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ariki

Matariki 是毛利人的新年,是公眾假期。但我年中無休,沒人到校更樂得清靜,所以如常回來。

室友每天比我早到,因他下午要回家帶孩子,所以他得抓緊時間工作。下午通常就只我一個躱進小樓成一統,外面陰睛風雨與我無干。

今天天氣特佳,室內有熱水暖管,外面12度,這裡24度。我又在網上遊蕩了。

昨天跟南韓同學聊了幾句,他研究日本文學,在日本讀大學,懂中文,知識淵博。他姓朱,說是朱明王朝後人。他說朝鮮一直奉明正朔,並有廟宇供奉洪武、萬曆、崇禎三帝,直至二十世紀。我在網上一查,果有其事,原來首爾有大報壇,供奉三位明朝皇帝,而且明亡以後,仍沿用崇禎年號,直至崇禎265年,即1909年,日本1910年吞併朝鮮,李氏王朝退場,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朝鮮有「朝鮮乃大明之朝鮮」、「喚我作大明人」、「尊崇禎以存中國」等說法,而朝鮮對滿清一直若即若離,懾於威勢,不敢不從,但心裡不服。

聽畢我深受感動,居然到了二十世紀初仍有人以大明遺民自居,而且萬曆懶惰,幾十年不上朝,崇禎明明是亡國之君卻矢口否認,居然被朝鮮尊崇,奇哉。反而滿清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奠定現代中國疆域,卻被朝鮮冷待,怪也。

但想一想也不應感到奇怪,感恩戴德,是感覺,是態度,不是律令可以逼出來的。

清代禁書

禁書,歷代均有,如今科技進步,由禁書引申至禁歌禁網,只是一脈相承,並非新猷。

以前讀書,知道紅樓水滸是誨淫誨盜之書,所以不看。但清代如何禁這類書,我沒有研究。今天讀江蘇省例,讀到江蘇巡撫丁日昌頒布的禁書名單,以及具體如何查禁,頗有趣。

江蘇省例初編 葉十四上 藩例 查禁淫詞小說云:

「淫詞小說,向干例禁,乃近來書賈射利,往往鏤板流傳,揚波扇燄,水滸西廂等書,幾於家置一編,人懷一篋…忠孝廉節之事,千百人教之而未見為功,奸盗詐倫之書,一二人導之而立萌其禍…近來兵戈浩刼,未嘗非此等踰閑蕩檢之說黙釀其殃,若不嚴行禁燬,流毒伊於胡底…」

質言之,要禁此類毒草因為會危害國家安全,「近來兵戈浩刼,未嘗非此等踰閑蕩檢之說黙釀其殃」。

至於禁的方法如下:
「於現在書局附設銷燬淫詞小說局,畧籌經費,俾可永遠經理,幷嚴飭府縣,明定限期,諭令各書鋪將已刷陳本及未印板片一律赴局呈繳,由局彙齊,分別給價,即由該局親督銷燬」(葉十四下)

換言之,是政府出資把書鋪的書籍及板片買回銷燬,沒有提及處分。

再看查禁書目,有些一看便知有問題,如美女沐浴、雲雨緣、巫山艷史、兩交歡等,至於紅樓夢、金瓶梅、肉蒲團、拍案驚奇、子不語等也榜上有名。只不過以前也禁過這些書,可是仍是「家置一編,人懷一篋」,大概禁也只是表個態而已,而且也未見讀禁書的法律後果。

不過我輩守法循規,不會測試水溫。史記秦始皇本紀云: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按照史記所載:
1. 犯禁之書要交出燒毀。(大概等於現代的下架註銷。)
2. 知情不報有罪。(即舉報是公民責任)
3. 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這既指內容,也指動機,可能指借談論歷史引起對政府憎恨之類,族字我不敢譯。)
4. 學法令,以吏為師。(即以XX法、XX法等宇宙大法為學習內容,並且由執法官員作教師)

