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港是要等待辦理母親的後事,香港地少人多,老人也多,所以要辦事也要排期。古人說慎終追遠,我應好好做妥這事。我本來打算先回紐一兩個星期,但威靈頓最近曾因大風和大霧取消了航班,一旦遇到這情況,就會影響我的歸期,為了慎重起見,加上我的導師也叫我辦完事才回去,我就聽她的吩咐。
本來回港大圖書館讀書是理想的做法,但港大實在太多人了,圖書館很難找到座位。而我目前要看的材料都是網上居多,也不必天天去圖書館。只是不去圖書館工作,誘惑不少,較難專心。所以我一直想回威靈頓,那裡有我的研究室,外面只有風雨聲,最宜讀書。
這幾天我在整理黃伯祿的著作清單,以及看看他跟國際漢學家的來往。這方面前人已做過不少,而且他們近水樓台,可以接觸到徐家匯未經整理的材料。黃伯祿的書,漢學雜誌通報(T’oung Pao)有介紹,沙畹、伯希和等漢學巨擘也評點過,但中國學者卻鮮有留意他。我暫時只能找到研究者沒有留意的兩三個小問題,沒有什麼突破。
黃伯祿的生平、著作、函牘類文體、耶穌會再度來華的背景和經過等,我大致有點了解。但核心問題–教案,我仍沒有太多頭緒。Cohen 和 Sweeten 的書都以總理衙門的檔案為主,Cohen重點在1860-1870,Sweeten的地點在江西農村,時地不同,教案情況也不會相同,所以兩人判斷不同,也無可厚非。黃伯祿成書在1883,但書中的信件並非原件,時地人事全不可考,只能假設是1880年以前江南代牧區的事,跟 Cohen 和 Sweeten 的真實個案不能相提並論,這是我的一大弱項。所以我下一步大概會以教務教案檔、清末教案等檔案,配合耶穌會士的著作,整理一下江南代牧區的教案情況。地方志、官員文集如果有相關材料更佳,教士的書信以及法國領事的檔案即使有我暫時也未能利用。這方面應該起碼要用一年半載來整理。千頭萬緒,未見出路。有一學者提到黃伯祿這書是回應1870年天津教案後清廷限教的政策,我覺得這個觀點可以發揮;也有學者說江南代牧區教案相對少,可能跟黃伯祿等華籍司鐸的處理方法有關。這點我要研究一下,因為耶穌會士高龍鞶和史式徽的同名著作江南傳教史中,官民教的衝突其實不少。
紐西蘭地大,登高望遠時好像眼鏡好像不夠清晰,回港再驗一次眼,居然近視深了,大概是看電子書惹的禍。深近視加上深老花,我要用兩副漸進鏡來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