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大不易

紐西蘭正值經濟衰退,新政府上台後開始裁員,超市的商品也悄悄地加價,我買的花生醬由不用10元(港幣約50元)一樽暴升至差不多14元,一下子漲價了港幣20元。

在這裡生活如果精明些是可以省回一些的,例如坐巴士,有繁忙時間與非繁忙時間之分。我平日都只是走路,昨天因出外辦事,碰上下雨,只好乘一程巴士,索價0.92元,比繁忙時間省了一半有多。又如用電,可以選劃一收費,也可以按生活模式選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又如超市有些減價貨品,平一截,不過我發現時通常已被搶購一空了。總之,要省錢就要隨時留意,小處入手,但這些時間成本並不是每人都願意付的。

學校的小食,價錢不便宜,我只是望梅止渴而已。一口 KitKat 2.4,約港幣11元!

居大不易,大概是普世價值吧。

冷鋒驟至

昨天有點熱,日間有20度,但今早冷鋒殺到,全日下雨,氣溫下午降至12度,尚幸風不是超級。

因為要寄文件到中國香港,昨晚到處找速遞。這裡也有順豐,但全都在奧克蘭;FedEx 沒有站點在威靈頓市中心;DHL 好像只有取件點,收件點好像在機場。我想過到郵局,但事前要下載電子檔,但我既沒有專用信封,也不知重量,無法在網上做。

今早找到一間叫 Pack and Send 的,應該是中介公司,可以選寄DHL或FedEx, 我在網上查詢了一下,居然有人回覆,所以今早趁雨較小的時候去。到店時只有我一名顧客,職員替我打印各類文件,我只需要簽名和付款。

我在中國香港的時候多次寄過東西到紐西蘭,都是用FedEx, 因為疫情郵局的服務完全停頓。但所有文件要自己填,自己印,有時系統發脾氣,可以把你之前輸入的東西一筆勾銷。另外,輸入也限制多多。可以安排上門收件,但時段長達半天,你要在家中呆等他來,想自己送去好像也沒有地方。

今次送去兩張紙,職員替我量度一下,建議用 DHL,收費紐紙75元,折合中國香港幣三百多,肉痛。(但這以比我在DHL官網上報價125平了幾乎一半。)

進度緩慢

這兩天工作沒有進展。

我知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寫作量,否則將來下筆如千斤。但我輩史佬言必有據,寫作必須注明出處,於是寫的時候就要再三核對材料,用正確格式來作注釋。這樣寫,很難一氣呵成,所以我是按記憶把內容先寫一遍,然後再核對材料。

不過覆檢所花的時間是寫作的數倍。例如前天聽了個網上講座,於是下筆前先設定 Word, 學校的要求是 1.5 space, 12 font size, margin 2cm+. 但史佬以 Chicago Style 為圭臬,極端繁複。例如 font type 用 Time Romans 12, 注釋用 10, 注釋要 indent, single space, 兩個注釋之間要隔一行… 我發覺 Word 是不完任符合 Chicago 的要求,例如 Chicago 的注釋編號不用 superscript, 但我一修訂,就連正文的注釋編號也變成一般字體,如何獨立設定十分麻煩;搞定一個不代表其他會自動跟規矩,幾乎要逐個設定。這兩天花了無量數時間在設定,仍然未完全掌握怎樣在 Word 設定 body text, footnote reference, footnote text 等Style.

所以,這兩天只寫了兩頁,是考據黃伯祿的出生年份。其實這是不用考據的,因為修院的紀錄以及黃伯祿自己的材料已清楚寫明。奇怪的是方豪在《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謂:
「黄伯祿字斐默,道光十年(一八三0)生於江蘇海門,…
「余 [黃伯祿] 輯是編 [集說詮真續編] ,始於丁丑,成於戊寅,開鐫於己卯,工竣於庚辰,首尾四年,乃發行間世。承海内有志老備閱許可,迄今又二十有五年。刷印旣數,字跡漫,妥用聚珍板再印;校閱既過,間有增。··.··余今年七十有七,馬齒旣長,精神亦衰。·.···」丁丑爲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庚辰為六年(一八八0)。此書又有續,亦有序,創作於光緒六年。…。而一讀後序,所謂「刷印旣數,字跡漫漶」,可知初板乃木刻木。後序自稱七十七歲,應不誤,則生年應移上一年,然生年據會中訃告,亦不致有誤,疑不能明。」

中央研究院院士方豪「疑不能明」,如果我能夠解得通,應該要大書特書吧。

我估方豪不知道黃伯祿出生的具體月日(照計江南修院的材料他應能看到),而訃告只載西曆(但他未說明訃告出處),1830對應的是道光十年,所以他說黃伯祿生於道光十年,但根據集說詮真續編重印後序(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七十七歲則有所不合 [其實我也不明白方豪如何算得生年應移上一年,1905-1830=75, 如果移上一年1829 也只是七十六歲.]

