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大雨

昨天下大雨,應該說是來紐西蘭以來最大的一場雨。幸好風不太大,可以打傘,但只可保住上半身,褲鞋襪全濕透。從山上的學校往下走,雨水沿馬路往下流。去水渠被平日狂風掃下的樹葉堵塞,馬路變成小河,只能大踏步走過去。

今天天氣好轉了,雖然仍未見太陽,但終算沒有再下雨。威靈頓大風,大風的好處是空氣相對清新,夏天不算太熱,衣物也算快乾。

今天全力把函牘舉隅電子化。之前介紹過的白描,真真不錯,但要接上它的伺服器,每次只可上傳50頁,而認字的速度也較慢,只能一次餵三五頁給它。今早它大顯神威,居然能以中國速度完成任務,於是我趁它表現突出就把全書給它認。每50頁1組,先從PDF檔拆出50頁,再變成50個JPG檔,再拉上去白描,一按制,兩三分鐘即可化為一個文字檔。

之後要校對,雖然認錯的字很少,但圈點多半認不出來,要人手添加,我就借此機會再讀一次,摘記要注意的地方。今天認了約13000字,我估要一至兩星期才能完成任務。

我把每一封信視為一項資料,分拆為若干元素放進Excel檔。我不是單純求個文字檔,我是要分析文字檔,所以要把每封信的元素拆開,例如有否結案,有否向上一級投函,誰人寫信,誰是他的對口單位等。完成後我會用php/mysql做個索引統計介面。教案的統計前人已有做過,最全面的是台灣的陳銀崑,但我想做的不是時間地點數量甚至類別,而是涉及的問題及交涉的方法。具體未有妙計,但輸入全文是第一步。

這裡要求每半年提交進度表,自訂三個目標,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把全書電子化,還加個 digital humanities 的名目以眩有司。

生活雜碎3

昨晚走過國會,有幾位似乎是非洲來的朋友,想我替他們在國會前拍些照片。

按道理我應該樂意為之,事實上我也是很樂意的。但我的技術有限,手機的功能多多,我反而不懂操控,感覺上是背景太光,人臉看不見。我再三道歉就匆匆離場。整晚就給尷尬的感覺影響著,人家遠道而來(教會有幾位從南非來的,說要坐二十個小時飛機才到紐西蘭),在國會前留下美好回憶,卻因我未能操控手機而失望,實在不好意思。

今晚走過國會,再試試,可能用慣自己的手機,發覺光線正常。

國會

這雕像好像跟戰爭有關。

評論一地的物價,很多人用雞蛋做指標。我現在買東西,只看價錢,即使快到期的食物也照買不誤。這排是7號蛋,最平,約港幣4元1隻。

雙標談古

研究事物,要從實際出發。

瞿同祖論清代法律,謂:「文字上的法與現實中的法經常是有差距的。…許多法律法規並未真正被實施,或多或少流於形式。」
黃宗智論清代法律,謂: “The actu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justice differed from its official representation.”
小王子裡的狐狸謂: “L’essentiel est invisible pour les yeux.” (The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
Edward Said 東方主義
Michel de Certeau Strategies/tactics
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我覺得中國話更精妙: 講一套,做一套。隻眼開,隻眼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水清無魚,灰色是生機。執正來做,通常是另有目的,例如〈第九味〉提到「衛生局又經常上門噪囉,清廉得不尋常。」

如此看來,雙標古已有之,中外皆然,你我他都會,不必說。一說,就馬上中回力標。

心領神會,此之謂也。

天朗氣清

上星期四是澳紐軍團日,放假一天,星期五理應照常上班,但似乎不少人開小差,街上靜悄悄的。

星期五兩位導師召見我,就論文計劃的feedback作出重要指示。基本上他們認為我的計劃沒有問題,但因為審批的委員會來自其他學科,所以未必了解我們歷史科的特質。我有差不多四個星期去準備口頭報告,應該可以製作一個詳盡的powerpoint.

這兩天天氣非常好,早上在10度以下,但太陽出來了,馬上升溫,加上沒有颳風,中午約有15度左右,頗覺暖和。只見藍天,沒有白雲,遠處有海有山,空氣清爽。但我有工作在身,沒有四圍走。

我準備把全書化成文字版,既便檢索,也可以做統計。經過多番試驗,以下方法效果最好:
1. 把原來的PDF變為JPG。用網上工具 Pdf2go, https://www.pdf2go.com/
這個未必最好,但一定不差。首先,只要用學校電郵登記,就免費取得教育版。其次,所有工序在網上完成,不佔硬碟空間。
2. 把JPG拉進白描文字辨識網。
https://baimiaoapp.com/
Acrobat的認字效果差,ABBYY雖然好一點,但認中文還是差一皮。白描是中國產品,付費40元可用一世。缺點不是沒有,例如不能一次過認太多頁等,但它的優點不少:我要認的是古書,直行排版的,行與行之間有間線,但似沒有影響,認出來的字99%無誤,只是標點稍遜。但古書只有字側的圈點,結果已超出預期。
我通常一次過做20頁,認完之後對照原稿,既校對,也重看一次有沒有新發現。
現在完成了兩卷,尚有8卷。

