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生活

當日一直拿不定主意去紐西蘭,原因之一是母親的病。35年前我在美國讀書,第二年收到父親病重的消息,決定輟學回港。27年前到山城教書前,我申請了去英國讀書,到英倫讀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因為未能擺脫這陰影,所以最終沒有去。退休了,又有一個留學的機會,我掙扎了很久才敢對母親說。她說沒有問題,其實那時她已有病,大家心裡都知道有各種可能。她離世的時候我們一家都圍在病床邊,她幫我姨照顧過三個表弟妹,她們都從澳洲回來,也在病床邊跟她道別。醫院也通融,即使在探病時間也容許我們九人在母親身邊(探病只限兩人),用布帳圍著我們,讓我們有點私人空間,陪她走完最後一程。當然,如果我女兒在的話那就更好,但生命總沒有完美的,這是一個遺憾。

要繼續生活了,我的生活就是繼續讀書完成論文。

昨天到了一家專賣法文古籍的書店。話說我想找一本書,全球只有幾家圖書館有收藏,他們都不肯向我所在的紐西蘭大學借出,但願意替我影印相關的頁數。我沒有揭過全書,不會知道那些頁數有我要的材料,於是想找找有沒有公益版或電子版。在網海找尋時找到香港這家書店有,標價是三百多歐羅。我不敢貿然下單,只是記在心中,打算回港時去看一下。

趁這次返港,我聯絡了店主,他的店在古董店林立的上環荷李活道。甫進去,看到的全是關於中國的法文書,不少是精裝版本,他說還有更多關於東南亞的法文書在他家。他跟我一樣是退休教師,他在法國國際學校教了多年,收藏古書是他的事業。他是收藏家,所以很注意書的質素和擺放,他有好些書都是送到泰國重新裝訂的。他謙稱不是學者,但對中國尤其是北京的法國群體很感興趣,也在法國利用過檔案材料研究。他說沒有顧客上門看書的,香港也只有幾個人對他的書感興趣。他主要是通過編目錄,供外國的藏書家訂購。如果我沒有聽錯,我可能是十多年來少數的本地(華人)顧客!

我雖然已有明確想看的書籍,但他仍熱情向我介紹他的藏品,當中有不少是耶穌會士的著作。我研究的黃伯祿,他也知道,並拿出上海土山灣的出版物目錄給我看,那是近百年前的真蹟,並說我可以拍照保存。最後,我用了2800元買了一本書。我用教協會員依法分到的3190元買(雖然還未到手),還有一點餘款。

我好奇問他一句:會回法國嗎? 他說不會了,以香港為家。漂泊海外,是普世現象,當然原因千差萬別。

我留下了電郵,說不定他還有我合用的書呢! 但我沒有錢了,而教聯會大概不會自動解散,應該沒有依法分錢的機會了。我退休後走到南極避世,依法放棄選民身份,盡量少跟政府打交道,不打擾他們。我有我的生活,政府有政府的忙碌,大家活在平行宇宙。老同學出任教聯會會長,一位山城早年的學生現在做了一帶一路專員,愛國愛港,人各有志吧。

有雜誌介紹過這間書店
→ 這裡

我買到的書

再度南下

今年搭飛機的次數,已超過過去三十年的總和。

下星期我會再度南下(今年第四次),大概兩三星期後再回港,然後再南下,再然後,可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南遊了。

醫生幾乎天天說要有心理準備,有點厭煩,但聽多了,也真的有了心理準備,到事情真的發生時,也就無奈地面對它。

感謝母親養育之恩,我們在她身邊陪她走了最後一程,縱有不捨,也得放手。如今她擺脫了疾病痛苦,可以安息了。

登斯樓也

到達雪梨機場時約晚上八點,仍然非常熱鬧,毋須人為推動而自然有五光十色繽紛夜。雪梨機場店多人多,簡直是個大商場,麥當勞也有兩間。其中一間是上下兩層,樓上準備食物,做妥用機器運到樓下,貨如輪轉,此之謂也。

