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亂歷史

大概可能是報章引述不清楚,但更可能是我理解水平太低,看了多次也看不懂劉公這段說話:

「劉續指該展覽最重大意義,是可助釐清香港市民對於抗戰的理解,他稱過去曾發現最無稽和擔憂的情況,是有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該段歷史,僅集中了解英軍保衞香港;亦有很多市民不清楚或「撈亂」該段歷史,「佢哋搞唔清楚,嗰十八日戰爭,講得簡單啲係大英帝國用英國嚟保衛咗佢哋大英帝國裏面嘅香港屬土,呢個從大英帝國角度出發。咁姐係話呢,十八日戰爭呢佢哋唔係保衛我哋中國屬土,都唔係保衛我哋中華民族嘅寶貴土地。」他強調東江獨立大隊則保衛國家、中華民族屬土,兩者是不同,「如果兩件事撈埋一齊嚟講,成個抗戰就無意義嘅」。」
謹按:上文多次未清楚註明中國香港,只稱香港,我只是原文照錄,並無刪減。

我已退休,不會有機會帶隊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也未必有機會親身向劉公請教。總之,似乎是英軍保衛戰不同東江大隊保家衛國守土戰,前者僅十八日玩完,後者堅持到最後,劉公說「如果兩件事撈埋一齊嚟講,成個抗戰就無意義嘅」。

我膚淺的理解是: 劉公認為英國保衛的是大英帝國裏面嘅中國香港屬土,不同於東江獨立大隊保衛國家中華民族屬土/寶貴土地。兩件事,不能撈埋一齊嚟講。但不知這兩件事是空間上不能撈埋一齊(即各守各的中國香港),還是時間上不能撈埋一齊(即一個完場另一個進場),還是兩者兼之。

這個是網上找到的浸會大學影片,注意時間是2014年,一切還未完善。鄺智文也是研究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的,與劉公對談,主持人是當今中國香港考評局的麥勁生,如沒有時間聽完,可以聽最後 13 分鐘鄺智文說的,頗有感觸。按劉公的標準,似乎撈…我還是閉口不言安全些。

黑色聖誕,白夜生存:香港1941至1945
鄺智文;蔡耀倫;劉智鵬
2014
主持人致歡迎辭 / 麥勁生 — 作者分享 / 鄺智文, 蔡耀倫, 劉智鵬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E9%BB%91%E8%89%B2%E8%81%96%E8%AA%95-%E7%99%BD%E5%A4%9C%E7%94%9F%E5%AD%98-%E9%A6%99%E6%B8%AF1941%E8%87%B31945

枉作君子

告別教壇整整一年,除了沒收入之外並沒有什麼遺憾。如果繼續教書,就要以X為Y,以X為Z,學XXXXX。現在每天大約可以多睡一小時,等於一星期多睡一天,不必擔心遲到,不必處理複雜而沒有解決方法的問題,不必把沒有信心的事講到信心爆棚,不必開會講/聽玄之又玄的東西,可喜之至。

最近註冊了一個網域,居然被凍結,”The domain name is suspended based on our proactive analysis where similar pattern domains were reported and suspended for abuse.
Can you please update us on the reason for registering the name and the purpose it will be used for? Based on this we shall process an unsuspension request.”

我近二十年來註冊過不下四五十個網域,還是頭一次被凍結。因我在某公司有個戶口,理論上可以停泊無量數的網域,所以我一時興起就去註冊一個,有的用來寫網誌,有的用來做電郵,有的用來做網頁等,也有不少註冊後沒有用過。這個被凍結的叫 langue.store,因為 .store 的網域名年費僅美金一元,比 .org, .com 等平十倍有多,加上 langue.com, langue.org 等早已給人搶註了,待價而沽,所以我不加考慮就選了 langue.store, 準備集中寫語文的文章。

現在被凍結,well,就由它自然死掉吧,反正我用過而無疾而終的網域不知凡幾。只是用來騙人的網域可以逍遙法外,守法循規的卻被人懷疑,令人氣憤。小人當道,又何必做君子呢!

