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英王生日假期,今天到教會的人少了四分之三,僅有十多個,多半是老弱,我當然也位列其中。
英王生日,勾起我的童年回憶啦!英女皇壽辰,那是快樂無憂的時代,或者,只是未懂人事,太天真了。
世間豈有天色常藍耶?
Jun 01 2025
明天是英王生日假期,今天到教會的人少了四分之三,僅有十多個,多半是老弱,我當然也位列其中。
英王生日,勾起我的童年回憶啦!英女皇壽辰,那是快樂無憂的時代,或者,只是未懂人事,太天真了。
世間豈有天色常藍耶?
May 31 2025
今天把全文的草稿寫好了,共分五章,正文78049字,連註釋98283字,未做鳴謝頁、書目等,可能稍超過10萬字上限,有待刪削潤飾。
已呈交導師過目的一章,是生平與著作,基本上全人類的寫法都差不多,所以問題應該不大。但另外兩章是主力的,第三章寫書信,第四章寫官教關係。書信一章取徑與前人不同,官教一章切入方法與前人不同,是龍是蛇我也不敢說,但求過關就算了。結論現在看來可能有點偏頗,可能要不斷修訂。最後一段,引申到中梵關係,以表明研究的現實意義,但超越紅線,或者還是刪去為妙。不過,我是說好中國故事的,保留也許不是問題。刪還是留,這是個大問題。
起碼要到明年十月一號才可以交稿,這一年半我仍可大量修訂。但,有點悶了,想開個小差,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去追逐不可得的夢…
May 29 2025
昨晚教會有一場講座,講題是 Journey through Depression,講者是一位輔導員/教授/傳道,講得很不錯的,條理清晰,不用講稿,語調平和,也經常讓聽眾發問,一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也沒有太多故事,講的也可能是淺白的現象和道理,更沒有用 PowerPoint。可見說話要抓住聽眾,未必要聲情並茂、電腦互動,反而引起共鳴、直指人心更為有效。
他的觀點我略略了解。最近天天跟舊友以文字通訊,想彌補失去了的四十年。她略略描述過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景況,也稍稍提到各種各類情緒病人的情形,也包括抑鬱症。最近我們談起月亮,我問月圓之夜人的情緒會否受影響,她說每當月圓之夜,十二點正,病院會有各種異樣…不過她就此打住,沒有講太多,說恐怕我受不了。可能因為我牢騷太多,對偉大願景冷眼旁觀嗤之以鼻,她覺得我有些情緒要處理,也要學習怎樣去處理。她就像個大隱於市的修道人吧,極早起床,經常祈禱,吃喝簡單,生活簡樸,對各種靈修傳統都認識,能打開我另一扇知識之窗。
她最近提及 John O’Donohue 以及 Celtic spirituality, 這我未有聽聞。昨天她提到 Thomas Merton 的 The Seven Storey Mountians,這我聽過但沒有看過. John O’Donohue 年幼就入修道院,晉鐸為神父,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後來還俗。 Thomas Merton 本來打算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但後來入修院修道,最終更成為隱修士,幾近與世隔絕。兩人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走。剛查了一下他們兩人的生平,似乎也是頗複雜的,也並非沒有爭議。
但我只是凡人,如果可以平凡走完一生,也就夠了。趙翼「遭時承平,得優游林下,寢饋於文史以送老,書生之幸多矣。」當今之世,何止承平,簡直是千載難逢。躲進小樓,空門也好、修院也好、山林也好,閉目與古人游,靈魂出竅,遠颺太虛,豈不快哉。
May 28 2025
這星期幾乎天天下雨。前天颳大風,飛機未能降落,昨天倒是陽光普照,但今天又下起雨來。是地形所致還是人為問題,吾不知矣。昨午去買食物,途中遇上遊行示威,說要抗議 Climate Injustice,口號我只聽到兩個,No more oil! No more coal! 之類。我沒有參與,但他們佔用整段行人路,我只能尾隨,慘被遊行。紐西蘭人示威仍是言笑晏晏的,沒有暴力衝擊,我也沒有看見警察,大概大家早有默契,各自表述,示威過後作鳥獸散。
昨天沒有寫文,只是看看有哪些書還可以讀讀。居然也找到一些,例如有一本講西方尺牘的書,雖然跟我研究的不甚相關,但也有些句子可以引用,又可充實書目,最重要的,是他們居然可以把尺牘連繫到理論家 Michel de Certeau 的觀點。我的文章也建基於 Certeau 這位耶穌會士的理論[其實只是論文要求有理論分析,否則根本可以不用],正如拿來借用,以眩有司。用 Certeau 的理論說明尺牘(抄的),再比較我的研究(作的),又可進賬幾百字。另外,又讀了耶穌會士夏鳴雷(這名改得好,明世宗時因夢見雷聲,把考生秦鳴雷擢為狀元;殿試第一名本是吳情,但因為讀音同「無情」,結果被撤銷狀元資格。)的兩本法文小書,先上載 Monica 全書OCR, 再用它的翻譯工具一鍵全書譯為英文,再下載閱讀。雖然認字、翻譯都不完美,但不影響理解。我找到幾段極為重要的文字,仔細比較法文與AI英譯,基本無誤,就可以用來鞏固我的論點。這 Monica 真真不錯,附帶的小工具很實用(可以OCR, 全書翻譯[保留原文頁碼及可下載]),並且可以把個人數據奉獻祖國,一舉數得。缺點是速度稍慢。Perplexity 號稱引必有據,但只是維基甚至討論區的東西,即使有註出處也未敢輕信。不過Perplexity速度快,生成的文章條理清晰可讀,通常有表格,便於掌握。
每看自己的文章一次,就發現要修補的地方不少,預計仍要花不少時間修訂。
May 26 2025
李商隱〈錦瑟〉好像有奇妙的作用,每次讀到都引發無限聯想:
滄海月明珠有淚
今天讀到薄伽梵歌 7:8a
「阿周那啊!