下圖黃色 M 字右側是運輸帶。

途經雪梨機場,想起了范仲淹〈岳陽樓記〉。范仲淹云:「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同樣是登斯樓也,但有人感極而悲,有人喜洋洋,因為受客觀環境與自身際遇而影響心情。在機場候機的,都是旅客,有人喜洋洋奔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人因家有要事而回鄉,心情自有不同。人非聖人,亦非草木,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不以物己悲喜,是終極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再說,先天下之憂而憂,與尋釁滋事只是一線之隔,何必冒險? 人至老死不相往來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凌晨4點左右到港,沒有機鐵,坐機場巴士出市區,已是6點多了。

這次回港,不是計劃之中,但其實也不是沒有心理準備。差不多四十年前也曾試過,只是當年差不多畢業,今次是剛開學,但心情也是同樣忐忑。見步行步吧,如果情況穩定,我會早點回紐西蘭,聖誕才回來。否則,暫時也沒有對策。

古巴風情

古巴街是威靈頓比較旺的地方,小店林立,而地標就是這水桶系列。
維基有介紹,原來歷史悠久,僅比我年輕幾年。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et_Fountain
留意文中說因種種原因(例如大風),水桶的水未傳到最後一桶已乾。

談鳥施崙

最近在網上遊蕩,才知道紐西蘭又名鳥施崙,紐西蘭國家博物館有一幅光緒十年(1884)的地圖,列出南島的地名,頗趣怪,可惜因版權問題,只能提供連結:
https://collections.tepapa.govt.nz/object/693164
南島大城市有 Christchurch 及 Dunedin. Christchurch 今譯基督城,地圖上是 “溪孻阻治埠”,Dunedin 今譯但尼丁(維基說的。暫時未聽過這裡的人用中文叫這城),地圖上譯 “敦衣殿大埠”。
由”鳥”變成”紐”再分化出”新”,按自古以來的原則,還是”紐”文雅而近古。正如”Hong”比”Heung”或”Xiang”更有香港味道,希望不會被正名。

自我監視

現在租住紐西蘭的房子,因為不是自己的,要處處謹慎,以免破壞別人的東西。除了買Renter’s Insurance之外,考慮到有時會返港,屋會丟空,為進一步保障,所以裝了個小米鏡頭,既可遠程監察,又可以貢獻數據給祖國,一舉兩得。

我在香港和紐西蘭都安裝了,在手機裡可以實時看到屋內的情況,漆黑環境也可看到,又可以重播鏡頭捕捉到的動作,但為免自己嚇自己,我不會看夜半深宵時的紀錄。

具體的應用包括: 十號風球時監測窗戶、監測地面有沒有水、監測家具有沒有發霉、思鄉時望幾眼…

十二小時

林志美有首〈十二小時〉,我很喜歡,寫城市人在繁忙工作後,心情隨時間由深宵時消沉轉為破曉時積極,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充滿正能量,符合當今的主旋律。不過身為從八十年代的舊香港過來的人,只能當懷舊歌曲來聽,愈聽愈唏噓。

今早凌晨3時到威靈頓機場送機。我對紐西蘭航空公司已失去信心,只會選擇國泰或澳航,都是在雪梨轉機。國泰較貴,往返紐西蘭與雪梨的航班不是國泰的,即是說不能選座位,相反澳航較平,兩程都是澳航的機,可自選座位;另外,國泰的行李是按件計算,包一件不超過23KG的行李,澳航是按重量不是按件數計算,機票包30KG,比較靈活。

機是6:20飛的,按規定3小時前要到,即是3:20要到,但機場凌晨1:30到3點關門,櫃枱4時才開放,即是說早到也沒有用。我們坐Uber, 15分鐘就到機場,早一天已在網上 check in,現場自助領取登機證及行李寄艙。因為是早機,機場不算人多,一切順利。