再接再厲

這幾天一直在嘗試安裝一個虛擬機器。我已有一個 Windows 版的藏在美國鳳凰城的沙漠某處,我想再安裝一個 Linux 版的,因為 Linux 比 Windows 更快。不過 Linux 的門檻較高,安裝時遇到的問題也非 ChatGPT 能解答的。我估前前後後試了十幾次,試過四五間公司,暫時在 Vultr 落戶,機器在雪梨。

我的虛擬機器,系統是 Ubuntu 24 (Linux)

有人問我安裝虛擬機器來幹什麼? 其實未必有實際用途,只是想到將來可能有些網站因強力原因不能接觸,又或因對方歧視中國香港而不准接觸 (例如ChatGPT),作為夾心餅,希望找個出口而已。當然,在最高層斷網則萬事皆不可為,但如果情況不至於那麼嚴峻,或者我的方法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看到上下載時數據高速運作,也是賞心樂事。

學校的網速,上下載約 100M

虛擬機器的網速,上載約 5000M,下載約 3000M,是學校的幾十倍。

學生簽證

預繳兩年學費,果然順利取得兩年簽證,如果一切順利,畢業前毋須再申請續證,省回紐紙410. 而且一星期內搞定,速度之快有點出乎意料,但跟澳洲近乎即時批出,而且一批三年,仍有大段距離。紐西蘭的教育產業是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但疫情之後學生人數仍未回復之前的水平,或者要放下身段吧。

簽證快到期的話,申請各項服務都不方便,例如上個月申請多一張電話卡,商店也猶豫了一會,說要交上頭批核。有些事要嚴守規,有些事可靈活處理,古今中外都一樣,分別只是誰有特權而已。some are more equal, 才是普世價值。

春天到了,天氣稍暖了一些,大概有14度,但天天下雨,潮濕,真正是餘寒猶厲。

實用中文

這幾天密集看了多篇關於晚清洋人學中文的文章,但多數只討論耶穌教的、口語的、專業中文的,較少/沒有討論天主教。

比較天主教與基督教教士學中文的方法,以及比較為實務工作而學中文的方法,例如外交官與海關人員,應該是有意思的。動機不同,目的不同,方法材料自然就有分別。

我的重點是洋人怎樣學習書寫中文,特別是寫中文書信,這方面材料不多,因為傳教士最重要的是講,而在海關工作的洋人可能更需要寫;教士跟官府有書信來往,海關本來就是政府部門,文件形式不同,外交官就主要用照會。

這幾天比較有用的發現是晚清有人認為用傳統漢學家寫的中文課本不實用,因為學了四書五經仍沒法把商業信函翻譯,所以外交官以及海關人員陸續有新的中文課本出現。但天主教似乎仍以四書五經入手,只是跟利瑪竇不同,會從通俗文學及蒙學入門,再學四書五經,但實用文就屬高級課程,未必人人有時間學得到。究竟不同入門方法的結果是否有高下之別呢?

怎樣把以上的串連起來用到文章之中,仍在思考中。大概想就以下幾方面寫:
1. 傳統尺牘與黃伯祿的書比較,
2. 傳統公牘與黃伯祿的書比較,
3. 天主教晁德蒞的中國文化教程與黃伯祿的書比較
4. 晚清文件體的教科書與黃伯祿的書比較
5. (未找到)耶穌教的對應書籍
6. 江南教士學中文的情況

我的假設是:傳統尺牘不適用,因教會身份與題材沒有對應的參考;黃伯祿基本上用公牘的體制;晁德蒞的書信例子遠不如黃伯祿的多以及實用;晚清文件體跟黃伯祿有部份重疊,但兩者未必有互相參考,因面對的問題不同。所以,黃伯祿的書是獨特的,對天主教來說是重要而實用的,尤其教士似乎很少能按晁德蒞的設計讀四五年中文,所以日常書寫抄考實屬必然。

我的同學研究電影與文本,最近他提及Henrietta Harrison的一本書,我剛好前一兩天翻過她一本講山西天主教的書,於是有共同話題;他的太太研究沈從文作品的宗教思想,今天從ANU借了一本講五四文人的宗教觀念的書,我翻了一下,裡面幾位寫天主教的學者我也略略讀過他們文章。我們研究的範圍大不相同,卻仍然有重疊互相討論的地方,也許這就是禮記學記所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意思。

