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某年月日,我到港大進修中史教學課程,適逢趙公主講。趙公問我「甚麼是五四?」冷不提防給趙公一問,我頓時語塞,隨口發揮書皮學,用林毓生的一本書《多元的反思》的書名來回應,其實我還沒有看這本書。趙公沒有評論,隨即問另一學生。

今天讀中國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赫然看到這一則:
「今日是五四運動106周年,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早上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五四升旗禮,有1200名青少年制服團隊代表及中小學生參與。」
(特案:原文香港之前應補上「中國」二字,以表忠誠。)

五四要升旗?五四與抗戰 [已從八年抗戰延長到十四年抗戰,現在更延長到二十六年抗戰耶?]??我馬上大力用手掩蓋嘴吧,恐怕表露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想起中國香港首任特首董伯伯在紀念五四活動上談弘揚儒家精神,what? 在紀念打倒孔家店的日子弘揚儒家精神?我隨即大X,那年頭,大笑、鼓掌、理會…,沒有人管的,可以表達真情。但董伯伯是好人,我還是敬重他的,只是寫了幾篇牢騷評論。

我又想起胡適的名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我知道這大概應該可能不是胡適說的,胡適也只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難道他可以復生起來反駁耶?

五四是甚麼,不好說,我問內容絕對準確的 DeepSeek 五四發生了甚麼事,恭錄並撮述如下:

北京…學生…集會,高呼…口號,遊行隊伍火燒…住宅(趙家樓),並痛打駐日公使,…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政府最終…罷免官員。

我有點疑惑,這種運動絕對是年青人的反面教材,是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全方位影響安全,即國之基石,不能縱容姑息,更不應紀念,助長暴力。

但我們只談歷史,絕不議政,避席畏聞文字獄,古有明訓。

我想起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他把1919.05.04的五四事件與1917-1921的五四運動區分,但我近半世紀之前略略翻過這書,已經忘記,於是請教 DeepSeek. (1917即新文化運動開啟,根據 DeepSeek, 以1917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白話文革命,標誌著新文學運動的正式開始;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呼應胡適,激烈批判舊文化,推動思想解放;北京大學改革(1917),蔡元培出任校長,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至於下限定定為1921,根據 DeepSeek, 「1921年後:運動逐漸轉向政治化,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國民黨改組(1924),思想啟蒙讓位於革命實踐。」

以下周策縱與大陸學界觀點的異同,是 DeepSeek 自動彈出來給我的,並非我主動深度探索;另外,「大陸」一詞是 DeepSeek 自己選的,與我無關,謹聲明,以免誤會。
(我始終認為,只要不去試探紅線,DeepSeek 的答案比其他美帝的更有深度。)

五四意義
相同點:都承認五四運動的愛國性質和思想解放作用。
不同點:
大陸強調五四運動與中共建黨的聯絡(如毛澤東稱其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周策縱更注重思想文化的變革,而非單純的政治革命敘事。

五四以1917為起點
大陸傳統觀點:通常以1919年5月4日為五四運動的起點,強調其反帝愛國性質。但也會追溯新文化運動(1915年起)的影響。
周策縱的視角:更強調思想史的連續性,認為1917年是新舊文化衝突的關鍵年份。將五四運動視為一個“過程”而非單一事件。

五四以1921為下限
大陸傳統觀點:將1919年5月4日視為五四運動的“爆發點”,但承認其影響延續至1920年代。更強調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的直接聯絡,認為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周策縱的視角:更注重思想文化層面,認為1921年後運動性質改變,故以此為下限。淡化政治敘事,突出知識分子的思想爭鳴與社會變革。

南遊子案:運動性質改變,可圈可點但不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