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云: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鷄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鷄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引文據維基文庫)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清華學報》11卷1期,1936年),後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初編》有修訂,參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23477/
陳文略謂:
「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
…西晉末年戎狄盜賊並起,當時中原避難之人民其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 其不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則大抵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
…凡聚眾據險者因欲久支歲月及給養能自足之故,必擇險阻而又可以耕種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備此二者之地必為山頂平原,及溪澗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也。
…
(甲)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實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赢秦。
(丙)桃花源記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
(丁)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等語所作成。」
勞榦1969年11月13及14日在《中央日報》發表〈桃花源記偶記〉(全文見https://article-store.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html),略云:
「看到中副九月底那篇「談報紙的學術批評風氣」,講到桃花源記問題,引到陳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並談到金發根君「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陳先生是我的老師,在他寫那篇時候,我還特別到清華聽他的功課(那時我已在北大畢業,所以並無學分),他講的還有那篇文章以外的意見,而金君的那本書也是由我指導而作成的。…陳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關於塢堡問題,真是發千載之覆,但也只有塢堡問題才是這篇文中精華所在,桃花源問題不過裝飾而已。因此,陳先生既已探驪得珠,我們就不必再刻舟求劍。
…這也許是我的偏見,我是不希望把桃花源放在豫西崤函之際的。…我的印象這一帶都是乾枯的黃土峽谷,…總覺得放在長江流域,心裏才比較合適。…把它向南搬一下,心裏才舒服些。這一點對於塢堡理論不是重要問題,我想可以不必斤斤計較的。
…淵明以名臣之後,生不逢辰,當易代之時,…時移世易,歸去田園,在人生經驗及道佛哲學之中,悟出全憑主觀信念,亦「饑食首陽薇」,可以自作夷齊。所以在五柳先生傳自稱為「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根本不承認那個非法政府的存在。」
中國香港教育局網有參考文章一篇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commended-passages/KS3_06.pdf),恭錄數段如下:
「本篇的寫作旨趣歷來眾説紛紜。有認為是神仙述異之作,唐人多以桃源為仙境…又有認為本篇乃淵明寄寓政事,表明自己不滿劉裕篡位,恥為宋臣,而有高蹈遠遯之意。…由《桃花源詩》首二句「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和末四句「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所見,其寄寓避亂,追求隱逸之意甚明。」
又云:
「在外人看來奇異的生活情況,對村民而言是平常事,也暗示村民對這種生活的珍視,不想受到外來的打擾。」
南遊子案:
1. 桃花源村民珍視舊時生活,不想受到外來的打擾。(據中國香港教育局網上資料)
2. 桃花源記既紀實而又有寓意,紀實者在永嘉亂後北方漢人因避苻秦而建自給自足之塢堡以避戎狄寇盜,而寓意則在於易代亂世之中否定現實政權自作夷齊。(綜合陳寅恪、勞榦之說)
3. 在新時代宣傳桃花源,余期期以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