我是水中的甘味,
是日月的光輝,
其中「月」梵文是 śaśa, 本義是兔子。我聯想到中國也把月與兔子聯繫起來,兩者不知有沒有關係,於是請教宇宙最強的 DeepSeek,引錄如下:
中印傳統的共同點
自然觀察:兩者皆因月面陰影聯想兔形。
不死象徵:中國玉兔搗「不死藥」;印度兔捨身換「永生銘記」。
佛教傳播:印度「兔本生」故事隨佛教傳入中國,可能影響唐代後玉兔形象的道德化(如慈悲、奉獻)。
May 25 2025
昨晚去了一個較遠的超市買東西。已很久沒有去那裡了,回程時到海濱逛了一圈。景色依舊,只是舊地重遊。照片也沒有可觀之處,畢竟威靈頓只是個小城市,遠不及中國香港五光十色。
但寧靜有寧靜的好處。
據未經驗證的消息,這座維多利亞大學法學院大樓是全球第二大的木構建築。
Old St Paul’s Cathedral, 接近二百年歷史,晚上走過,有點陰森。
地標。高人站在中間成了個 i 字,頭就是 i 的一點。
May 22 2025
Julia Lovell 的 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我只是借來翻翻,畢竟跟我的文章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導師說我要講一下鴉片戰爭,然後才交代條約與天主教的問題。我沒有太留意鴉片戰爭研究史,腦海中只彈出藍詩玲(多可愛的譯名)的鴉片戰爭。
“Yet somehow, in the century and a half since it was fought, the Opium War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a mere ‘border provocation’ into the tragic beginning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and a key prop for . . . rule.”(p. 11) [省略部分自行補上]
用學術語言來說,藍詩玲的只是論述 (narrative) ,妳有妳的論述,他有他的論述,本無可厚非。[我記得以前讀過有清人認為鴉片戰爭失敗,只是「小屈之後必有大伸」,沒有痛哭流如受胯下之辱。] 以前,能自圓其說即可。如今,只有歷史真相,不容爭辯,恭引大公某年月日的一項標題:中國百年屈辱 始自鴉片戰爭。
當日朝野視為「邊釁」, 後來成了一切是舊社會的錯,是百年屈辱之始。(頁11-12) 當然,恥已雪,但不是蔣中正日記每日開端的「雪恥」。
我認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認為鴉片戰爭是文化衝突)、劍橋Julia Lovell 的 The Opium War (認為鴉片戰爭是經濟原因), 哈佛Hsin-Pao Chang 的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認為鴉片戰爭是X戰爭,X可以是鴉片或任何商品)、哈佛林滿紅的《銀線》(認為鴉片戰爭後鴉片輸入中國固然增加,但白銀也源源不絕流入中國,並非流失。) 等觀點錯誤,應一併下架,列為禁書,以免誤導後生。
總之,如今兩句話可以教完鴉片戰爭:侵略戰爭、屈辱之始。至於此說當否之類的試題,誰敢擬,誰敢答?