與時並進

歷史常用的註釋書目格式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已修訂到第18版,今年9月出版。

這是寫論文格式的聖經,要嚴格依循。第18版的重要修訂之一是書目毋須列明出版地點。這個有好處也有缺點,最明顯的好處是避免爭執,例如美國的地名,著名的可不列州分,例如Los Angeles不必加註 CA,但偏僻小鎮則要,可是誰來判定是否偏僻?又例如Hong Kong,是否應寫成 Hong Kong SAR, China 以免觸犯大法?但缺點是如果出版社又冷僻又已執笠,出版地的訊息就顯得重要了。

另一個重大改變是 they 之後可以用 is 或者 are, 視乎 they 指什麼。這不是文法問題,而是性別問題,文法錯最多被打交叉,性別議題出錯後果嚴重。

但書仍未出版,大概出版之後再看。可是我是否要跟足,這才是關鍵問題。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8th Edition

https://press.uchicago.edu/ucp/books/book/chicago/C/bo213648716.html

繼續讀書

近來閱讀的重點在傳教士怎樣學中文。

晚清洋人學中文的動機不一,因為中國被逼開放通商口岸,又被逼准許傳教士來華,一時間湧入中國的有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他們學中文的方法、教材、教師、期望等都不相同,所以晚清洋人學中文也是個大題目。

耶穌會士再度來華,形勢已跟利瑪竇時不同。意大利耶穌會士晁德蒞的中國文化教程是一項嘗試,中外學者都有研究這書,但我認為關於書信部分仍可再討論一下。而且有研究晚清洋人學漢語的,偏重耶穌教,例如馬禮遜等英文書,又或者洋人關於海關的應用中文專書,未有跟晁書比較,我覺得可以做一下。簡言之,即黃伯祿的書應該是與別不同的。而且晁德蒞在蘇州任總鐸,與黃伯祿曾共事,或可以再挖一下。

今天在中國香港的公共圖書館網站下載了不少文章。以前我是用中國港大的中國期刊網,後來這個只供中國港大師生利用,反而中國香港的公共圖書館可以免費任用。以往我是用公益網站接入大陸高校的中國知網,但下載時篇目會變怪獸字,而且只有CAJ格式下載,中國香港公共圖書館全繁體操作,下載格式是PDF,較實用。大概下載了十多篇,其中有兩篇是博士論文,要花點時間看看。
秘技:搜尋時勿忘搜尋 “學術輯刊” 一類,因為default 只搜 “論文”,不會找齊所有文章。

今天有些研究線索是從秘塔 metaso.cn 找到的。洋人的 perplexity.ai 快而頗準,但中文材料不足,秘塔雖然也會胡思亂想,指鹿為馬,但勝在識字多過識人,非洋人可比。

太平紳士

今天因為要搞學生簽證,需要找太平紳士 (Justice of Peace) 為我的護照影印本簽核。學校建議我找的太平紳士一週六天每天兩小時在圖書館提供服務,免費,毋須預約。

太平紳士佔用圖書館一張枱,沒有保安,我抵達後掛個號取了籌,等了兩個人,我要辦的事簡單,她只問我一句為何要簽核,不足三分鐘簽名搞定。

太平紳士是英國遺風,中國香港的勳銜已本土化,改稱紫荊 Bauhinia (紫荊 [Cercis chinensis] 是豆科紫荊屬落葉喬木,洋紫荊 [Bauhinia blakeana] 是豆科羊蹄甲屬常綠喬木,本非同根生,但中國香港最忌 “洋” 字,所以英文沿用 Bauhinia,中文則把洋紫荊 “簡稱” 紫荊,應該大概不會是誤譯。) 但太平紳士則一如舊貫。我翻查政府網頁,中國香港的太平紳士數以百計,但沒有列出他們的工作範圍,也沒有聯絡方法。李柱銘、陳方安生、劉細良等前朝社會賢達,以及後起新進都榜上有名,可能太平紳士已只是虛銜,並無工作。

在中國香港要找人簽核副本,最方便的方法是到民政處,免費,先預約時間,屆時站立作聲明,聲明提供的文件是原件的真實副本,我的學歷副本即用此方簽核。原件不必帶去,他們自然也不核對副本有沒有做了手腳,總之你作了聲明就當真,一切後果由你負責。紐西蘭的太平紳士會把原件跟副本略加核對,當然護照上的中文字大概她也不理會了。

不過並非所有申請事宜的副本都可經民政處辦,有的可能必須找律師或認可人士簽核。我試過到葵涌一間工業大廈的會計師樓搞個護照副本來申請海外銀行戶口,盛惠150,站在公司門外等候約15分鐘辦妥,可能是全港最平。

