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古略今

我是老一脫史佬,不以narrative代史實,排比史料,事實自明,搞 theory,只是用來賣弄,讓論文看來高檔些;至於為了XYZ而提倡重視歷史教育的人,只是一味搞ABCD教育,歷史,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工具而已,結果才是目標。

今早聽完郭岱君2023年在中國香港關於抗戰史的講座,十分精采。

她的觀點建基於中日檔案史料,可信。威靈頓據說有上映南京照像館,但可能因為不用KPI,所以似乎可能沒有愛國團體組織集體觀看。其實我看過電影 “慘痛的戰爭”,以及 40 集紀錄片 “國殤”,視覺感受已足夠,現在更需要的,是冷靜客觀判斷及作出評價。援引趙翼論宋金和議的觀點,是義理與時勢之辯,但沒有足夠史料支持,義理也不過是narrative,足以激發熱情(或稱帶風向)有餘,但不足以引人深思。

活了超過一甲子,聽到一些說法很自然就會嗤之以鼻,但現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只能以鼻代口,多嗤幾次。

我輩史佬讀了一輩子歷史,最怕聽到別人扮專家指點江山,當然,有的專家也會別有用心地指點江山,與郭沫若骨質密度相若的學者自古以來並不少。尊貴的某議員說:「過去歷史課程大多詳古略今,建議學校課程可以有更多篇幅涵蓋近代史,加強抗戰歷史的內容,並將更多體驗活動加入學習領域。」

她的「過去」應該不會太久遠吧,近代史在如今的課程佔比應該比我們讀書時大得多。我記得我中三時中史只教到1911,中四選甲乙組,只讀到明亡,不過 History 從來都是講近現代的較多,兩者互補。現在的課程怎樣,我早已退休,沒有興趣深究,只是偶爾聽聞現在教的已不是我們那時學的那一套,有些以前有教現在不教,有些以前沒教現在必教,有些以前這樣講現在要換個詞語講。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所共知。

優秀共產黨員、歷史學家陳垣的名句是:毋信人言,人實誑汝。在國際盛事之都、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香港,遍地提子,飲水前看看來源,下訂單前查查背景,去活動前審閱細節,接待王子前了解背景,上學校前問問有沒有辦學資格,按連結前多看幾次,接到公安來電時馬上報官等等等,是常識。同樣,感情激動前先讀讀史料,冷靜一下頭腦,也同樣重要。

我不幸,在全面管治前讀書,近現代史左中右中英文的書都讀過一些,給洗壞了腦。左的有范文瀾《中國近代史》,右的有黃大受多種著作(他預言民國五十三年…,結果沒有實現),英文當然是 Immanuel Hsü 啦 (我近來才知道徐中約跟徐誠斌主教是兄弟)。只能說,熱情不同,激情已逝,腦筋仍是乾嘉考據那一套,仍是胡適傅斯年那一套,不合時宜了。

恭錄人民網一篇舊文(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525/c1003-28376527.html) [注意:不是https, 只是http, 慎入。)
子貢問孔子怎樣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說,只要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對國家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又問,如果要去掉一項,先去哪一項?孔子答:“去兵”。又問,再去一項呢?答曰:“去食”。可見,在孔子看來,只要取信於民,獲得老百姓的支援,國家的根基就穩固,國家的富強就有望。可以說,“民信”比天大。

孔子應該是搞軟對抗了,居然認為信與食比兵更重要,孔子有安全風險,是隱患,論語應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