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級地震

專家說紐西蘭有可能遇上九級地震,當然也有專家說,機會不大,但天曉得。活在地震帶,只能多祈禱。

近年較大的地震有 2016年7.8 級,但死亡最多的,是2011年的6.3級地震,有超過180人死亡。我略略看過,似乎南島基督城附近是地震多發區,2011年的地震就重創基督城。

今早清晨約5時,我在睡夢中給地震震醒,房板左右搖擺發出聲響,好不嚇人。拿手機一看,原來是5.7級,震央就在威靈頓附近。我住的是多層大廈低層,看看天花板仍在,我想大概我仍活著,也就繼續睡了。我來了一年,經歷過的有感地震大概五六次,初時有點驚,慢慢也習慣了。這裡對建築物的防震能力要求極嚴,不少建築物有特大的支撐物,或者可以稍稍放心。

其實醒來就難再入睡,這是我的苦惱,下雨時,車輛在濕滑的馬路奔馳,噪音特大,而電單車跑車之類,就更是噪音之王。能一覺睡到天光,就已是一大福氣。

今午教會聚餐,我沒有留下來。其實我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吃飯,自由自在,吃什麼吃多少隨心所欲。

午後繼續搞電腦,今天想更新一下我研究的函牘舉隅的搜尋功能。昨天加入了正則表達式搜尋功能,覺得新奇,所以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我以前是自學過的,https://digitalsinology.org/classical-chinese-dh-regular-expressions/,但遇到困難沒有人教,所以早已放棄。現在有了 Monica, 隨時可問,又再重燃熱誠。(ctext.org 好像是 one man band, 但文本多,工具多,授人以漁,值得深入研究。網主是港大哲學系博士,研究先秦諸子,運用digital humanities,手法豐富,佩服不已。)

明天要收拾心神,不要再花時間搞電腦了,要專心學問,如果可以的話。

我把函牘舉隅做了電子書,能選字體大小,選類別後自動製作標題索引。我強制它用宋體字,美觀些。

正則表達

清代公文一大特點是引錄來文,層層叠加。引錄之後又往往用”等因” “等情” “等由” “等語” 字眼,不同字眼反映來文是上行平行還是下行;”等因”之後往往加上自己的官位,例如是 “道” “縣” “廳” 等,例如 “等情到府” “等因到縣”之類。

用一般搜尋方法,可以搜 “等”及”到”字,但只要該段文字中有 “等” 字 及 “到” 字,不論是否隔開數句數段,都會視作搜尋結果,於是會搜到很多無關的東西。如果只想在一句之中找到 “等”X”到”Y,一般方法並不可行。例如我現在用的搜尋方法及結果,結果並非我想要的。

我知道有正則表達 Regular Expression 這方法,可以加入很多條件作精準搜尋,但原來我自建的資料庫是可以用的,今天花了很長時間修訂原有的檢索系統,加入用正則表達來寫的檢索條件,讓搜尋結果更精確些。但正則表達有很多符號,難學。我想起了 Monica, 就是我常用來寫程式的 AI 助手,我把要求給她,她就能用正則表達寫出來。以下就是在一句之中搜 等X到X 的正則表達式:

[^\s.,;!?,。;!?]*等[^\s.,;!?,。;!?]{1}[^\s.,;!?,。;!?]*到[^\s.,;!?,。;!?]+:

Monica 還給我解釋 Matches a sequence where “等” is followed by exactly one character, then “到,” and then at least one more character.
這就是我想找的東西。一鍵索得,喜不自勝。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

趣味活字

星期三到圖書館做義工,辨認字粒。起初為了方便自己,想借用他們的活字配字簿來做個搜尋器,原意只是敝帚自珍,怎料他們原來已有個大計劃,還把我拉進群組,逢星期三Zoom開會半個鐘。我自知斤兩,他們都是讀電腦的,所以十分自卑。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做認字軟件,我則利用真真不錯的白描(BaiMiao),幾分鐘就認完七千字,然後把横排的字變成直行的excel,利用excel加入各種其他資訊,化為csv格式,上傳MySQL作資料庫,再用PHP編製使用界面。感謝AI,我想做的大都能做出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程式的原理仍是一竅不通。最花時間其實是校對,這我應該比他們強,因為我是學繁體字的。

