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移玉步

我開通了南遊續錄,最終大概可能會把南遊錄也轉移過去。

今後這裡應該可能不會更新了,讀者諸君,請移玉步。

(**剛建好,就死機,稍後又可以了,不穩定,看來獨立是不可行的了。決定銷毀基地,以下內容,只供憑弔:

這幾天一直在努力嘗試自建基地,原因有二:第一,貪過癮,試新東西。第二,小數怕長計,省錢。

過去近二十多年都是租用共享機器,好處是一切有人專人代管,毋須操心,缺點大概只有一個,貴。我已試過中國香港、美國多間公司,近十多年一直用 Dathorn.com,25.2美金一個月,22.5G容量,可搭建無限個網站,用cPanel控制,服務很好,也樂意解答問題。

本來不打算變換,但為了一個 https 的 s ,搞了很久,想走回頭路,發覺問題更多,於是萌生轉移陣地,讓機器獨立,自主運作。其實也不是完全獨立,仍要租用設備,現在澳洲雪梨建基地,只是不與人共用機器地址而已,而且可以免費有 https 的 s,毋須年費45美金。缺點不少:第一,要自行建設,我又建又拆,先後試過十幾次,暫時找到可行方案;第二,要自行維護,特別是保安與備份,國防外交向來由中央代辦,現在一切後果自行負責,有點擔心;第三,把舊有的檔案轉到新址,難度堪比移民,只能螞蟻搬家,甚至可能最終要新舊並存,所以起了個南遊續錄,舊的暫不廢掉。

現行方案每個月少於10美金,能否行穩致遠,不敢說。

意外獲獎

年過六旬,居然仍有人收我留學,我沒有奢望,只求順利畢業,不枉在地球轉了半圈。

(我的同學多半是年輕人,較年長的全都是本地人,長者留學生如我應屬鳳毛麟角。)

早前導師說我會有個獎,有獎金,但囑我靜待官方通知。果然,中間峰迴路轉,由有到無,由無到有,由有到減半…

這個獎是頒給中國研究的學生,毋須申請,由校方推薦,大概這方面的學生根本不多,所以我能獲得。金額不高,但自我感覺良好,至少是對我的鼓勵。

未雨綢繆

昨晚到中國香港大學圖書館看資料,時值考試,圖書館仍是人頭湧湧,我在大堂找到一個位,可以專心看書。

我是屬於圖書館的,始終在圖書館才能專心工作。可是現在圖書館晚上10時閉館,以前是11時,可用的時間少了。

回到中國香港,用不了ChatGPT和Claude.ai,要想個辦法。這兩個我都已有帳號,只須登入。VPN是可以的,但紐絲綸大學的電腦不能自行安裝VPN,未能物盡其用。我還是用雲服務器,這幾天不斷試,最終還是回到 Vultr. GoogleCloud, Microsoft Azure都是按用量收費,但速度太慢,Vultr的最低配置,美金6元一個月,還可以負擔,而且速度更快。目前仍可上youtube, 未雨綢繆,將來因各種原因不能再用youtube, google…,仍可用這個在雪梨的機器接跟世界接軌。

我想再試試一個專用的節點,正在學習內地的科學上網教程,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如何在中國香港科學上網也要作好準備。如今我肉身在中國香港,電腦分身在雪梨,思想在宇宙,身土不二,但靈魂體分離,天人合一,梵我合一…

晴天霹靂

今天到中國香港公共圖書館查閱資料,竟看到這條消息:

我不甘心,試了一下,居然仍然活著/復活:

重到不驚

時光飛逝,回來已一星期,我已完全適應了中國香港的生活。

離開一年,回來有不少小事要處理,最基本的是做些檢查之類,尚幸粗安。老花進一步加深,又要配眼鏡。到書店看看有沒有新書,失望而回。電腦一年沒有用,連電池也用完,有的程式已過時不能用,要更新。…

今天終於回到港大,一個已很陌生的地方,但我沒有詫異,因為早知如此。每個入口都有保安,是防暴還是防遊客,不清楚。時值考試,圖書館爆滿,跟威靈頓比較,有天壤之別。相同之處就是:超焗,港大圖書館有空調,但十分溫暖,昏昏欲睡。我的目標是找三本書,看過後發現用處很少。沒有座位,空氣不流通,於是提早回家。