Anyway, 黃伯祿生於道光九年十二月初九,西曆是1830年1月3日, 方豪把1830對應道光十年似乎忽略了道光九年到1830年1月尾才完結。

教育危機

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近年治安轉壞,經濟不景,通脹嚴重。我在Youtube看到,有的日光日白偷取人家的鞋,有的光天化日到便利店搶錢,有的用車撞毀大閘然後搜掠,不可謂不擔心。

更令人擔心的是教育水平,不少家長都擔心紐西蘭的學術水平不足以跟其他國家競爭。比如說,這裡奉行無家課政策,放學就是放學,功課在課內完成。最近新政府上台,推行了一些新政策,例如上課時不准用手提電話,語文數學要多點課時等等。

今天政府煞有介事提出要蒐集全國學生出席率,因為去年年底的統計發現,全紐西蘭經常上學的學生只有45.9%!!!(出席率達90%的已叫經常出席)〔已沒落的大英帝國也有87%〕

其實紐西蘭的學生應該很幸福,第一,免學費;第二,舊政府的時候有免費午餐及交通津貼;第三,讀書壓力應該較輕。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的因為疾病,有的因為被欺凌,有的實在太窮,所以沒有上學。不過,似乎更多是因為去旅行、參加運動比賽等所以缺席。

我記得女兒讀書時學校很緊張出席率,一旦沒有出席,就有電郵給我,把我嚇個半死,我還以為這裡的學生不會逃學。

沒有一套制度適合所有人,有人認為大陸的河北衡水模式才能推動學生讀書,又或者東亞的補習風氣才能鞕策學生努大學習天天向上。但有些人是需要多點空間才能成長。我衷心感謝這裡的學校,讓我的女兒重拾學習的興趣,也培養她的學習能力。三年疫情,我沒法在她身邊照顧她,逼使她要靠自己面對困難,自己做決定。

在紐西蘭讀書,不保證成龍,成蟲的可能性還可能高一點,不過,自由的空間,能讓小朋友發揮個人的天賦,也許更為重要。

持續學習

學校有個小組專門安排講座給研究生,不計CPD,自由報名,可網上收看,可現場參與,報了名不出席不會收警告信,沒有高層查問。

今天聽了個 Word 的講座。雖然我知道 LaTeX 更勁,但我的論文主要是文字,不會有方程式等怪符號,Word已夠用。但 Word 的功能我其實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我就報了名參加,我當然參加網上班。

其中有些功能我從未用過的,例如加入章節標題等,也有的只是最近才試用,例如在一份文件中多人作評註等。其中有一項功能是把幾個 Word 合併成一個大檔,但主持人說有機會會把檔案毀掉,如果要用就要小心,出了問題不用找他,因他不會協助善後。

所以我會 1. 先設定全局,例如原來學校要求 1.5 spacing (Turabian 是 double space 啊!) margin 最少要 2cm, 字體要 12 號等。2. 每章一檔。3. 多做備份。

***
主持人說 Youtube 很有用。我也同意,只是要披沙揀金,有的好東西是可遇不可求。

我天天都有看 Youtube。Youtube 於我最大的意義在懷舊,我的精神生活仍在八十年代,聽的也是那時代的歌。雖然有些歌手仍然在唱,但無奈歲月催人,我覺得仍是舊日的好。當然也會聽一些長知識的,因為不少名家會在Youtube出現,可以一睹風采。Youtube 是沒有組織的,所以很易迷失,變成遊蕩。但我可以選擇看什麼,不看什麼。這年頭,選擇的自由要珍惜。

四字成語

最近收到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的一個研究問卷,是判斷四字詞是否成語的研究。其中列出90多個四字詞,要求你判斷是否成語。有興趣的可以參加:
https://www.csaa.org.au/2024/04/call-for-participation-chinese-linguistic-study/

小時候要考升中試,其中必考的項目是成語,所以曾買過五用成語辭典之類的書。升上中一,老師建議我們買本上海印書館的中國成語大辭典,於是我就去中環找這間書店,此後幾十年,斷斷續續的去過多次,但最近去的時候摸門釘,不知是否仍在營業。