維多利亞大學校園平平無奇,來這裡讀書要有合理預期。但學校在山上,還是有一定景觀的。

晚上的圖書館。

晚上下山時遠眺。天空上的可能是星星。

澳紐軍團

今天是澳紐軍團日,是公眾假期,這裡的超市下午才開門營業。學校也不開放,理論上我可以進去的, 但今天大門緊鎖,拍卡不能內進,幸好有一層的門沒有關,我才可以竄入。

我起初以為這是澳紐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類,查了一下維基,剛好相反,反而是抗戰失敗紀念日。澳紐軍團日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土耳其的一場戰役。該場戰役有澳洲和紐西蘭的兩支軍隊,協助大英帝國作戰,結果英法聯軍死傷四萬,退出戰場,紐西蘭也死了二千多人。資料說雖然此次戰敗,但加強了紐西蘭的本土意識,別具意義焉。後來紐西蘭也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等,澳紐軍團日的意義主要為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魂,其中一個重頭戲是土耳其Gallipoli的紀念儀式。

今年紐西蘭出席Gallipoli的代表遇上厄運,因日前杜拜大雨水浸,機場大混亂 (杜拜是全球第二繁忙的機場,香港力爭上游,仍未入十大),紐西蘭代表的行李失踪,樂器禮服等丟失了,到時如何是好仍是未知之數。

小時候中國香港有重光紀念日,在8月30日,對學生而言,標誌著暑假結束,要趕做暑期作業。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後,這些具有殖民統治味道的節期當然要取消,近年,更因為 “光” 已成為禁忌詞,更是提也要小心。聽說在軍人墳場仍有老兵紀念該日,至於官方的戰爭紀念日,隨著以中式步操代替百年舊制,意思也大不同了。

我認為舊課文李華弔古戰場文是好文章,可惜反戰大概不是主旋律,還是不提更好。

我發覺,愈來愈多的東西只存在腦袋中,在記憶裡,不能講,不能寫。即使能,道不同,也不想同流合污,被人騎劫,還是說道天涼好個秋更安全。

今天又颳大風,日間天氣仍有十多度,但快轉入深秋,寒冬已不遠了。世界能否有春天,誰能保證? 我悲觀,只能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夢,是他們的。

寓學於寫

William Zinsser, Writing to Lear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8)

這是一本舊書,作者另有一書 On Writing Well 可能更廣為人知。

坦白從寬,Writing to Learn 我只看了1/3,餘下的部分多數是其他人的文字,而作者的評點穿插其中。

這書的主題就是書名:Writing to Learn. 作者的理由是 “writing organizes and clarifies our thoughts” (p. 16), “the act of writing … clarified my half-formed ideas.” (p. 15) “Writing is thinking on paper. Anyone who thinks clearly should be able to write clearly – about any subject at all.” (p. 11)

我則從反面入手,動筆寫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足包括材料不足、詞彙不足,而即使寫好了,是否清晰流暢也是高下立見的。

可能我悲觀,我認為寫作是天分,學不到的,所以這類教人寫作的書,通常是看的時候熱血沸騰,自己寫的時候一切照舊。

邁出半步

在紐西蘭要取得博士學位,第一步是要由暫准註冊博士生變成正式註冊博士生;第二步是提交論文及通過口試。而第一步又細分兩步,首先是提交正式論文計畫,其次是就計畫作一次口頭報告及備質詢。聽說以前是交個一萬字的論文計畫就可以了,現在是交個一千字的計劃再加一小時的口頭報告及被烤問。

一個月前交了正式論文計畫,今天收到 School Research Committee 的回覆,說建議通過,但希望我就三方面修訂,包括 Research Questions 及 Research Objectives 要縮減;以及 Methodology 要加強。

其實這些問題我寫的時候也知道不太好,主要是我覺得三者有點重複。而 Methodology 更是不易寫。歷史研究的方法不就是搜集材料,評鑑材料,比較分析等等。一句話可以講完。我讀過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上過杜維運老師的史學方法論,並非完全沒有背景。當然,西洋自有法度,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等名堂多多,我自然要遵守遊戲規則。我或者要抛一下 historical criticism, genre criticism 等高檔名詞以眩有司。

