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地讀書,有時會悶,因為都是重重複複的,有時會沮喪,因為沒有發現新材料新觀點可供發揮。為了解悶,只好看閒書雜書。最近在看《胡適往來書信選》,頗有趣,民國時代的留學生,都是一心回國發展,報效國家,百年之後回看,恐怕他們會寧願留在他方。
這幾天都在讀衛青心的The Missionary Policy of France in China 1842-1856,是作者花了十年寫的博士論文,大量參考法國外交部、耶穌會及教廷的檔案。原文是法文,我是讀中譯本,抄錄筆記是則是抄法文,所以要在譯本和法文原本跳來跳去。其中有幾句是關於香港的,大概是中國不重視香港,英國人不喜歡香港之類。百多年後回看,感觸甚深。小區寡民的生活,也許比活在遺址快樂些。
(剛才查了一下,衛青心三十年代由上海步行兩年到歐洲求學,在巴黎大學取得博士,後來入了修院做神父,2001年近百歲辭世。)
香港是荒島。(頁268)
「據(與英國談判的耆英助手)黃恩彤記述,拉萼泥曾通過加略利請求中國人允許法國兵船停泊虎門,代中國防守廣州,抵御英國人侵略,並在近岸建樓,以便官兵棲止·····
黃恩彤拒絕了加略利的請求,並說香港乃海中荒島,孤立無援,非戰守之地,是以准予英人建屋寄居,虎門乃省河第一要津,水師提督駐守重地,斷不能容留異國之人。」
英國人佔香港是中了中國的圈套。(頁530-531)
「有人公開指責璞鼎查爵士當 初不該選擇香港,而應占領舟山。舟山是長江要塞,是重要的水上通道,因此,無論從地理位置看,還是從戰略角度看,舟山都要比香港更重要。英國人聲稱佔領香港是上了中國的圈套(這是英國新聞界的輿論)。“香港是那樣的不衛生,那樣不吸引商人,比起舟山來,香港差遠了。在香港生活下去, 無異與自己毀掉自己。交還舟山,就等於背叛王國”。大古伯爵在信中寫道:“英國人在香港會像蒼蠅一樣地死掉,如果政府找不到對香港進行消毒和淨化的辦法,那麼,這處殖民地將會葬送許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