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務

今天順利做了 full doctoral proposal presentation, 完成 full PhD registration, 向前邁進一小步,距離目標尚有一萬步。

紐西蘭大致沿用英制,PhD Student 的 proposal 通過後就成為 PhD Candidate ,proposal 的篇幅、性質各院校自定,以前只交文章一萬字,近年交文章1000字另加半小時報告及備質詢。但成為 candidate 實質上跟 student 沒有太大分別。美制就嚴格得多,要上一定課堂並要考綜合試才能成為 Candidate。

另有一點可能是歐洲舊制遺風,就是我的另一身份是 staff, 所以我有兩個電郵地址,一個是學生,一個是staff. 但我沒有人工,何以是 staff 就不曉得了。

我三月底已交文字版 proposal, 四月底才收到 School Research Committee 的反饋意見,安排五月底作口頭報告,這三個月主力就放在報告上。

我出席過兩位同學的 presentation, 大致知道要做什麼,就是講二三十分鐘,然後備質詢。為了講得流暢些,我還是把發言稿寫下來。初稿寫了6000多字,又做了個 powerpoint, 經過多番綵排,我把發言稿減至2000多字,約講20分鐘,powerpoint 約40張。我看過無數 powerpoint, 明白字不能太多,也不能照讀,所以我刻意把部分材料只放在 powerpoint, 口頭報告不提及。這樣一來,觀眾會多些看螢幕,減少看我,我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了。

我講完後,只有三幾位聽眾提出問題,大致我都能解答。今天我的中國同學幾乎全部出席,感謝他們的鼓勵支持。另外來了一位東京大學的訪問學者,他研究南美的西班牙耶穌會,跟我的範圍性質相近,有機會要向他請教。

我的導師都認為我的表現不錯,我就更放心。我自問準備充分,內容應該可以,條理大致清晰,只是英文不濟,不敢脫稿講,回答問題有點 “詞窮”,表達欠佳。

今次準備演講,我充份利用了些工具。

1. Monica.im
Monica 紅遍英倫,但 Monica.im (https://monica.im/) 是國產的仿ChatGPT. 另一個也很不錯的叫 KIMI (https://kimi.moonshot.cn/),也是國產的。本來我人不在中國香港,可以用 ChatGPT,而且用這裡的信用卡,更可以用到 ChatGPT 4,為何反而用國產的呢?第一,實踐證明,國產的對中文的支援比較好。例如我問函牘舉隅,外國勢力一無所知,Monica能具體指出哪些圖書館有收藏。又例如我想速看教務教案檔的目錄,只有KIMI能提供。第二,Monica是個平台,可以在ChatGPT, Gemini等AI工具之間游走,而價錢又會比訂閱所有AI平得多。POE是美帝一個同類的東西,但不知何故它易死機,用得不爽。我用AI工具,主要是因為 Google 雖然一鍵尋得百萬計結果,但太多其實不切實際;AI則消化掉這些提供概括的答案,較有用。例如我問Monica methodology 和 research method 有什麼分別,它居然講得頭頭是道,澄清了我的誤解,也提供了我的寫作方向。第三,比較便宜,免費的已頗夠用,我用最便宜的收費版,年費港幣八百,中國香港可用。至於貢獻個人數據,我愛國,早已貢獻不少。

2. 發音工具
要用英文講,就要認真查找發音。字典提供音標,固然最標準,但人名地名之類,有時字典沒有收錄。有一個網站叫 https://youglish.com/ ,你提供字詞他就在youtube 找,然後你一按就是那字在Youtube上該字出現的地方,不用在影片裡自行查找,極方便,而且人人都這樣讀,應該不用查字典吧。例如今天我要講一個法國人 de Certeau, 我不肯定重音在哪音節,一查 youglish 馬上找到,原來全世界讀 Certeau 重音在最後的音節,馬上可以放心照讀。除了 youtube,它還提供國際音標等資料,很全面。

3. Grammarly
這東西你邊打字他在旁隨時指正,減少了我的文法串字錯誤,也對我的修詞用字提出修訂改善意見,可以大大減少我的失誤。但有時他太固執,所以不要盲從。這個很貴,但似乎又必不可少,總不能寫句英文都要問人吧。自己的事應該自己搞定。

報告完畢後,我獨個兒去唐餐館吃了個油浸牛肉炒飯(約港幣80元,留一半作明天午餐),又去吃了塊炸魚,一天吸收了一星期的油量。

飽餐一頓,到海邊走走。這幾天天天下雨,今天出奇沒有下雨,風也不大,月光甚圓,但手機拍出來的效果不佳,只好隨手影些夜景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