即使讀書教學四十年,但成語與四字詞怎樣分?說實在的我也不甚了了,只好訴諸權威。

現代科技發達,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有一個漢語多功能字庫,裡面有個成語彙輯,收錄了六本具代表性的成語辭典。
①《成語辭海》(中國)
②《漢語成語源流大詞典》(中國)
③《漢語成語大辭典》(中國)
④《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國)
⑤《商務成語大詞典》(中國香港)
⑥《遠流活用成語辭典》
你輸入詞語,就會列出這六本辭書中有多少本視這四字詞為成語,六本都有的,自然是典型成語,六本俱無,當然不是成語,至於其他,就只能自行判斷了。(漢語多功能字庫功在士林,但主事者已移居英國,未知會否繼續發展。)

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idiom.php

我試用了一下,不錯。例如最近看到有人提到 “掩耳盜鈴” ,即是說聲如洪鐘仍說聽不到,諷刺有些人自欺欺人。我百分百肯定這是成語,檢索一下,居然中國香港的商務成語大詞典沒有收錄。

我又試另一個詞語 “視若無睹” ,即明明事實擺在眼前,卻偏偏說看不到。我覺得這可能大概不是成語,檢索一下,居然有五本列作成語,只有遠流活用成語詞典沒有收錄。遠流是臺灣的,或者另有所見。

又例如 “諉過於人” ,即認為一切責任全在某方,把當前中國香港的困局視為晚清慈禧的責任等,我覺得這極有可能不是成語,檢索一下,居然有一本列作成語。

終於找到一個六本成語辭典都有收錄的詞:畫餅充飢。根據百科百度,是指畫個餅來解除飢餓,用來比喻空虛的名聲、願望,徒具形式卻不解決實際問題,或比喻用空想自我安慰。最近常聽到有人說要做大個餅,這些人可能沒有讀過多少中文書,畫餅充飢也許還起到點心理安慰的效果,阿茂整餅卻是沒事找事,多此一舉。奇怪,這個詞居然沒有一本成語辭典收錄。

冬季時間

今天紐西蘭轉冬季時間,時鐘向後撥一小時,跟中國香港的時差是四個鐘,即紐西蘭快四個鐘。具體的感覺是早了天黑,下午六點就開始天色昏暗。

中國香港也有夏令時間和冬令時間,小時候試過,查查維基,原來中國香港自1980年起已沒有夏令冬令時間了,但世界上仍有三分一國家有夏令冬令,其中包括主要經濟體如歐美,紐西蘭雖然是小國,但也有夏令冬令。

轉時間就要撥時鐘,但我已沒有用手表好幾年了,手機自動調較時間,毋須操心。本來我是用手表的,但近年買的casio表,都曾無預警停了,而且電池是新的,應該是機芯問題。手表如果不可靠是沒有用處的,所以索性不買了。平時上課,夠鐘不下課學生會警告你的,所以無需手表;測驗可以用課室的電腦計時,無需手表;日常生活用手機足以取而代之。

又:今晚吃了塊炸魚,回味中。索價約港幣25元,在寒風之中吃熱辣辣的炸魚,其樂無窮。

戰爭紀念

這兩天終於放晴,威靈頓雖小,但景色多樣,在學校的小山丘往外望,可以看到海,看到遠處的山,晚上也可看到百家燈火,雖然沒有無人機及月月煙花的熱鬧,但能在地球南端享受一下寧靜,極為難得。

這是從學校下山時拍的,遠處中央的建築物是 National War Memorial,已有近百年歷史。紐西蘭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未被波及,但因為要支援大英帝國,所以也有傷亡。每年4月25日是澳紐的 ANZAC Day, 以紀念犧牲的英魂。(香港的西灣墳場,也埋葬了一位紐西蘭士兵。”Their name liveth forevermore”)

通報格式

用英文研究中國,理論上並不新鮮,但論文格式好像未見統一。歷史科向來奉芝加哥大學的 Manual of Style (now in the 17th ed.) 為圭臬。[該書全面,但有些只是印刷的標準,學術論文一般依 Turabian (now in the 9th ed.) ,但有不少中文的細節好像找不到。今天正在糾結古書頁碼用 A 還是 a (我記得40年前彪哥教我們寫 葉十上,不要寫 頁10a),查 Turabian 無果,查耶魯、柏克萊、愛丁堡等補充材料也未見 (他們的補充只列現代著作的寫法)。在網上游蕩,發現了 T’oung Pao 的格式資料。

