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岡本隆司、吉澤誠一郎著,袁廣泉、袁廣偉譯:《近代中國研究入門》(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xiii+299頁,人民幣69元。

幾十年來習慣了在辦公室工作,現在失業了,沒有屬於我的寫字檯,身心靈彷彿沒有著落。在家工作雖是自在,但效率不高,所以我最近多數在港大圖書館流連。那裡有免費冷氣、免費WiFi,枱上有兩個電制可供叉電,有水機,有廁所,有小食,足不出戶也可以度過一天。

偶然看到有網頁介紹岡本隆司、吉澤誠一郎著,袁廣泉、袁廣偉譯:《近代中國研究入門》,覺得自己也需要更新一下這方面的認識,所以就買來看看。全書分七章,分別介紹社會史、法制史、經濟史、外交史、政治史、文學史、思想史等,另外有序章,可視為全書的總覽,書後有一篇是各位作者的座談會紀錄,並附有數篇悼念其中一位譯者的文章。

這類入門書,單看書名是很難判斷其內容的,有的書只列重要書目,有的書是綜述課題的研究史,有的則專講方法工具書。這書則三者都有一點,似乎較偏向講方法。書中的作者不約而同強調有了電腦科技,研究時資料搜集、閱讀、紀錄的方法都有了變化,但不一定變得更好。因為多快好省,研究者易變得浮躁和輕率(頁17),加上電子數據庫的版本校對並不完美,不能完全信賴。一言以蔽之,仔細閱讀原始資料文本才是學術研究根本之途。

另一方面,一眾作者都對日本的研究實力有信心,對西方學者的水平有保留。有作者指出,中國一些大學只是老師一人講,學生恭敬聽;美國大學的course work是教授指定讀某材料讀某書,「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能力讀史料⋯⋯和美國相比,日本的研究對史料的把握扎實得多。」(頁213)

對於互聯網,有一作者這樣說:「令人憂慮的是,由於網上資料這般普及,學者跑圖書館的少了,不再關心書架上有什麼自己需要的書,旁邊又有其他什麼書。實際上,只要圖書館有相當的藏書,僅運用館藏史料進行研究,也並非不能出成果。如飢似渴地尋找史料當然非常重要,然而,近代史研究的史料浩如煙海,把有關史料全部找來研讀是不可能的,研究20世紀尤其如此。所以我認為,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閱讀常見編纂史料非常重要,儘管這個主張好像與當下的檔案中心主義背道而馳。」(頁236)

總而言之,仍然要讀書,細心讀原始資料,讀常見書,不能用互聯網代替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