似乎清代禁得不太徹底,但又或者這正是清朝國祚幾乎是秦朝十倍的原因。

垃圾徵費

今天翻閱了江蘇省例,共四編。

所謂省例,也就是地方就中央沒有規定的事務因應各省情況自行立法。

我是想找找有沒有就傳教士、教民的行為規範作出具體指引,但偶然讀到這一則,只能說笑爆嘴。

告示由江蘇布政使司頒布,布政使司上面有巡撫,兩者其實品位相同,都是從二品,只不過明代起設巡撫巡察各地,慢慢就「地方官」化,變成布政使司的上司。這發展軌跡自古以來都如此,例如漢代的刺史也是由中央外派的監察官變成地方一把手,又例如…。

江蘇布政使司這篇告示,雙句押韻,用詞顯淺,也沒有威嚇字句。其中「工食由局給發 不費民間分文」,令人大吃一驚,此所以我以前把清官貼在天花板,每晚看著入睡,因為那應該是美好時光。頁邊註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百多年前「事為便民起見」,原來沒有垃圾徵費的。

大地恩情

晚上無事,我就會自由在youtube聽歌,聽什麼,由我自主決定,反正這裡毋須翻牆。多數是聽八十年代的老歌,例如大地恩情。

一眨眼,大學畢業已四十年了。

預科時,對中國近代史最感興趣,那時電視正在播大地恩情,清代社會仿佛就成了桃花源,令我充滿遐想。那一年,有個關於清朝的展覽,我買(?)了一張清官的畫像,貼在天花版,每晚都看著他入睡。

大學三年,修讀的科目清史佔了近半,但之後教書,就很少研究了,因為中史課程詳遠略近,只是到近年才大幅度削去古代史,現代史則選擇地教,近日更推出讀七成最高得五星的特價優惠,又有磚家主張復古考選擇題。早知,又何必呢?

三年前我是不曾想過會臨老留學的,但中國香港由治及興,已毋須憂心中國港事,於是放心到南極,說好中國香港故事。如今天天讀的都是清史,又回復到四十年前的情況,天道循環,又得一證。

今天我聽大地恩情,鬢上已斑斑,跟四十年前的心境,已大不相同。大地,是他者(l’autre) ,是我的研究對像,水漲還是水退,已經無感。

愛是不能勉強的。

天地之間

天地之間總有出人意表的材料。

今天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先是網上遊蕩,發現一位復旦女博士的作品,之前讀過她一篇寫地震的文章,是科技史角度,有引用法文材料,覺得不錯,這篇是講蘇州天主教漁戶,是人類學的角度,在注釋中發現這篇二十年前的文章),藏在一本論文集中,幸好人類最大的公益網站有此書,急急下載,真真不錯。

首先,材料就是總鐸跟地方官的來往書信,正是我想要的東西。其次,印證了我的三兩個觀察。

可是,只有材料概述,沒有原件,原件在蘇州檔案館。上網一查,要單位介紹信,大概應該不會供境外人士查閱了。

所以,我只好繼續閉門造車。

AI搜尋

AI搜尋器就像當年互聯網剛普及時的瀏覽器一樣,天天有新款。

AI搜尋器與一般搜尋器如谷歌等不同之處在一般搜尋器會根據它的獨特算法把結果羅列,排得前的是它認為最相關或收了客戶錢所以推到最前,可是你仍要一個一個看然後自行查找答案。

AI搜尋器是把最相關的資料撮成短文章,所以只要你的問題寫得準,它可以答得準。部分搜尋器更標榜即時全網查找,並注明出處供查核。

主打AI搜尋的洋人有 Perplexity (https://www.perplexity.ai/), 國產的有秘塔 (https://metaso.cn/). 秘塔的介面極似 Perplexity, 但它也有青出於藍之處,就是除了撰寫小文章回答問題並附註釋外,還有右邊列出小文章的綱目,便於瀏覽;文章下方表列相關人物、事情等,頗方便,有點似維基百科,但維基有時沒有你要的詞條,秘塔卻可以即時創造一個。Perplexity好像每4小時可以問5條高級題目(即答案詳盡些),一般題目無此限制;秘塔搜尋完全免費,其它功能例如AI作文等則收費。

