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提出膚色是民族的標記,我聽後不禁又想起四十幾年前聽趙公的教導…
我1981.11.04的筆記有以下兩句:
「漢士大夫遭充軍至邊疆,因對漢民族不滿,存報復之心,故盡心盡力幫助異民族;反之,漢民族則鮮有盡心盡力之臣子。」
「漢民族與異民族飲食、語言、風俗、文化互相影響,漢民族善於調和文化,變質亦不自知。」
趙公授課如行雲流水,點點滴滴而臻最高境界,有時只能抄下金句,所以上述兩句,第一,可能記錯,第二,也沒有上文下理,幾十年前的事,我也沒法記得起。
明太祖以華夷有別,四海一家為治國原則,因華夷有別,所以禁踢毽、BBQ,因為四海一家,故遣使外訪以宣威德。① 明成祖也一貫奉行這原則,故有鄭和下西洋之舉,建立一帶,非為經濟,乃為牽制帖木兒帝國 (即一帶有政治目的),善鑑古者,當亦識今。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龍的傳人,只是流行曲詞,案北大辛德勇的說法,中國自古以來崇拜野豬而非龍,流行曲詞殊不可據。韓愈云,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依此原則,則谷氏代表中國出戰,依古而來,並非新猷;反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取消國籍,亦合古訓。
讀中史,可培養大局觀,信焉。
註:
① 趙令揚:〈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原因〉
附:我用國產DeepSeek-R1撮錄網易一文如下,網易一文(→ 這裡 )該通過安檢,再經DeepSeek篩查,應該不會影響宇宙安全。
一、中國人非「黃皮膚」的歷史依據
[古代審美觀]
史書記載中國古人以「膚如凝脂」為美,崇尚白皙膚色。
唐朝女性盛行塗白妝容,此傳統影響日本至今。
[西方早期記載]
明末清初傳教士(如利瑪竇)未提及中國人為黃種人,反描述其膚色與歐洲人相近。
18世紀前西方文獻多稱中國人膚色白皙,僅南北略有差異。
二、「黃種人」概念的形成與政治意涵
[分類起源]
1735年瑞典學者林奈(Carl Linnaeus)首用拉丁詞 fuscus(微黃)描述東方人。
1758年林奈修正為更顯黃膚色,暗喻「病態」,奠定種族歧視基礎。
[工業革命後的意識形態]
西方為鞏固霸權,透過膚色劃分確立階級:
白種人(歐美):文明優越象徵
黃種人(東方):貶抑性標籤
黑種人(非洲):奴役對象
日本「脫亞入歐」即反映此分類的負面影響。
三、膚色背後的權力邏輯
[經濟與文化霸權]
西方以膚色建構「文明等級」,合理化殖民擴張。
例:傳教士以乾隆朝饑民「面黃肌瘦」強化黃種人「貧弱」刻板印象。
[當代反思]
學者批判此分類為「不文明的文明」表現,對比唐代文化包容性。
未來期許「黃種人」等詞褪去貶義,轉為中性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