離開機場時約4點半,這時間沒有飛機降落,沒有旅客,機場巴士也未開工,我只好坐 Uber 回去。整個候車區只我一個人,頓感孤寂。我的導師也回上海了,二月才回來,期間只是Zoom聯絡。現在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幸好我在市中心住,雖然車聲頗為擾人,但靠兩條腿可以搞定生活學習的需要,尚不難適應。

讀抄整寫

讀書、摘抄材料、整理材料、寫作,大致是我的讀書生活四部曲。

速度最快,心理壓力最少的,應該是讀書。邊讀邊劃線,不太長的時間就可以讀完一本書。摘抄材料最費神,我現在仍在抄錄兩三個星期前讀的書。不過摘錄的過程也是思考過程,哪些材料有用,哪些材料仍要增補,抄錄期間不斷思考。尤其別人引用或提及的材料,也要記下搜尋。抄完卡片要把卡片分類存檔,這是關鍵時刻,因為分類就是將來文章的結構。我仍未開始寫,我想寫的時間可能可以短一些。但大前提是要做好書目,否則引用時才去找出版時地等資料,會打斷思路。

所以目前的大計是:
早起運動半小時,
備早午餐半小時
每天九時到校;
溫習語文半小時,
處理俗務兼網上遊蕩半小時,
讀書兩小時、抄錄一小時;
回家吃午餐兼步行,或順便購物;
再讀書兩小時、抄錄一小時、整理一小時;
六時打道回府;
備晚餐,做家務;
晚上寫作一小時。

試試看。

談PDF

PDF是文本流通的主要格式。圖書館有大量電子書供合法下載,格式99.9%是PDF。有不少軟件可以對PDF文件加工,例如OCR認字,擷取文字圖像,在PDF上面加符號等。肺炎期間停學不停課(我講真話),學生用PDF交功課,我在iPad上用電子筆手寫批改,比用鍵盤輸入文字靈活得多。現在讀書,書刊論文都是電子版居多,即使有實體書,為了使用方便也會找來電子版本。

PDF的大哥大應該是Acrobat吧,但這個軟件很貴(Pro版要港幣158元一個月),速度又慢,所以有很多後起之秀都想分一杯羮,我買過 Foxit, PDFElement 等,網上工具則有 dochub,其中我認為最好用的代替品是 PDF-XChange,常用到的功能包括認字、切割(影印書本後把雙面分開成單頁再重新排序)、加注等等。我曾買過正版,2019年之後想買新版,卻遭拒絕,原因眾所周知。對於這點我覺得十分無奈,殃及池魚,我只是蟻民一隻,是魚肉不是刀俎,懲罰魚肉刀俎不會有任何感覺。

我只好逆向投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裡尋出路,在夾縫中求生存是普世價值,生活早已離開我們了。

重新開始

明天就要搬離這間百年老宅。這裡很大,廳已比我香港的蝸居大,但因為是木屋,樓上走動就有聲音,自己走動也得放輕腳步,某些位置也要避開,因為木板吱吱作響。

新址是石屎建築,大概二十年左右,設施較齊備,而且保安嚴密,上樓要過三關。

據說這裡的WIFI很差,所以我申請了寬頻。寬頻箱早已裝妥,我以為隨便買個路由器就可以用,怎料買來的一個不能用,看說明書又看不明,只好向現實低頭向寬頻公司租一個,開支又增加。今天收到路由器了,因為是度身訂造的,所以一插即可。路由器是華為的,我在這裡也可以把數據奉獻祖國,深感榮幸,也提醒我每個按鍵都要小心謹慎,以免干犯宇宙大法。

本來學校的WIFI也很夠用,但畢竟我晚上不會留校,我又喜歡網上遊蕩,裝置又多,所以始終要靠自己。

再過兩天,就只有我一個人留在這邊,我應該可以生存下來的,但生活相信會變得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