛ.

Ϫⲉ ⲡⲉⲛⲓⲱⲧ ⲉⲧϧⲉⲛ ⲛⲓⲫⲏⲟⲩⲓ: ⲙⲁⲣⲉϥⲧⲟⲩⲃⲟ ⲛ̀ϫⲉ ⲡⲉⲕⲣⲁⲛ: ⲙⲁⲣⲉⲥⲓ ⲛ̀ϫⲉ ⲧⲉⲕⲙⲉⲧⲟⲩⲣⲟ: ⲡⲉⲧⲉϩⲛⲁⲕ ⲙⲁⲣⲉϥϣⲱⲡⲓ
Ⲙ̀ⲫⲣⲏϯ ϧⲉⲛ ⲧ̀ⲫⲉ ⲛⲉⲙ ϩⲓϫⲉⲛ ⲡⲓⲕⲁϩⲓ: ⲡⲉⲛⲱⲓⲕ ⲛ̀ⲧⲉ ⲣⲁⲥϯ ⲙⲏⲓϥ ⲛⲁⲛ ⲙ̀ⲫⲟⲟⲩ:
Ⲟⲩⲟϩ ⲭⲁ ⲛⲏⲉⲧⲉⲣⲟⲛ ⲛⲁⲛ ⲉ̀ⲃⲟⲗ: ⲙ̀ⲫ̀ⲣⲏϯ ϩⲱⲛ ⲛ̀ⲧⲉⲛⲭⲱ ⲉ̀ⲃⲟⲗ ⲛ̀ⲛⲏⲉⲧⲉ ⲟⲩⲟⲛ ⲛ̀ⲧⲁⲛ ⲉⲣⲱⲟⲩ:
Ⲟⲩⲟϩ ⲙ̀ⲡⲉⲣⲉⲛⲧⲉⲛ ⲉϧⲟⲩⲛ ⲉ̀ⲡⲓⲣⲁⲥⲙⲟⲥ: ⲁⲗⲗⲁ ⲛⲁϩⲙⲉⲛ ⲉⲃⲟⲗϩⲁ ⲡⲓⲡⲉⲧϩⲱⲟⲩ:
Ϧⲉⲛ Ⲡⲭ̅ⲥ̅ Ⲓⲏ̅ⲥ̅ Ⲡⲉⲛⲟ̅ⲥ̅.
Ϫⲉ ⲑⲱⲕ ⲧⲉ ϯⲙⲉⲧⲟⲩⲣⲟ ⲛⲉⲙ ϯϫⲟⲙ
ⲛⲉⲙ ⲡⲓⲱⲟⲩ ϣⲁ ⲉⲛⲉϩ. Ⲁⲙⲏ

信仰之旅

研究室裡有一本書的打印本,是林語堂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大概是之前研究林語堂的研究生留下來的。我見這打印本是單面印的,有百多頁,背面仍是雪白無瑕,可供書寫,所以沒有棄掉。前幾天,偶然翻閱,於是就幾口氣看完了。

我好像讀過這書,是台灣版的,叫《信仰之旅》,可能是四十年前讀過的,但沒有追查是否同一書了,反正內容早已忘記了99.9%。林語堂出身基督教家庭,入讀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比中文好,後來到哈佛,最後在德國來比錫取得博士。林語堂曾有意做牧師,好像還讀過一點神學,但後來出教,成為異教徒,在儒釋道之間遊走,最後又返回基督教。

不過應該沒有人會找林語堂去佈道會講見證的了,因為他最後皈依的,似是耶穌的教訓多過教會的道理,最末一章,仍然對教會、教義、神學等大加批判。

最後林語堂回歸基督教,並非被基督教的可信折服、或末日預言等懾服,而是被有愛心的教士降服。

看完了,可以用背面來做草稿紙了。

又:林語堂這書引了不少古書,我用現代的安全觀點看,發現孔孟妄議國政,老莊躺平不作為軟對抗,墨子尋釁滋事,諸子應一律下架,只保留法家著作,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配合由治及興的主旋律。

又又: 今天參加了個埃及文 Coptic 的網上班,僅八堂,以讀 Gospel of Thomas 為目標,且看有沒有得著。

日薄西山

2025.07.05 中國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云: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要培養下一代法治價值觀,最適合由從事青年事務人士及未來的教師著手,教育局或其他機構在提供有關國家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相關知識方面,已提供了很多書面教材及資料,但教師要警惕不要太依賴教材,變成「人肉錄音機」。

林定國出席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第三階段課程開課致辭時說,教授法治價值觀時,要有信念和信心,真誠相信這是好事,亦要有足夠信心,放膽去說,不會因怕說錯而少說一點,甚至依書直說。」