報告安排在一個月後,我有充裕的準備時間。我已聽過兩個同類的報告,大致知道形式。內容我已心裡有數,最怕是被人質問,心裡一慌,英文就不靈光。

至於 Full Registration 跟 Provisional Registration 有何分別,我也不甚了了。只查到如果 Provisional 的話最多只能告假三個月;而成為 Full 的話,紐西蘭學生一年最少要有一個月在紐;而國際學生則三年內最多只能告假十二個月。

我覺得這裡甚少管束,導師也有其教學研究工作,不會天天關注你。我的學生簽證容許我全時間工作(博士生無限制,其他學生一週限二十小時),理論上我可以找份工,也可以到處觀光踏遍全紐西蘭,不過我已工作近四十年,不想再打工了[事實上本地人也有找不到工作的, 我不會自討沒趣,懷疑人生],而我覺得網遊也是旅遊的一種,沒有非去不可的景點。我的目標明確,所以天天上學,朝八晚六–雖然有時我會開小差、小睡、網上遊蕩…。

失眠之苦

嚴格言之,我是早醒,不是失眠。我通常就寢後半小時內入睡,但何時醒來實在不由我控制,昨晚半夜三點醒來,好像不能再入睡。這星期只有一天能睡到天明。

曾經渴望早點退休,因為錢宰有名句:「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不過實際上,睡多過六個鐘,我就會腰酸背痛,未到飯熟便已痛醒。田園樂畢竟只是空想。

曾聽說有一九旬老人因為睡不著,寧願早死,結果等了好一段日子才如願以償。我求長生,不求速死,但夜間不能睡,日間沒精打采之苦,我是深有體會的。

如果在香港,我會去找中醫,做針灸,威靈頓不是沒有中醫,針灸其實也有不少,但恐怕太貴,我沒有去找。

半夜一醒,稍有聲音就會令我煩燥,心不寧,就更難睡。蘋果耳機有效降噪,戴上它可以堵塞99%的噪音。但戴著耳塞總不自在,側睡尤難,也不是解決辦法。

沒有妙計。

天各一方

以前聽天各一方這首歌,覺得好聽,也有意思;今天再聽,仍然覺得好聽,覺得更有意思。

如今很多人說八十年代的中國香港最好,但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也許可能已忘記當時的情況。

戴卓爾夫人在中國人民面前仆倒,中國香港元幣值插水近半,市面搶購廁紙(打風沙士必然也是搶它),歷史文件中英聯合聲明出台,人工連續幾年加十幾巴仙(但仍追不上通脹),中國香港督尤德在北京猝死,的士騷亂,中國及中國香港足球比賽引發衝突,以及說不得的幾個數字…

今天已有銅牆鐵壁保護,由治及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仍然回憶八十年代,不知何故。

不過我在youtube聽的,都是八十年代的歌,原因不必深究,有 feel, period.

也許,對天各一方特別有 feel, 是因為散的愈來愈多,哪天再重聚,誰也說不準。

**
昨晚到海邊走了一回,差不多一個月沒有去了,昨天不太冷,也沒有風,所以去看看。

我的只是普通手機,也不懂調較,想拍個星空照,效果麻麻,究竟這一點點是鏡頭的塵粒還是星星,我也搞不清楚。但紐西蘭是可以看到星星的。

夜繽紛?只是今夜燈光燦爛吧,街上是死寂一片的,八點幾,沒有車,沒有人。

放假有時

在紐西蘭讀書應該是比較輕鬆的,或者說,有些人在這種制度下如魚得水,有的會因為太寬鬆而一無所得。(其實也未必是一無所得,人生幾十年,三年成績高低不能決定一生成就高下,這我可以做見證。)

今天大學復課了。上課六星期,放假兩週,再上課六星期。至於中小學,這兩星期接力放假了。教育部指定中小學一年四學期,每學期上課10星期,中間有兩星期school holidays, 第四學期之後放暑假6星期。政府沒硬性規定要有多少上課日,教師發展日也不限3日。總之,公眾假期雖不及中國香港多,但各種名目的毋需上課日其實不少。而且,以小女讀的學校為例,8:45才打鐘,中國香港的學生明顯勤奮得多。

我的論文沒有太多進展。有一個關鍵問題仍要多找證據,雖然我找到一條極有用的材料,應該有相當說服力。到如今,我的重點已稍稍改變,起初是以教案為重點,但現在放了一部分在清代教士與官府的溝通來往,涉及教士的中文水平、條約的規條與實踐等、官箴與公牘的功能等。教案我沒有把握可以有新見,但教士與官府溝通來往這方面我認為可以有點突破。可惜這裡的書實在太少,雖然我已買了不少公益電子版,但不能一頁一頁地揭,始終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