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

今天無風無雨,萬里有雲,是難得的好天氣。現在是下午2時,氣溫16度,在街上走著,即使穿短袖衣服,也會汗出浹背,正如袁宏道滿井遊記所云,「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今早收到學院電郵,說 Covid 和 流感 在蔓延中,又說如有病癥宜做快測。我沒有帶快測試劑,怕海關說我的不合規格,把我遣返。上網搜了一下,原來這裡有免費派發的。按圖索驥,找到了地方,門外已放好一個個紙袋自取。拿起來一看,有口罩一盒及快測試劑10份。我查過藥房價格,這兩盒試劑值港幣250元! 現在免費索取,毋須登記,也沒有大字標題說嚴禁多取,違者送官究治等恐嚇字句。太史公曰:「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香港要成立關愛隊去關愛,又施大法以禁未然,恐非儒道正宗。

學校說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check in on your colleagues/friends and get out into the sunshine for a little while today if you can.” 我遵指示,外出散步,去了古巴街吃炸魚薯條。那裡的魚是真魚肉,不是魚漿製成品.

一來一回,已走了近一萬步.

口罩是武漢生產的,測試劑是杭州生產的,經過考驗,應該靠得住。

學校附近的墳場,1841年啟用. 到學校經墳場是捷徑,所以人來人往,不覺恐怖。

往學校必經 Salamanca Road (路牌在電燈柱上), Salamanca 是 St Ignatius 曾被囚之地。地名與 St Ignatius 有沒有關係就沒有考究了。

網海一得

讀書的進度比預期慢了一點,因為生活仍未上軌道。

今早花了很多時間在設定電腦上。有些我慣用的軟件蘋果是沒有的,偏偏學校的 Windows 電腦保安嚴密,未能安裝,例如認字軟件 ABBYY,打印軟件 PriPrinter,PDF軟件 PDF-X 等。我曾想過另買一部 Windows 手提,但錢固然是問題,上飛機要捧出來安檢更是麻煩。試過在蘋果上裝 Parallels Desktop,一機兼有 Windows 及 MacOS 兩系統,有些軟件仍不兼容。最終仍是裝了 Microsoft Azure 的虛擬機,月費大概百多元,完全兼容。虛擬機的機房在澳洲,由紐西蘭連線過去也不太慢。學校的機器網速上下載都是100M左右,如果在虛擬機上連網,下載約300M,上載可達750M,完勝。但虛擬機每分鐘計錢,只能作輔助,不能長用。在 Windows 系統上用 Windows 虛擬機,有點奇怪,但卻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中午到St Andrew’s Church 聽免費午間音樂會,是管樂五重奏。樂聲悠揚,令我想起 Examen, 幾乎睡著。大概有百多人出席,長者居多,當然包括我。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1897年成立,適逢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年,故有此校名。校舍在山上,要走一道斜路,又在墳場側,跟山城有點相似。校內的 Hunter Building 歷史最悠久,創校時大學所有部門都在這裡,現在也是校長室所在。

大斜路。照片不足以表達其斜。這是㨗徑,在墳場側,但人來人往。

Hunter Building 一角

St Andrew’s Church, 長老會的。

迎新茶會

昨天收到電郵,說學院今天有每月茶會,還特別提到我是新來的博士生。既被點了名,如果不去好像有點不好意思,所以決定出席。

今早依時到達,卻見房內空無一人。等了一會才陸續有其他人出現,有學院的職員,有兩位教日文的,一位教亞洲研究的,一位教古典學的,另有兩位博士生,一位是語言學的,研究法庭翻譯用語,她本身是律師,另一位是我研究室隔壁的內地學生,研究性文化的。

全部都是陌生人,只是寒暄,沒有話題,只是跟兩位博士生多談了一會。我以為會有的新人介紹原來是沒有的,各人都是來去自如。大概我也不會出席這些活動了。

我還有兩個必須出席的活動,一個是博士生迎新,一個是國際生迎新,前者可以網上出席,後者好像也可以。我自閉的習慣沒有改變,能不出席的,例不出席,能上網代實體的,必選上網。

剛退休時,我總是頻頻看時鐘,心裡默念這時是上第幾課,過了兩三個星期,我大概已漸漸擺脫了這些。我已離開山城,肉體上是距離十萬八千里(經查考,實際上是9424公里) ,但精神上已忘記99.9%了。當然,有的人,有的事,常存心中,忘不了。暫時每天都不能早起,但已慢慢調校中,今早九時許到校,以後盡量爭取八時到來。學院八時開始辦公,我不宜太早;六時關門,我宜早歸。週末週日不開門,但拍卡可進,我暫時不會在辦公時間之外到這裡,再看看情況。