首先,我是過氣教師,不是他高度表揚的「未來的教師」。第二,他奉勸教師「要警惕不要太依賴(教育局及其他機構提供的)教材,變成「人肉錄音機」。」

假如我是「未來的教師」,我一定會做「人肉錄音機」,「甚至依書直說」。

教得正確,還是教得好,即使愚笨如我也一定會作出安全的選擇。

冬天已至,5點已日落,只會愈來愈黑暗…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李密 陳情表)

中國香港

最近回程時,又出現可以網上 check-in 但要到機場櫃位才能領取登機證的情況。這情況屢次出現,但又不是次次如是。

到了機鐵中國香港站的行李託運處,空無一人,我本來想自助,但被系統拒絕,走到櫃位,地勤小姐說我買機票時護照國籍只能填中國,不能填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於是人手替我改動,才能給登機證。

我是根正苗紅的中國香港人,而系統實在有中國香港以及中國兩個選項,我如果選中國,入境不能用ETA,要簽證;選中國香港,才可以申請ETA;可是登機,又要填中國,怪哉!

剛才聽新聞,澳洲有中國香港學生因為被指護照國籍與報名資料不符,被拒考試。

我想,這也是悲哀。中國香港,中國;英國括號海外,英國,九七前出生的中國香港人的一種護照以及一張廢紙,都不是純種。

所以,現實的做法是,學習伊索寓言裡的蝙蝠,正如你我他都知道中國香港的大學學生國際化包辦全球四甲的原因,公然搞…, 但說不得。

懇請特區政府幫幫忙,中國香港護照入境紐西蘭時不能走自助通道,要排長龍到人手櫃位,但中國護照卻可以。請說好中國香港故事,讓中國香港人做超級聯繫人。

又及,中國香港教育局局長解釋中國香港學生創意思維低於全球平均時說,新加坡重視PISA,中國香港則平常心云云。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不敢,就是創意不足的主因,而不敢的原因,就不敢說了。

前路茫茫

同學今早問我畢業後有何計劃。

大哉問!

首先,能否畢業始終是個問號;其次,即使真能順利畢業,也會是兩年之後的事。

雖然暫時體力尚可,但年紀是客觀限制,可做的事不多。如果沒有年紀、經濟、健康、居留條件等限制,當然最想再留學。

但考慮到實際情況,首先,一定要做點事,最好是有時間表的,以免迷失方向;其次,是找點工作,幫補生活費;第三,做義工(不是朝陽..),貢獻社會。或者重操故業補習,或者教自己學過的外語,或者整理論文自資出版。想想吧,反正註定只有鐵達尼號可以上,登高望遠,與汝同針,好好享受末日的餘暉吧。

早前回中國香港,在水塘見的都是老人,或者這是我的出路;上午遊山,下午找點事情幹,最好有點收入,晚上閉門讀禁書,日復一日,直到…

繼續前進

大概用了三四天,把論文其中一章再次修訂,主要是補充一些尺牘的資料,減省一些外國人學中文的材料,整體方向沒有改變,字數也減不了多少。

今天起就修訂另一章,這一章是重中之重,寫作方式也可以千差萬別,希望導師不會要我大改。我主要是寫教會與官方的交往,有哪些問題,教會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方法是否有效。我的切入角度應該有點新意,主要是材料不同,所以先會寫寫我的方法為何可行,有何好處。至於具體教案,多數寫法都是據教務教案檔、方志等材料敘述成案,我的寫法會更草根,應該或者可能有所不同。我其實有很多時間修改,但這章計劃十一月才呈交,屆時,論文主要的部分都已呈上;明年二月再呈引言結論,五月全文最後一檢,十月呈交。美好大計是這樣。

近日天氣不穩,幾乎天天下雨;昨天今天早上陽光普照,午後又轉陰沉,人也變得沮喪。

輾轉反側

重返紐西蘭,氣溫比中國香港低二十度,除了天天下雨外,感覺其實還是不錯的。

在機上沒法睡眠,所以第一天回來,急急到超市買點糧油後就低頭大睡,以為睡醒可以適應時差(只是四小時),但昨天正常活動後,居然輾轉難眠,總計可能只睡了兩三個鐘,每小時醒一次,苦不堪言。我估還要多幾個cycle才能回復正常作息。

大學剛考完試,term break兩星期,校園空空蕩蕩,清清靜靜。一天之中說不了一句話,最宜修行。

計劃: 七月完成修訂關於書信體裁一章,涉及清代與外國的文書規矩、教士的中文水平、清末外國人學習漢語寫作的材料、尺牘源流、黃伯祿一書的取材與特色、黃伯祿一書如何切合教士需要等等。初稿已有2.1萬字,連註釋共2.7萬字,清末外國人學習漢語寫作的材料一部分覺得寫得太多;而黃伯祿一書是主菜,似宜稍加擴充;公牘傳統前人未有言及,但放在哪裡仍在盤算中。