May 22 2025
我來自中國香港,那是又安全又完善的中國大都會,有美而廉的食水食物生活雜貨由祖國源源不斷天天運到。相反,到了紐西蘭威靈頓,因已沒有收入,感受到生活壓力。
根據一個網站的分析,威靈頓的生活成本高於中國香港。仔細分析類別,我一年搭巴士火車少於一次,可省去交通費,外出吃飯一個月少於一次,又省一筆,衣服都是從中國香港買的,又省一點,娛樂零次,運動是中國式的,毋須器械,則實際可比的只有柴米油鹽日用品以及住屋。
住在市中心,一切方便,難言寧靜,兩害取其輕,還是方便更重要,自然,租金也要多付一點。糧油雜貨,起初仍會換算成中國港幣,但慢慢也就習慣以紐紙計算,總之,我不覺得特別便宜。
舊友很關心我的飲食,建議我多吃不同種類的東西。我想,可以多選些蔬果類的東西,減少些包裝類的食品。紐西蘭出口以農產品為主,其中以奶類肉類為大宗,另外蜂蜜堅果也有。這些我可以多吃一些,只是土產 Manuka Honey太貴,可望不可即。
如果我是富翁,並有居留權的話,在紐西蘭生活可以很寫意。但我只是窮書生、過客,曾到此一遊也不錯了。
特案:下圖 Hong Kong, 是指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s://www.mylifeelsewhere.com/cost-of-living/hong-kong/wellington-c4894
May 21 2025
剛通知美國的服務器我將會取消戶口,原來我的網站寄存在那裡已十年了。
剛接觸網頁製作時,基本上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在網上發佈文章,全世界也可讀到,很有趣,也很實用。
起初只是用 WordPress, Blogger 之類的服務,我只需要寫文章存儲就行,背後怎樣運作毋須理會。但這些服務都附送惱人的廣告,不便閱讀,所以就萌生一個屬自己的網站。先後找過一些網站託管的公司,一條龍包辦申請網名、託管網站、設計網站等服務。其實,我仍不懂技術,只是付款免去廣告的騷擾而已。後來我知道申請網名、託管網站、設計網站等是可以分開做的,每項服務的價錢在不同的公司可以是天淵之別,宜貨比三家。於是許多個深夜,我就在鍵盤前敲敲敲,找尋適合的服務,慢慢也掌握了些知識。
我不過是選多家公司做相同的工作而已,跟以前沒有太大分別。但因為是自己的網站,有多點自由,例如安裝插件,做些視覺效果而已。因為已較熟練,於是放膽替朋友做網站,應該先後做過四五個,包括中醫、私房菜、教會、手工藝教室等。隨著互聯網日漸普及,我發現它的功能很強大,不僅可以寫文章,也可以互動,做些搜尋整理的工作。於是我就去學寫 HTML, PHP, MYSQL 等語法及運用,並膽粗粗的用在校務上,設計網頁與資料庫互動,例如整理歷屆試題,安排考試工作,甚至把網站打包成一個App提示學生交功課等,效果似乎不錯。不過我的水平也就止於此了。
三兩年前,因為臨近退休,想省點錢 (美國的機房月費約30美元),於是決心找個更便宜的服務器,獨立自主,自行安裝系統及各類應用。初時,到處碰壁,無入手處。又經過許多個深夜,慢慢找到方法。自中國香港一切臻於完善後,我更覺得要唱好中國香港故事,於是在各地安置機房。如今網名在美國註冊,網站分佈在澳洲墨爾本和雪梨,共有三個虛擬機器,另有備份在谷歌,即便有銅牆鐵壁,或者仍能得保。(當然,狡兔N窟,還有副本在歐洲。這個歐洲的雲儲存是買斷的,如果公司不倒閉,應可以保存到世界末日。)
這十年,我結網的知識略有增長,花的金錢和時間也不少,但互聯網世界也大變,往日熱鬧的博客已所剩無幾,而我,也知道文字足以賈禍,沉默是金,早已清空社交平台,只做花生友。
避席畏聞文字獄,歷史不過是循環吧。
May 21 2025
最近決心結束在美國的機房,搬回亞洲,一來省幾個錢,二來獨立自主,由自己控制,當然,一切責任全在自己。
因為看錯了一項指示,一來一回花了400中國港元才能搞定。
提示: nameservers.
然後又因為一個設定,花了一個早上的時間才搞通。主要是密碼未能成功設定,有些網頁似乎混淆了。
提示:www 要 redirect 為 無 www. 因為 SSL 的 domain name 是沒有 www.
有些程式已是2017年寫的,我早已忘得一乾二淨。在機器上運作,又出現諸般問題,只好求諸AI,一鍵修復。
今早一事無成。
昨晚在網上參加了中國港大中文學院的講座,講者是法國教授,講的是清代禁教,正是我研究範圍的前傳。他的資料不錯,也把中日韓越同時比較。我的導師也有出席,但跟上次張西平的講座比較,今次冷清得多。上次網上有七、八十人,今次高峰期也只有十多個。
他提的問題有趣,在禁教期殉教的比開放期殉教的人數更少;禁教期間居然容許在北京有教堂,並有傳教士活動。
我想到幾句說話:講一套、做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靈活運用;modus vivendi;way of ope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