回家路上,遇到舊學生,可能有二十年沒有見。他在大學工作,請我吃飯,可感。久別重逢,各自簡述經歷,談到中國香港,只道天涼好個秋。

我本打算從本部大樓離開,入口處居然有個牌寫著 “非請勿進”! 我沒有理會,大踏步前進,原來是沒有後果的。身旁有一老夫婦彼此說道:這裡以前是哲學系,那裡是中文系,又勾起了我的美好回憶。

走著走著,不覺已走到東邊街,沿磅巷到上環,逛了一會嚤囉街,遊客稀少。女兒以前喜歡搜集錢幣,我在這裡交過不少智商稅,明知是假古董,也買過一些。上環已成打卡勝地,有一家牛肉麵,外表極普通,但有幾十人在等入座,大概是小紅書有提及吧。至於文武廟,更是香火鼎盛。我喜歡在中上環遊走,但總覺遊人太多。

袁中道記香山云:「然要以數十年後,金碧蝕於蛛絲,階砌隱於苔蘚,遊人漸少,樹木漸老,則恐茲山之勝,倍當刮目於今日也。」遊人漸少,大概不必等數十年後,當世界慢慢忘記中國香港,金碧蝕於蛛絲,階砌隱於苔蘚,也許中上環之勝,倍當刮目於今日也。

受人所託,到訪 Asia Art Archive,是個位於商業大廈的小小圖書館,接待處的小姐說她也曾在紐西蘭讀書。

已完善了的中國香港大學。

已成歷史的港大學生會。

大吃大喝

回港翌日,到粉嶺看望母親。父親35年前落戶在此,母親去年也安然入住了。去年她移居這裡時,我已飛返南極,所以這次回來,決意以看望她為第一要事。

我在那裡站著默禱10分鐘,我來得早,沒有人,也沒有香火,很清幽,修真之地本該如此。

今早吃了份快餐店早餐,中午在附近商場吃了個午餐,已喝了兩杯奶茶。過去一年涓滴未入口,大概仍有配額可用。晚上吃了一塊牛扒。在中國香港,吃雖然貴,但仍然比南極便宜一點,而且口味較適合,恐怕今回要變成吃貨了。

回家過年

我已回港。

路途漫長,兩程機合計約13小時,由出門到返抵家門接近21小時。由威靈頓到雪梨,全機爆滿,途中有旅客不適,空姐請我跟她調位,以便照顧。我只好轉到窗邊,我有空間恐懼症,十分不適,既無法拒絕,而餘下航程不足一小時,也就無奈接受。

雪梨到香港,也是全機爆滿。不知何故,今次候機室改到26閘。26閘我領教過,是要坐巴士上機的。問題不在要坐巴士,而是安排極混亂,同一時間有七班機都用同一條扶手梯到地面登車上機(假設1班機300人,即有近2000人),而空姐只是用嬌小柔弱的聲音宣佈航班,完全被雜音蓋過。同一時間擠在一個小區的人是到世界六個不同地方,有人排隊,有人不排隊,根本沒有人知道做什麼。我在那裡等了超過一個小時才能上機,期間超焗。雪梨機場旺過旺角,堂堂澳航在本土雪梨被擠到這個角落,情何以堪。其實候機區域雖小,但略加分隔,在入口處一早分開A – G 七條隊,標明只供某航班使用,應不難解決。現在七班國際線集中一區用一條扶手梯,令人費解。

但我想下次仍會搭澳航,因為紐航喜歡隨意取消航班,例如回來時紐航頭班往墨爾本的機就取消了。但我決定不再付款用澳航的貴賓室了,因為雪梨的貴賓室裡面比外面還擠逼,找個位子固然困難,例如我找到一處並已坐下,忽然有講廣東話的大媽拖喼走來說: It’s me. 我估她是說已用視線霸了位吧,另一大媽匆匆走來支援,我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轉到別處。除了免費吃喝外,貴賓室沒有優點。我找了很久,所有叉電位置都有人,於是走人,在各登機閘口都有叉電位,人又較少,何必自討苦吃。

回程時身旁是位青年同胞,體型魁梧,我要讓他三分,幸好他全程電玩看電影,只離座一次。飛機餐一字記之曰,頂,即吃得飽滯。剛給完一包炸果仁,隨即派餐,不久又派朱古力…。前面有幾位外籍女士,前後取了幾次酒,我見空姐之間好像以眼色相告… 古人云,百世修得同船渡,大概古為今用,仍然適合,同機之緣既是百世修來,也就隨緣吧。另外原來有一學生同機回港,他取行李時前來相認,說在雪梨讀獸醫云云。