閃回報告

這次閃回中國香港,實不得已,問題暫告解決,順便添置物品。中國香港是中國大都會,沒有消費稅,感覺良好。

最大筆開支是買了個蘋果MacBook Air,我現用的是5年前買的,以應付Zoom教學需要,用Intel處理器,僅256G儲存量,每次更新都要先卸載軟件才夠空間,而且愈來愈慢,遂以此為借口買個新的,並促進中國香港經濟。新機是M4處理器,1T儲存量,連接 GoogleDrive 及 OneDrive,選擇下載常用檔案到本機,速度可以。買了個 Parallel Desktop 的 app,可以在 MacbookAir 上運行 Windows 11,有幾個天天用的軟件是 Windows 的,一機兩用,頗覺方便。Parallel Desktop 年費近600,可惜有兩個virtual printer用不了,但現在很少要打印東西,暫時影響不大。有了新機,我取消了 Azure 的虛擬 windows 機,每月節省中國港幣約90元,可以買一打雞蛋。另外,因為背靠祖國,有強大後盾,淘了些文具衣服電子產品之類,比在南極購買也可以省回一筆。家用的台式電腦很慢,於是淘了兩條8G RAM,記憶體倍增,果然減少等候時間。這些舊東西,早已淘汰,存貨便宜,只用了一百幾十就能提高效率,頗覺滿意。

學習方面交了白卷,大概知道有用的書都看了,未看的是不知道有用、知道但找不到等等等。這次撈到一篇用尺牘研究清末商人借貸的文章,對尺牘是虛構這一特點只是輕輕帶過,我會引用他的鴻文說明即使虛構仍可反映現實這一重點以壯聲勢。另外周一良的書儀源流考,開篇即表明書儀的性質,也談到書儀後來演化為民開日用文書、書信比例不高的特點,以及清末出現供新官及幕友使用的參考書。周一良的文章雖然不長,但要點可以全數引用借鑒,其中論及尺牘可反映社會現象一點,也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另外,也讀了一篇博士論文,是研究尺牘的,但她以私人書信及普及教育為重點,與我不同。

今早到書店看書,隨手翻看了一本,才知道一位中國港大同學不幸在幾年前逝世。我跟他不太熟,但偶有交談,印象中最後一次見他也是在書店,不過也是幾十年前了。他在中國港大取得博士,後來在中大辦了個國學中心之類的機構,頗有成就。訪舊半為鬼,愈來愈真實了。

明天飛回南極了,生活重回刻板規律,遠離塵俗,希望一切順順利利。

書滿之患

今午再訪中國港大圖書館,可惜又是失望而回。

想找一篇周一良在1990年歷史研究發表的文章,但期刊已打進冷宮,要申請索閱;網上可以看,但我已被摒為外人,沒有權限看了,得個桔。或者要託關係,找在讀的學生幫幫忙。(最終還是靠公益網站找到。這篇文章雖不是直接有關,但周一良夠權威,引用一下以壯聲勢。)

跟其他大學一樣,圖書館已有書滿之患,所以不少書籍期刊都變成電子書庫。可是一旦變成電子書庫,則即使親身到館也因為是外人而未能閱覽。我以前是中國港大的朋友圈,但其實沒有特權,很多電子書庫只限在校師生使用。我現在只是付圖書館年費的畢業生,權限更少。

所以,或者不必再回中國港大圖書館了。除了有強勁冷氣(四樓新翼最凍, 五樓尚可但只有幾個座位且在廁所門外, 六樓甚弱) 及免費wifi之外,也沒有甚麼特別。當然,中國港大的藏書仍然比南極豐富得多,但校內校外,待遇有天淵之別。

水塘舊地

今早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到了香港仔水塘一遊。

這是舊地重遊了。大概有十年時間,我放學後就從灣仔步行回家,先是經聖雅各側的大斜路上山,到了灣仔峽公園就下山,通常都是經香港仔水塘回家;偶然有興致,就在灣仔峽改走布力徑,在黃泥涌道出,坐車回家;試過從司徒拔道上布力徑,但有一段路是沒有行人路的,沒法前進;也試過在灣仔峽走中峽道經香港仔水塘,結果迷途,後來知道路徑,從班納山轉出,但因為路比較僻靜,有一段是走引水道,沒有圍欄,萬一遇到野豬則狹路相逢,走投無路,太危險。2012年,因為文憑試中文科成績不濟,遭高層埋怨累及校譽,誘發早搏,直到2017年早搏才消失。因為恐怕半路中途病發,所以已很多年沒有這樣走了。

香港仔水塘是麻鷹基地,空氣清新,地衣處處,放學後來走走,忘卻工作苦惱,有療愈之效。如今已毋須面對公開試的成績壓力,人事問題也可以抛諸腦後,走著走著,頗覺輕鬆。

香港仔上水塘

香港仔下水塘(水量不足,已成旱塢。但毋須擔心,祖國東江水源源不絕輸港,用不完的廢水可以流向南海宣示主權。)

山頂豪宅,早已物換星移,並非舊時王謝。

一路走著,一面跟舊友連線,她傳來叻埠水塘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