T’oung Pao (通報) 是老牌學報,1890年創刊,文章以英文法文為主,是歐洲大陸的權威學術刊物,編輯先後有高第、沙畹、伯希和、戴密微等,粒粒巨星。因為歷史悠久,又以研究古代中國為重點,所以夠權威。將來有人質疑我的格式,我只要說我跟 T’oung Pao, 大概可以馬上解決。我認真看了他的格式要求,頗仔細。基本上,T’oung PaoChicago Manual of Style 為主,而標點也聲明要依美國標點準則。有些我向來沒有注意,或頗有疑惑的,都有說明,略舉幾例:

英文用美國拼法,即使英籍人投稿 T’oung Pao 也要依循。
中文字體要用宋體。英文要用 Time Romans 12.
中文字必須用繁體字,即使原書用簡體印行也不例外。
卷數頁數格式是 1.10a (卷一葉十上)
中日文圖書毋須把書名譯成英文 (Hooray!)
……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說字的串法要跟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人名地名要跟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其實早已由美國出版], 今天又搜了一下,Webster 連用 大英百科 月費要美金 13 左右,有點貴,其實網上可以查,但線上廣告鋪天蓋地,影響閱讀,或者真的要用時才訂一個月看看。)

還有些極細微之處,總之單是記格式已用了我不少記憶體。

通報的規矩如下:
https://brill.com/fileasset/downloads_products/Author_Instructions/TPAO.pdf

健訟息訟

這星期幾乎天天下雨,尚幸只是微雨,不影響出行。但今晚雨有點大,我就只好宅在家中。每天我都到超級市場買點東西,家有餘糧才較放心。上星期復活節假,超市依法關門,即使假後復業也因為未能及時補貨,所以貨格空空如也,我買不到食物,幾乎厄於陳蔡,要風雨絃歌,幸好過了一天,終於恢復供應。

之前談過正餐,今次談零食。零食都是邪惡之物,但健康的又必然貴,也不會好吃,所以通常都是找邪惡之物。零食首選紐西蘭土產Whittaker朱古力,尤其杏仁黑朱古力,吃不停口,減價的話,不用港幣25元就買到一大排。其次就是薯片,厚切,不用10元一大包。另外就是餅乾,也是不用10元,可以吃幾餐。我天天磅重,一見勢色不妥就會自動調節食量。

昨天收到從淘寶訂的書,郵費不算貴,船運約港幣15元,五星期寄到。這本山本英史的作品,去年才譯出,跟我的研究直接相關,可能因為太新,沒有公益版,查 worldcat.org 暫只見到浙江大學圖書館有買,我估不能館際互借了,所以索性自己買。山本英史這本《新官上任》,以清代的官箴書為切入點,觀察清代縣官的職場生態。其中的附錄是公牘,正是我想多點了解的東西。

又因為清代縣官以刑名、錢穀的表現最重要,所以地方政府特重司法案件。說特重司法,準確點說應該是極力避免出現案件,因為大案要先草擬審判意見再交上級定奪,分分鐘被批評;至於小案,雖然有自行裁判權,但最好是不了了之,以調解代狀訴。偏偏在舊社會蟻民(狀紙中人民自稱為「蟻」)要討個說法就只有訴訟一途,所以清代人民是健訟的,即好打官司。而想政府受理案件,就要誇大案情,訟師就以吸眼球的筆法代寫狀紙,於是形成人民健訟,知縣想息訟,訟棍則唯恐天下不亂。

我的假設是:以上是黃伯祿的書被主教定為限閱的原因。

又: 最近買了不少網上字典,字典數字化是有益學術的事,第一,檢索詞頭方便,拼音倉頡手寫均可;第二,部分字典可用詞語檢索,查字義更快捷;第三,部分字典具全文檢索,即可在釋義項中檢索,例如我可以用 “出師表” 反向檢索字典中出自出師表的所有例句;第四,西文字典可按動詞變態及名詞變格反查原形 ,甚至一鍵列出該動詞conjugation表,名詞declension表,不必靠估,一目了然;第五,價錢不會平太多,但不佔地方,功德無量。目前已買: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牛津英漢第10版,American Heritage 5ed, Collins 德英、法英字典,另外有些字典版權已過期,有心人重新整理,如Lewis-Short Latin, Whitaker Latin, Monier Sanksrit 等.

我極力推薦 Wiktionary, 免費,多語種,有國際音標,有發聲功能…。除了網頁版外,也有些很便宜的app做出更適合手機用的介面,是學習神器,可在 appstore/googleplay 搜尋一下。

網頁版
https://www.wiktionary.org/
Android App (官方)
https://diff.wikimedia.org/2012/06/19/announcing-the-official-wiktionary-android-app/
iOS App (推薦) [美金0.99元]
https://apps.apple.com/na/app/mobile-wiktionary/id151924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