除搜尋外另一個我常用的功能就是學習語言,我給它一些希伯來文、敘利亞文、梵文等古老文字,叫它說明文法,它居然可以逐字詳解並作句譯,基本準確,省去我不少時間,而且有時即使查字典也沒有它講解那麼清楚。至於現代語文,例如德文法文等更沒有問題,不過境外的東西還是用Perplexity較好。

但盡信AI不如無AI,因為AI惡名昭著的地方在會產生幻覺,例如無中生有,皂白不分,顛倒是非,說三道四等,只能當參考而不可抄考。有時更是浮詞滿紙,洋洋灑灑千言但水分充足,空廢說話居多,但應該大概或者有人會用得著。

剛試用KIMI,天工,秘塔,Monica, Perplexity, POE, ChatGPT-4o等,叫它解解劉蓉習慣說中”何以天下國家為?”的”為”字何解及有何作用?大部分都只解作”做”,秘塔還增一解”疑問語氣詞”並附論文出處,KIMI則只解作疑問語氣詞,KIMI較準但秘塔提供材料核對,稍勝;洋人完全敗北矣。

補: 今天以 “中國香港的前景如何” 問一眾AI,唱好中國香港故事的竟然是美帝的 Perplexity,看畢心花怒放;國產的秘塔和Monica基本看好,頂多說中國香港會面對一些”挑戰”, 但也只是輕描淡寫;至於香港最多人用的POE(因 ChatGPT, Gemini, Claude等知名品牌不開放給中國香港, POE是中介平台,通過它仍可使用上述的品牌) 居然全面看淡,唱衰中國香港,有關方面可能應該要單方面禁止中國香港連結它。

又及: 很多中介都說自己 Powered by ChatGPT, 其實也不過是個平台, 有一個叫 ChatGTP(不是GPT),連商標也高仿,我幾乎中計。這方面宇宙大法好像管不到,只能自求多福,不要上當。

山城大學

維多利亞威靈頓大學始建於1897年,本名 Victoria University College,是 University of New Zealand 一所成員學院。1961年紐西蘭大學解散,成員學院各自獨立,才有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若干年前因世界上太多 Victoria University,有動議改名為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結果動議失敗,本地人簡稱這大學叫 Vic.

奇怪,這間小小大學號稱學生2萬3千人,對比中國香港大學,也只是2萬9千人,人數相差不算多;但 Academic Staff Vic. 只有一千多,中國香港大學有八千多,而且國際化程度居世界前列(2024全球第7,全球10名中國香港佔其4,美帝只有兩間在50,紐西蘭只有奧克蘭大學上榜,其他的在200以外),校園主流語言已不再是廣東話,各類排名居於前列,良有以也。學校在山上,據說本來是牧羊的草場,除馬路外,纜車也在附近,洵一大特色也。維多利亞、纜車、海港…,不敢再說了。

Hunter Building 是校內最古老的建築,但也不過是一百年多一點點,曾經這建築物就是大學的全部。

清末教案

教案是個不大可能全面做的題目。Paul A Cohen 集中做1860-1870,(另有一書講義和團,未看),Alan Sweeten 集中做江西,偏一時或一地,實有不得已之處,因材料太多,而且各地情況不同,要一概而論並不容易。

我主力做1883年以前江南的天主教,1883是因為這是函牘舉隅出版之年,之後的事難作比較;江南天主教是因為這是耶穌會的傳教範圍,準確點講是法國巴黎省的耶穌會的”勢力範圍”。當然,耶穌教(當時對新教的稱呼)的情況也會略看一下,但天主教自明代徐光啟以來一直在江南扎根,康雍乾禁教也未能連根拔起,勢力不是耶穌教可比。(耶穌教後來居上是另一課題)。

這幾星期把教務教案檔及清末教案兩套書的相關部分翻了一遍,所得比想像中少。第一,江南教案相對較少,而江南之中安徽教案比江蘇多,但數量及嚴重性不及四川等省。第二,驚動中央的,甚至勾結外國勢力干涉內政的大案才見諸教務教案檔(總理衙門)清末教案(軍機處等),地方層面已解決的就不會出現。根據清代司法制度,田土婚戶屬細故,地方官可自行處理,定期綜合報告即可,而這類地方檔案能逃過天災人禍仍存至今者不多(如果多我的研究就沒有意義了)。如果函牘舉隅有的類別而檔案無的,要大書特書;兩者皆有的,可比較何以有的成大案有的在地方層面消解。