上星期開會,討論怎樣用原稿核對我的認字結果。原稿有七千個中文字,我其實已看了兩遍,有些字,電腦體跟印刷體有別,例如「即」與「卽」,我會視作相同,但他們可能另有意見,於是我只好用「卽」而不用「即」,雖然99.9%的人應該會寫「即」。又例如有些字,筆劃不同,像「半」字,上面兩點印刷體作「八」,電腦字沒有,我只能選擇用「半」,否則這個常用字就變成沒有對應的電腦字。當然也有些字電腦字庫沒有,只能放棄。大概七千字中有一百個字是找不到對應的中文字。一言以蔽之,就是電腦字跟印刷字不同,注定有些字永遠不能用我的小玩意找出來。

主持人想搞個趣味版的校對玩意,我搞了一個,請大家也試試。網址是我的,因為串錯字,應該選polyglot, 但選錯了 polygot , 我打算不用了,剛好要搞這小玩意,就暫存此處。因為沒有買SSL,網址是 http 而不是 https, 如果出現警告, 說連接不安全,就只能信我了。Android機不會警告, 電腦也不會,但蘋果會。

http://polygot.org/funproofreading.php

無聊的時候我也會玩一會,畢竟意念是我的,AI替我實現。手機玩最方便,電腦隨機選出一個圖像,以及相應的中文字,看後選相似或不似,就會彈出第二個圖,隨時可不玩。如果想看看結果,可到這裡:為了製造效果,有些字明明是通用的,我都視作不同。
http://polygot.org/funexpertjudgment.php

硬著頭皮

星期日又被拉上講台講道。

我們是小型教會,只有三四十人,也沒有全職教會工作者,全都是義工。既是義工,也就沒有太多要求,所以全民皆兵。

我的困難是英文,目前仍只能讀稿而不能脫稿。經過在學校的演練後,我知道自己十分鐘能讀1000字左右,所以如果講半小時就寫3000字。

現在科技發達,Grammarly 是我的左手,寫完後叫它代我查找不足,可以找到不少錯處。它也會建議改動表達方法,但我不完全聽它的,總之正確第一,自然第二。

至於右手,就是 https://youglish.com/ 你輸入任何字,它就在 youtube 找真人發聲,有英美澳口音可選,而且有數十百千段供聆聽,而且是在句子中發音,並非單獨一字。另外,它也提供音標供拼讀。

文法有助手糾錯,發音有助手糾錯,其他就靠自己了,但這已大大提高了我的信心。

我的書多數丟掉,只有少數留著,但在中國香港,沒有帶來。但手邊有 Logos, Olivetree 等軟件,數量已遠超自己所能讀畢,而大學也能找到期刊論文,圖書館也有不少相關著作,所以書是不愁的,只看自己有多少時間準備。當然,我也會充份利用公益圖書。

圖書館的自閉讀書間。搞笑的設計,做什麼看什麼都給人全看光,像熊貓,而且沒有空氣,我是不會用的。

雲散煙銷

錢穆國史大綱第八篇第四十四章狹義的部族政權下的士氣頁八五O云:
「明末遺民的生活狀況,大體可如下列:
一、出家 如是則中國士階層傳統之文化理想及文化事業,即及身而絕。
二、行醫 醫業好則妨其志業與學業,醫業壞則不足維持其生業。
三、務農 此項生活,極刻苦,仍不能發皇完成其學業傳統。
四、處館 來學者多要學八股應舉,則是間接的妥協。惟晚村則借八股制業來發揮民族思想,身後竟獲奇禍。
五、苦隱 此等生活亦及身而止。
六、遊幕 此等雖志節皎然,然踪跡近人,過一關即入仕宦之途。
七、經商 此方面最少。純粹經商,便與學術文化事業脫離。
「民族文化正統的承續者,操在讀書人的手裏。而讀書人所以能盡此職責,則因其有政治上的出路,使他們的經濟生活,足以維持在某種水平線之上。若使讀書人反對科舉,拒絶仕宦,與上層政權公開不合作,則失卻其經濟憑藉,非躬耕爲農,即入市經商,而從此他們亦再不能盡其負荷民族傳統文化之職責。
「所以一個士人,要想負荷民族傳統文化之職責,只有出身仕宦。明末遺民,雖則抱有極强烈的民族觀念,到底除卻他們自身以外,他們的親戚朋友以至他們的子孫,依然只能應舉做官,這樣便走上與異族政權的妥協。亦惟有如此,他們還可負荷他們最重視的民族文化。
「當時江丶浙學者間,有不應科舉以家傳經訓爲名高者。亦有一涉科第,稍經仕宦,即脫身而去,不再留戀者。要之,在清代這一輩學者間,實遠有其極濃厚的反朝廷、反功令的傳統風氣,導源於明遺民,而彼輩或不自知。所以他們反朝廷、反功令的思想不至露痕迹者,一因順、康、雍、乾歷朝文字獄之慘酷,使學者間絕口不談朝政時事。故江、浙考證漢學,其先雖源於愛好民族文化,厭惡異族統治,帶有反抗現實之活氣。其後則變爲純學術之探討,鑽入故紙堆中,與現實絕不相干。此等風氣,恰恰上下相浹洽,而學者精神,遂完全與現實脫離。應科舉覓仕宦的,全只爲的是做官,更没有絲毫以天下爲己任的觀念存在胸中。清代中葉以後學術雖日盛,而吏治卻日衰,正爲此故。」