導師建議我看的書都看完了,下次見面時再聽她吩咐。但我會自行繼續找書看,我的目標清晰單純兼單一,就是讀書求學位,三年內完成,然後重返新時代高質量被完善的香港,靜待上主震怒之日 (Dies irae)來臨。(或者會更早到,沒有人知道。)

讀書紀錄2

Arnold H. Rowbotham, Missionary and Mandarin: The Jesuits at the Court of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o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2)

導師說讀這書可以對來華耶穌會士的傳教事業有點背景認識。

這書出版時間比較早,所以只能作概論而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內容方面,大概都是基本知識,但本書對禮儀之爭談得比較深入,也揭示了背後的大國博弈(西班牙、法國、葡萄牙)、修會及傳教路線之爭(道明會、方濟各會、耶穌會)、神學之爭(耶穌會內部的索隱派[Figurist]不見容於教廷,索隱派認為中國文化隱藏上主的教訓–最簡單的概括)。

書後有帶註釋的書目,對了解較舊的著作有幫助。不過完全沒有中文材料,似乎不足。

讀書日常

昨天到教會,適逢月初有免費午餐,省回一筆。跟一些朋友聊起來,今天談得比較多的都是移民,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

昨晚又到海旁轉了一圈。昨晚超大風,餐廳都是拍烏蠅的。只是隨手拍了幾張照片。

今天是讀書日常。晏起,到研究室時已是十點。跟圖書館比較,這裡也有好處。第一,暫時仍未見同學出現過,一室我獨享;第二,有desktop電腦,速度快;第三,打印影印不花錢,校方的要求是要自律;第四,上廁所或暫時離開不用擔心手機電腦被偷,鎖門即可。缺點卻不是沒有,第一,沒有空調,風又大,開窗怕把東西吹亂,不開又有點焗;第二,沒有人在監督,易變成網上遊蕩,要靠自律;第三,這些都是劏房,不隔聲,一側是seminar/tutorial room, 另一側是另外三位研究生的房,但聲量還可以接受。

窗下有一活動擋板,靠此處通風。

只是電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用,主要是保安嚴密,安排非官方提供的軟件未必成功,例如我想裝Google Drive desktop也不可以,我只好用官方提供的 One Drive。總之,一定要繞過下載到本機的才能用,這樣就限制太多了。今後大概只用它來打字,上網下載東西。在大學掛單,可以靠大學戶口下載書本和登入期刊庫,我會充分利用,充實我的收藏。這種免費下載有版權書本期刊的感覺太美妙。

中午在student hub 找個位吃了帶來的花生醬三文治,蕃薯,蘋果,讓肚子有點充實感,然後再回研究室。我的研究室在8樓,由3樓入,走5層比等電梯更快。

von Zedlitz Building 是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的大本營,我的研究室就在某處。(網上圖片)

遊子思親

昨天天色好轉,晚上到海濱轉了一圈。

海濱沒有香港繽紛夜那麼熱鬧,只有零星的食肆,但近日有個時裝展覽,所以散場的時候也是衣香鬢影的。

在海旁看月,天氣清朗所以月亮十分明亮,但手機很難拍得清晰。

母親這星期兩次入院,我遠在十萬八千里,只能聽消息。當日決定是否來這裡遊學,母親的狀況是我最難放下的。如今只能祈禱…

天公造美

今早仍有微雨,下午終於放晴。雖然仍是超級大風,但沒有雨,走路也不至太狼狽。如果我寫篇〈風雨中的威靈頓〉,不知可否取代百年前金兆梓的〈風雪中的北平〉成為課文?