今後三個月的目標包括按類別找典型案例對照函牘舉隅,以及大海撈針找地方官的文集看看有沒有提及相關教案。中研院有網頁可按年或按地或按官職找人名,甚便。

寒窗苦讀

昨午搬了研究室。新的研究室一室四人,暫時只有兩人,聽說下個月會加一個。

新研究室在教員一層,談笑有鴻儒,只是左鄰是日文教師,右里是西班牙語教師,大概只可點頭微笑矣。

這房間比之前的大一點, 窗也多,之前要面壁,現在有點景觀,且是坐北向南,暫且可以南面而王。房間有熱暖,數量是之前的三倍–如果運作正常的話。

有人在,我也會拘謹一點,告別網上遊蕩的日子,可以專心致志,寒窗苦讀,準時回中國香港,先把陳寅恪精神安頓在南極,然後軀體重返桃花源,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

重讀桃源

〈桃花源記〉云: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鷄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鷄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引文據維基文庫)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清華學報》11卷1期,1936年),後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初編》有修訂,參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23477/
陳文略謂:
「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
…西晉末年戎狄盜賊並起,當時中原避難之人民其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 其不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則大抵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
…凡聚眾據險者因欲久支歲月及給養能自足之故,必擇險阻而又可以耕種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備此二者之地必為山頂平原,及溪澗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也。

(甲)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實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赢秦。
(丙)桃花源記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
(丁)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等語所作成。」

勞榦1969年11月13及14日在《中央日報》發表〈桃花源記偶記〉(全文見https://article-store.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html),略云:
「看到中副九月底那篇「談報紙的學術批評風氣」,講到桃花源記問題,引到陳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並談到金發根君「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陳先生是我的老師,在他寫那篇時候,我還特別到清華聽他的功課(那時我已在北大畢業,所以並無學分),他講的還有那篇文章以外的意見,而金君的那本書也是由我指導而作成的。…陳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關於塢堡問題,真是發千載之覆,但也只有塢堡問題才是這篇文中精華所在,桃花源問題不過裝飾而已。因此,陳先生既已探驪得珠,我們就不必再刻舟求劍。
…這也許是我的偏見,我是不希望把桃花源放在豫西崤函之際的。…我的印象這一帶都是乾枯的黃土峽谷,…總覺得放在長江流域,心裏才比較合適。…把它向南搬一下,心裏才舒服些。這一點對於塢堡理論不是重要問題,我想可以不必斤斤計較的。
…淵明以名臣之後,生不逢辰,當易代之時,…時移世易,歸去田園,在人生經驗及道佛哲學之中,悟出全憑主觀信念,亦「饑食首陽薇」,可以自作夷齊。所以在五柳先生傳自稱為「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根本不承認那個非法政府的存在。」

中國香港教育局網有參考文章一篇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commended-passages/KS3_06.pdf),恭錄數段如下:
「本篇的寫作旨趣歷來眾説紛紜。有認為是神仙述異之作,唐人多以桃源為仙境…又有認為本篇乃淵明寄寓政事,表明自己不滿劉裕篡位,恥為宋臣,而有高蹈遠遯之意。…由《桃花源詩》首二句「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和末四句「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所見,其寄寓避亂,追求隱逸之意甚明。」
又云:
「在外人看來奇異的生活情況,對村民而言是平常事,也暗示村民對這種生活的珍視,不想受到外來的打擾。」

南遊子案:
1. 桃花源村民珍視舊時生活,不想受到外來的打擾。(據中國香港教育局網上資料)
2. 桃花源記既紀實而又有寓意,紀實者在永嘉亂後北方漢人因避苻秦而建自給自足之塢堡以避戎狄寇盜,而寓意則在於易代亂世之中否定現實政權自作夷齊。(綜合陳寅恪、勞榦之說)
3. 在新時代宣傳桃花源,余期期以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