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閱讀的重點在傳教士怎樣學中文。
晚清洋人學中文的動機不一,因為中國被逼開放通商口岸,又被逼准許傳教士來華,一時間湧入中國的有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他們學中文的方法、教材、教師、期望等都不相同,所以晚清洋人學中文也是個大題目。
耶穌會士再度來華,形勢已跟利瑪竇時不同。意大利耶穌會士晁德蒞的中國文化教程是一項嘗試,中外學者都有研究這書,但我認為關於書信部分仍可再討論一下。而且有研究晚清洋人學漢語的,偏重耶穌教,例如馬禮遜等英文書,又或者洋人關於海關的應用中文專書,未有跟晁書比較,我覺得可以做一下。簡言之,即黃伯祿的書應該是與別不同的。而且晁德蒞在蘇州任總鐸,與黃伯祿曾共事,或可以再挖一下。
今天在中國香港的公共圖書館網站下載了不少文章。以前我是用中國港大的中國期刊網,後來這個只供中國港大師生利用,反而中國香港的公共圖書館可以免費任用。以往我是用公益網站接入大陸高校的中國知網,但下載時篇目會變怪獸字,而且只有CAJ格式下載,中國香港公共圖書館全繁體操作,下載格式是PDF,較實用。大概下載了十多篇,其中有兩篇是博士論文,要花點時間看看。
秘技:搜尋時勿忘搜尋 “學術輯刊” 一類,因為default 只搜 “論文”,不會找齊所有文章。
今天有些研究線索是從秘塔 metaso.cn 找到的。洋人的 perplexity.ai 快而頗準,但中文材料不足,秘塔雖然也會胡思亂想,指鹿為馬,但勝在識字多過識人,非洋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