週末的大學死寂一片,到處都上了鎖,要拍卡才可內進。圖書館內仍然有學生,大概也坐了六成,看來這裡的人並不懶散。

仍然選擇坐看風雲的座位,看了幾個鐘頭書,仍有百多頁才能終卷。

街景(屋外為何有樓梯,我估可能因為把大屋變劏房,多開幾個門口出入。又有可能是逃生用。待考。)

圖書館窗外

he/she/they

來到先進國家,要重新學習英文。

這是最新一期的學生會刊物。這篇報導了大學裁員事件,六個學系被消失,包括拉丁文、希臘文、意大利文、以及三個與地理相關的學系。其實其他學系也縮減,像我所在的中文系,三位老師有一位選擇離職,只剩兩人,上下五千年,縱橫文史哲,全包。裁員說是因為赤字,赤字是因為學生減少(今年維多利亞大學少了13%學生),至於錢是否用得其所,就不得而知了。

請注意文章作者,有一位名字後面是(she/her),有一位名字後面是(they/she)。右下角也有幾個人,留意姓名後面必有pronoun. 這裡pronoun是自選的,跟性別沒有必然關係。女性名字後面是(she/her),應該沒有懸念;女性名字後面是(they/she),則較難理解。大概這裡they是單數,指性別中立,they/she即是說她性別中立,但也可以稱她為女性。至於男的也可選 (she/her)。(以上可能解錯)

這套學問叫 Gender inclusive pronoun,是大學問,我仍未掌握,如果冒犯了他人,只好拿自己初到貴境,英文差,來自未開化的地方來作辯解。

入境問禁易,入鄉隨俗有點難度。

坐看風雲

今早晏起,往日早上525起床已成歷史,現在一般睡到800。早上去看單位,大小價錢地點都滿意,希望房東考慮租給我。中午在家吃。因手多搞亂了登入某政府網站的2nd Factor Authentication, 要打電話去重新安裝,等了近一個鐘才有人接聽,幸好已搞定。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手多多,會惹禍。

近四時才去圖書館,校內已少人活動,但圖書館仍坐滿一大半。我在六樓找了個好位,景觀開揚,每個位都有插頭,坐下看了兩小時書。風很大,在館內也聽到颯颯風聲,

衣食住行

來了個多星期,談談這裡的衣食住行吧。


談衣先要談天氣。今晚是中秋,外國的月亮是否更圓我無從判斷,因為這個多星期沒有見過月亮。
這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雨,今早有點陽光,但午後又是灰濛濛一片。九月開始用夏令時間,但天氣比香港的冬天還要冷,晚上一般是七八度,日間也不過十四五度,加上威靈頓是風之都,體感溫度更低。
路人多數穿厚衣服,我擔心自己穿羽絨會顯得怪相,但原來這裡的人不少也是這樣穿,偶然也會見到露肩露背露臍的,但屬少數。
因為大風,這邊有不少穿防水外套,用傘的不多,不少人在雨中行走,不把雨水當作一回事。


如果一人份量計,粗略估算如下:早餐牛奶花生醬/牛油麵包蕃薯[我顯然不是生酮或168或素食派],一星期港幣55元;午晚餐同款,雞+生菜+飯/米粉/麵,一星期港幣375元,加零食可能港幣500元已夠。外食就不可估算,平均約100元一次吧。像今晚中秋節,本來想去中餐館,但已座無虛席,退而求其次,吃印度快餐烤雞Nandos,吃飽飽的,約115元。
這裡的亞洲超市不少,可以吃得像個香港人。


這個最貴最頭痛,暫時仍未找到地方住。旅館offer一間一年約的房,距學校5分鐘步程,俯瞰威靈頓港,百年老宅,一房,全包,有齊傢俬家電上網,索價約港幣4000一星期,這裡一房小單位大概在2500左右,全不包。雖然貴,但租房還要看主人,你一廂情願想租也沒有用。今天去一個多層大廈看,掃卡出入,安全,兩小房,有基本傢俬家電,索價約3200一星期,不包電,大小價錢可以,略感不足的是在一樓,今天有三伙人看這單位,如果房東租給我我會租這個。我下星期五前要回覆是否租百年老宅,如果其他單位無望就要租這個豪房了。


我不開車,住在市中心最方便。現在半山住,走路約10分鐘就到繁華鬧市,(上山時有幾部商場電梯可選)走路約10分鐘就到學校(捷徑是沿墳場側上,斜度長度堪比山城),購物辦事都方便。市郊租平一些,屋大一些,景觀開揚一些,也有大商場,但我主要在學校走動,還是市中心較好。這裡巴士火車是有的,但聽說經常誤點脫班。住在市中心,到現在還沒有坐過巴士火車,省了一筆。
我現在日行萬步,似乎還減了些磅,但也只是一點點。

學校圖書館朝8晚12,不嫌食物單調有小吃店,有水有廁有Wifi有叉電有暖氣,可以消磨一整天。

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印度烤雞快餐店。

女兒傳來雪梨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