虛驚一場

離港已近一年,又是時候申請學生簽證了。這裡的簽證要逐年申請,不是續,是再申請。美國、澳洲都是一簽多年,紐西蘭懂得生財之道,所以要年年簽一次。學校說先交兩年學費或可以得兩年簽證,我就試一試是否真的,已提前交學費。

今天填了一輪表格,居然說我要再驗身及申請良民證!我記得驗身報告及良民證的有效期是三年,何解我要再做一次呢?難道中國香港就要像中國泳手要多次查驗耶? 馬上到中國香港的警務處網站預約良民證,原來已排期到9月30日,他們的工作時間要4星期,但我的簽證也在10月底到期,即是說已來不及。只好馬上預約本地的打手指模公司,然後把文件寄回中國香港。至於驗身,也是只有指定的幾間,又要預約。

明明有三年有效期,為什麼中國香港的只有一年??我再仔細看看自己的申請表,原來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它問我有沒有其他地方的公民身份時,它居然容許我再選”香港”,我一時手快又再選了”香港”,系統太聰明,沒有留意我填了兩次香港公民(證明我實在太愛中國香港了);第二,它問我上次申請時有沒有要我為今次申請提交驗身報告及X光片,我沒有留意”為今次”以及表上的附註,它其實是問我上次提交申請後紐西蘭當局有沒有要求我如果再申請簽證時要交補充資料。

我諱疾忌醫,怕繁畏難,三年之後鐵定離開,當然前提是三年之內要順利提交論文。

上星期導師召見,查問我的進度。其實我自從作過論文計劃報告後,已鬆懈下來,而導師也有三個月沒有召見我了。但我還有點餘糧,見面時可以蒙混過去。第一,我的資料庫已建成,共二十餘萬字,可以作全文檢索,可能沒有人做過;第二,我用傳教士學習中文的情況作切入點,論證黃伯祿一書有其實需要,這個應該可以一試,導師向來知道Zottoli的中文教科書,她很高興我作此嘗試;(補: 今早又查到Matteo Ripa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聖家書院, 也有教傳教士中文, 又聯繫到鴉片戰爭後山西洋教士重臨與本土教士的矛盾, 本土教士跟江南本土教士一樣向教宗告狀…) 第三,我找到蘇州的真實文獻,雖然應該大概可能沒有機會看到原件,但相關論文已列出每份材料的內容及結果,可跟黃伯祿的書作對比。

至於下一次進度報告,我又可以說準備做尺牘研究,我的假設是黃伯祿的書是前無來者,既非文人尺牘,也不是官場內部的公文,又不是日常應酬文字。文人尺牘、官場公文、日常文字,都有可供比較的材料,但教會與政府的公文,似無參考書,加上官府與教士來往的有限制但實際上又似沒有,值得探討,希望可以擴充到二三萬字。有些尺牘書以及官場指南被列為禁書,禁的原因與影響待查。[雖然我已自我推翻黃伯祿的書與狀師秘本的關係,但與官場指南仍有可比之處。](清代禁書有點像中國香港,官府禁,公共圖書館不藏(?)不借,但民間可低調買賣收藏。)

大概生平著作二萬字,官教來往函牘三萬字,官教來往事由分類三萬字,加上引言結語各一萬字,十萬字收工。

能否實現,還沒有十足信心。

遊威靈頓

雖然住在威靈頓已接近一年,但我去過的地方不多,一般只在住家、學校、超市之間來回。

這次家人來訪,於是一起遊玩。前幾天聽說天氣不佳,但回來這幾天天氣不錯。

返抵威靈頓,外出找吃的,先後吃過港式、印度、東南亞等。港式食物最習慣,吃得飽飽的。印度餐價錢可以,食物也好,顧客不多,吃得舒服。但出門即遇見童黨開片,警車迅速趕到。東南亞餐廳十分旺場,等了半小時才有位,食物其實一般般。

至於購物,其實也沒有特色。而且家人離開紐西蘭後先到澳洲才回港,澳洲入境限制多多,所以他們打算在澳洲才買東西。

趁天氣晴朗,風又不大,登上維多利亞山頂,眺望威靈頓市區,居然發現原來遠處也有一座雪山。

市中心,建築物密密麻麻的。

遠眺海港。

在博物館天台看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