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負責查經班,講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應該沒有趣味,但也許可以長點知識。奧古斯丁少時遭希臘文教師打,以致發誓不學希臘文,只能讀拉丁文,偏偏羅馬書5:12的拉丁文譯文有問題,奧古斯丁未能對照希臘文,就根據這翻譯欠準的經文建立原罪的教義。直至1979年,天主教發行 Nova Vulgata, 把舊有的 in quo (in whom) 修正為 eo quod (because), 才跟希臘文一致。
昨天跟導師見面,交代了自己的工作進度。我跟她說第三章的寫法,她認為可以,說這一章在學術上尚算有丁點新意,應可滿足要求。她說來輕鬆,謂 this is just a thesis,又說我清減了,要注意健康云云。我自知斤兩,不會抱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想順利畢業,把論文藏之名山,然後歸園田居,買定花生,在斗室看落日餘暉。
她的「過去」應該不會太久遠吧,近代史在如今的課程佔比應該比我們讀書時大得多。我記得我中三時中史只教到1911,中四選甲乙組,只讀到明亡,不過 History 從來都是講近現代的較多,兩者互補。現在的課程怎樣,我早已退休,沒有興趣深究,只是偶爾聽聞現在教的已不是我們那時學的那一套,有些以前有教現在不教,有些以前沒教現在必教,有些以前這樣講現在要換個詞語講。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所共知。
我不幸,在全面管治前讀書,近現代史左中右中英文的書都讀過一些,給洗壞了腦。左的有范文瀾《中國近代史》,右的有黃大受多種著作(他預言民國五十三年…,結果沒有實現),英文當然是 Immanuel Hsü 啦 (我近來才知道徐中約跟徐誠斌主教是兄弟)。只能說,熱情不同,激情已逝,腦筋仍是乾嘉考據那一套,仍是胡適傅斯年那一套,不合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