按錢穆之言,則遺民亦要生存,要保存傳統文化,只好與現實妥協。但即使做官、研究學問,其實亦有隱含反朝廷,厭惡異族統治,帶有反抗現實之意。只是後來變質,做官不以天下己任,治學亦與現實不相干,此後有清一代,學術日隆而吏治日壞。

南遊子案:時位移人,昔年理想抱負,今已雲散煙銷,明初文人多不仕,清初遺民軟對抗,最終不過一代,即消失殆盡。經歷國變,遇上新時代,文人亦不過是阿Q,看飽興亡,只能變成犬(儒),「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生活雜記

最近稍稍改變生活習慣,晚飯後不去買東西,而是去圖書館享受寧靜。這裡的圖書館午夜十二時閉館,我晚飯後仍有兩三個小時可以利用。

雖然過去幾十年我早起,但其實我更愛靜夜,尤其在圖書館與古人神交。幾十年前晚飯後坐巴士到港大圖書館,實際上只有一兩小時可用,但我仍抓緊利用。如今不用等車坐車,在月色和風下漫步來回,豈不更佳?

今晚有高人開了圖書館的一扇窗,清風除來,格外舒服。(見下圖)昨天起這裡已轉夏令時間,但其實早上仍在十度以下,午後則升至十五度左右。外面太黑,玻璃反光十分清楚。今早理髮,35紐元速剪,約175港元。上次太短,今次做了功課,說 “4 on the sides, small trim on the top”, 長短較合。

研究仍在進行中,我開始第三次讀黃伯祿的函牘舉隅,我認為仍是細讀文本最重要,而這次讀又找到一些之前沒有留意的地方。

時光飛逝,又到月尾,總計這個月港紐美共消費了3.5萬港元,我還有至少兩年才畢業,女兒還有三年,希望到時仍有點餘糧可用。

這不知叫什麼花,也很美。

摸石過河

如果從確定題目範圍開始計,我大概已花了兩年時間來研究。不過範圍雖有,但重點不斷在變,現在大致有三個重點,但能否如願寫出,也沒有十分把握。

我仍是用卡片來記材料,只有美帝的卡片才夠硬淨及合尺吋,但可惜不寄中國香港,我只能運路買。我來的時候只有不夠100張,現在應有兩千張吧。我的上限是10萬字,我實測如果材料夠,專心地寫,一天可寫千字,三個月就可以寫完。但我知道事情總不會這麼順利,真正動筆才知道困難所在。我想聖誕後就開始寫了。

字粒的檢索網頁方面,大致已完成。有一電腦神童把七千多個字從配字簿中抽出,每字一圖,配上我的搜尋代碼,可以有多個應用場景,我又添了幾個小工具。例如這個,可以逐字核對字庫有沒有認錯配錯。在手機上按動,不消一會可檢查數十百千字,字體夠大,易於查核。

