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有學校安排學生集體到戲院看愛國電影,以增進安全知識、培養品格情操、學習偉大文明、表揚忠貞文化,教育日臻完善,學生載欣載奔,前途無可限量,理我神州舊疆,共建人類共同,意義非同凡響。
南極則不然。(中國)香港文化學會 [謹案:待正名] 接連舉辦兩場電影欣賞,先是少林足球,這星期是賭神,我以前都沒有看過,但我潛心修煉,除稍務正業之外,也開始學習沙漠教父,又讀聖小德蘭的傳記,追踵前賢,放下忘記,相忘江湖,萬物齊一。即是說,也沒有去看。
其實,自古以來學校也有電影欣賞,而且也是沒有選擇的,不過以前倒沒有聽說有人爆料不滿。
我讀中學的時候,也應該是差不多半世紀之前,學校安排看〈慘痛的戰爭〉,還要寫觀後感。印象最深的,是慢鏡頭日本士兵把中國嬰兒抛在半空用刺刀刺殺的一幕。我聽過這一幕,所以閉目不敢看,也不想看。學校沒有安排踩踏國旗、擊打紙人等延伸活動,但我記住了這一段歷史。
我教中學的時候,差不多四十年前,學校安排看〈莫札特傳〉。感受最深的,除了是天妒英才之外,更是體會到妒忌可以使天使變成魔鬼的可怖。另外,自從看了這電影,對古典音樂不再抗拒,之後也買了好些莫札特的音樂CD,其中,Requiem安魂曲是重中之重,而上主震怒之日 Dies irae 那一段的震撼感,揮之不去。(此刻,我也馬上去YouTube聽聽,我甚願上主快來,終結邪惡。)
Dies irae, dies illa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teste David cum Sybilla.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我也曾安排過類似的活動,當然是自由參加,差不多三十年前,從已自動解散的教協借來〈河殤〉,那時仍是神州大地自由主義氾濫的年代,各種思潮遍地開花。校長不請自來,看到最尾,但她沒有對我進行嚴肅批評,要我深切反省之類,教育署(那時沒有教育局)也沒有派員查詢,消防沒有接到投訴,校門外當然也沒有公安。
差不多二十年前,有一年學校安排我教中三中史,通常我只夠時間教到辛亥革命,只好做加速師,從已自動解散的教協借來〈XXXXX〉(現在只能以X代替) ,播了當教了,反正出題可以避重就輕。我躲在教室最後,一面從後方監視學生有沒有做違規的事,另一方面也深知我會容易感動落淚,不想給學生取笑。愛國自然流露,不是用來表態。(我其實是很易哭的,當文憑試中文科還未完善時,有一個自選單元是電影與文本對讀比較,有一節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播的是凌波與樂蒂的黃梅調的版本,學生都紛紛與周公共商國事,我在教室後面,看到英台哭墳一段,也不禁悲從中來。為了出比較題,我加播了楊采妮哭墳的版本,可能該版本處理的手法更現代,我強忍哭聲,但學生都已睡得香甜,各自修行。)
舊友叫我描述一下我當下的感受,我說是關懷+憂傷+仰慕+渴望+遺憾,總之十分複雜。我想起了蘇東坡的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又想起了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的錦瑟,我以為還是關心國運一說較可取。所以,還是應該去看哪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