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日記》第一卷1913-1926
求學位,是(可能有的)結果,但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不過是在耳目尚算聰明之時找一張能容我安心讀書的書桌矣。
日間讀的書是為結果服務,範圍是清代天主教、司法、書信習慣等,夜間讀的書則只是為滿足一己趣味,例如顧頡剛日記。
我喜歡讀學者的日記,人家一生經歷,悲歡離合,我花幾天即可快讀一遍,極有價值。之前讀過胡適日記、吳宓日記等,都是卷帙繁浩的。顧頡剛日記有十五冊,記1913-1980的事,他的一生經歷,可謂現代史的縮影。我在中國香港時曾看過顧頡剛日記,但起初的部分多半講京劇,我興趣不大,也就放下了。來到紐西蘭威靈頓,晚上想看些雜書,圖書館有一套顧頡剛日記,正合我心,於是又再讀了。
余英時書前有長序〈未盡的才情〉,後來獨立成書,我早年已看過,今天又重看一過。文中以顧頡剛與傅斯年、顧頡剛與胡適、顧頡剛與國民黨、1949年以後的顧頡剛、顧頡剛與譚慕愚等五個主題概括顧頡剛的一生。今天重看別有一番滋味,特別是1949年前後顧頡剛的去留抉擇、1949年以後他看到的政治學術變化,以及他自己如何被改造成功,對照今天的中國香港,更信日光之下無新事。
顧頡剛傳記,應該有人寫了,我只摘錄覺得有趣的幾則:
1923.12.31 頁437-438
記顧氏的私塾教育,由四歲至十七歲,記塾師以及所學內容。要複製顧頡剛,只能用傳統私塾的一套。
1924.3.21 頁 471
「靜安先生為我學問上最佩服之人也。」
此處有1970年代補記:「胡適利用我能為彼搜集資料,以此捧我,又給我以生活費,使我甘心為他使用,與朱家驊之百般接近我,以金錢為餌,同為政治手段。…至於我之心儀王國維,則是我一生的不變看法。」
1924.4.13 頁475-476
提及與北大女生譚慕愚等遊頤和園。
1978.9.26補記「無端相遇碧湖湄,柳拂長廊疑夢迷。五十年來千斛淚,可憐隔巷即天涯。」…「因題詩於上,以志一生之痛。」
南遊子按: 譚慕愚為女中豪傑,後入青年黨,信仰國家主義,後被打成右派。顧頡剛大概欣賞譚慕愚既好學,又勇於任事,所以一生未能忘情,甚至喪妻後曾表白求婚,但為譚所拒。我估兩人性格不同,一生之痛,應該是求仁得仁之果。
1926.12.31 頁831-836
此處有1973.7.11一篇甚長的補記,詳述顧頡剛與魯迅交惡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