這個則是極簡檢索,一般應用已足夠。原來的檢索介面提供的資料太多,反有點繁亂。

有百多個字沒法在電腦輸入,有字無碼,只能人手逐個查看了。

疑幻似真

三十年前讀教育文憑,要做「微格教學」,其實就是選取教學的一個片段來作示範教學。我選了中六預科交通史的法顯的引起動機部分來做功課。

我問「學生」(即我的同學),如果有機會去留學,會在甚麼時候去,去什麼地方,以及怎樣去。他們多數答:中學畢業後去,英美為首選,當然是搭飛機去。我就引出法顯六十二歲去印度求學,是走路去的,從而帶出他求法的逼切。同學嘻哈大笑,我也一起笑,怎麼會有人六十二歲還去留學呢?想不到幾十年後我差不多跟法顯同齡再去留學,但為了省錢,來紐西蘭,不去英美加澳,也是為了省錢,不坐郵輪而坐飛機。

有時也會想,現實好像有點虛幻,居然退休後還去留學。我選定了紐西蘭後,在網上查找有沒有可能肯收我讀書的老師。冒昩去信,略作自我介紹,以及提出想研究的題目,討論了幾回,然後正式向學校申請。期間又要找人寫推薦信,以及集齊文件。申請大學方面沒有太多問題,但申請學生簽證則十分煩人。明明已提交的,還要我在另一表格上多寫一次,來來回回問了兩三次,問的比大學還要詳細。加上要驗身,我向來不敢面對現實,也得硬著頭皮去做。服務水平甚佳的紐西蘭航空,居然在我出發前說航班取消… 總之並不是順風順水。

如今已來了一年,大致習慣了颳大風,下雨不打傘,在不開窗沒空調的圖書館看書,一年365日都吃同款早午晚餐,十度也覺得頗為溫暖… 這裡沒有人查探我的腦袋、測試我的態度、量度我唱歌的聲量,檢查我有沒有聽禁歌、看禁書… 想起來也開心。不過我知道自己只是過客,「葉」還是要歸根的。

這種花路上常見,不知其名。

校園一角,我還是喜歡古老的東西。

波斯富街

威靈頓是山城,坡度大,從學校到市中心,這陰暗的小路是捷徑,兩側是稍殘舊的民居,路不大好走,但夠快,所以路人也多。有點從堅道走到中環 feel.

必也正名

今天在路邊拍的,花雖小但很美。

別人問我身在何方,我必答曰:紐西蘭威靈頓,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叫新西蘭惠靈頓的人愈來愈多。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幅地圖,頗有趣
https://ndhadeliver.natlib.govt.nz/delivery/DeliveryManagerServlet?dps_pid=IE480449&dps_custom_att_1=emu

1. 宣統元年此地稱「紐絲綸」,音譯固準確,文字亦優美。
2. Wellington叫「威靈頓」,不知是否自古以來,但肯定曾是這樣叫的。不知此地的老華僑(應是廣東人居多)是否用此稱呼。

某地好像仍叫紐西蘭威靈頓,中國則稱新西蘭惠靈頓,中國香港則夾在中間,兩種講法都有,官方的當然要緊跟中央啦。我是古老人,沿用舊音。

維基百科是兵家必爭之地,我略略一查,詞條是「新西兰」,正文卻叫「紐西蘭」,詞條是「威靈頓」,正文卻叫「惠靈頓」。(見下圖)

我今天查看的地圖,編者謂「以華語譯英名,苦無一定之音,即無一定之字…表內譯名大都就華僑習用之字擇其較雅者用之」質言之,則「紐絲綸威靈頓」應為佳譯,惜今無人用之矣。

春回大地

天氣漸暖了,今早氣溫有9度,但最高會升到17度。我長年只穿短袖衫,再按溫度外面一件一件套上去,我今天仍套了一件羽絨,但在室內基本上也就是短衣幫了。這種春夏之交,人都是亂穿衣的,有的已急不及等露肩背臍,但有的仍是冷帽頸巾。

這幾天晚上都到圖書館學習。全館大概只有十個八個人,加上不開窗,十分寧靜。路上遇到一位越南同學,她準備到研究室。我們在路上談了一會,大概留學的好處是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豐富自己的生活。

上次提到的那本講明清之際天主教徒朱宗元的書,十分…悶,但網上卻是一片好評,看來問題一定是我沒眼光吧。這書以全球史加微觀史的角度處理這位資料不多的士子,但如何把耶穌會的全球發展跟這一生沒有離開寧波的天主教徒有意義地連在一起,應該十分困難。不過這書把利瑪竇的文化適應政策跟耶穌會的全球傳教策略相提並論,也有可抄考之處。

路邊小花已盛放。有的花,濃濃的香味極似香港的山指甲,又令我想起山城的舊時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