剛下機,覺得有點陌生,但我只是離開一年,很快復原。入境、過關都很快,上次過海關時有幾個關員金晴火眼盯著旅客,今次只有兩個在閒談,或者一切其實已在掌握之中,只需放個紙板關員已夠。

超級累,早上3點多就醒,大概仍未適應時差吧。

澳航威靈頓貴賓室,早上五時,人不多,頗清靜,但食物款式也不多。

系統布置

這是我的函牘舉隅資料系統,耗時不少,希望不會浪費心力。

它的主要功能是檢索,其中包括:

1. 速讀查閱: 閱讀材料時,只要用鼠標選擇詞語,可自動顯示萌典或漢語大詞典的釋義。例如遇到幾次「合詞」,不知究竟指什麼,用鼠標查閱,萌典沒有註釋,漢語大詞典則有,解作「聯名上書」,且有書證。

2. 檢索全文: 有分類及全文,也可以用正則表達式。例如信末常用 以XX而XX 的套語,我用 “以([^。]*?)而(.*?)(?=。)” 這個表達式即可全部檢出。可選顯示檢索結果前後二十字或全文。

3. 字彚生卒: 詞語有固定的英譯,人名及生卒也常用到,隨手筆記,一旦要用馬上檢得。

4. 筆記: 主力還是用卡片抄筆記,但網遊時有所發現,可及時記下,之後再跟進。

徒勞無功

最近取消了網站的安全證書(SSL, 就是https:// 裡的 s),出現不少問題。網上雖有各種解藥,但總是無效,努力了兩天,徒勞無功,只好暫時恢復舊制,以解燃眉之急。

今晚到圖書館,為了逃避可能出現的噪音,換了樓層,挑了一個有”高”人開了窗的座位。全層只有我一人,十分逍遙自在,這邊開揚,風景獨好。

明明是夏日,溫度卻比中國香港的冬天還要低,怪不得澳洲向紐西蘭警察招手時,其中一個賣點是–澳洲溫暖。不過,澳洲夏天高達三十多度! 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悉隨尊便。威靈頓現在十多度,早晚稍涼,有人穿短袖,有人仍是羽絨,也是悉隨尊便。

不強求一致,是自由的表現。動輒組織集體行動,相信不是一盤散沙的民主社會做得到的。中國香港行事日趨完善,又得一證。

窗是要開的,僅開這一點,馬上醒神。開了窗,固然會走進蒼蠅、蜜蜂之類,但相對於能夠呼吸新鮮空氣,只是小事一樁,何需介懷。

頭昏腦脹

這兩天為了搞一個小玩意,荒廢學業,頭昏腦脹。

用英文寫好中國故事,要跟國際標準,例如書目一般用芝加哥手冊。最新的芝加哥手冊第18版,說出版地毋須列出,漢字可不列出,於是可以想見將有一大堆這些東西 Deng Jianpeng. Qingdai minshi qisu de fangshi: yi Huangyan susong dangan wei kaocha zhongxin [Methods of Civil Litig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Examination of Huangyan Litigation Archives]. Shehui kexue chubanshe, 2007.

老實說,如果拼音能代漢字,作為過渡期的漢語拼音方案早已成為歷史文件,但看來可能未來五十年漢字仍會保留。以前書目有漢字,懂的懂,不懂的看了漢語拼音也是不懂,取消漢字除了可以減字數篇幅外不知有何好處。

漢字轉拼音及英文,最好最快仍是 Google Translate, 好處是它的拼音跟正詞法,其他網頁多是一字一拼音,而且人名地名不會大寫。缺點有二: 漢語拼音是overlay, 不能直接複製,另外它有拼音符號,我不需要。

我請AI寫個程式,輸入漢字,就轉為符合正詞法的拼音,沒有列出調號 (用了 Python 的 Jieba) , 可惜它不懂把人名地名大寫,英譯直接調用 Google Translate, 並且根據 Title Case 列出英文書名 (芝加哥18版好像說5個字母以下的用細楷)。搞了兩天,Monica, Claude, ChatGpt 都未能寫出符合需要的網頁版。今午退而求其次,用 Python,很快就寫好,而且有靈活性,可以自行添加修改詞語 [例如我雖加了”清”, 但”清代”仍是細楷, 要自行補加,但改了下次就會自動變大楷]。缺點是不能在網上用(待考)。所花的時間,足夠我把所有書名修改好,或者說,真的本末倒置。不過,也有點滿足感,自我感覺良好。另外, 其實還有不少細節仍要用人工修訂。

可是對著電腦太久,有點暈眩。…

結果

Python 程式碼,加入一些具體要求,可以靈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