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貴境

威靈頓比香港快四個鐘(這個星期日開始轉夏令時間,快五個鐘),初到貴境首先要適應這個。現在的天氣不太冷,日間約10多度,但天色陰沉,並且超大風,但一件薄毛衣及風褸應可夠用。

昨晚收執一下雜物,凌晨才睡覺,一覺醒來已是中午。隨意吃了點東西就外出辦事,到埗前在網上預辦銀行開戶手續,但臨走前才收到回覆,說最早12/10(即約一個月後)可會面辦理。今天再去問問,他瞄了一眼我的信件,說這是最早的時間了。到附近另一家銀行問問,他說只可網上申請,又在電腦上示範了一下。這些文件手續一環扣一環,例如銀行開戶要地址證明,稅務戶口要銀行戶口,事事要預約,通常等幾星期,是耐性的考驗。

跟旅館負責人談起我要找個地方住下來,最好近學校。他今早回覆說他們有一間可供考慮,也是一間舊宅劏出來的,設施齊備,簽約一年。我今早到那裡的外圍看看,地點不錯,但價錢比預算多出一些。順道到學校看看,因為沒有預約,所以不打算見任何人,只是實地走走,看看距離和時間。學期就快結束,學生不多。

今天繼續買些日用品,大致上要買的都有供應,只要有錢及時間,生活可以過得寫意。

終於成行

2023.9.18 出發前往紐西蘭遊學。
我最終乘澳洲航空公司的飛機到紐西蘭,因為國泰太貴。先坐了8小時到雪梨,理論上轉機時間有3小時,看似綽綽有餘,實際上因為飛機遲到以及上落機人多需時,實際上只有約1小時轉機。從雪梨坐3小時機到威靈頓,抵步時距離從香港機場離境已是24小時了。
兩程機都有小孩淒厲的哭喊,根本睡不著,飛機餐只會令人胃脹,更難入睡。尚幸航班接駁順利。
我雖然在澳洲轉機,但仍要再過安檢。這是一項最煩人的東西,因為各地要求不同。我的建議是:過安檢時先除下皮帶,衣服褲袋的東西放進背囊,外套可能要除下,最好事先除下放進背囊,手機電腦平板就要看關員心情。今天的澳洲大媽要我每件東西分開放,不准疊起,更拿起我的ipad mini 問我這是否雷達!我放好東西準備走去X光檢,她叫我不准動,要跟著我的物品。安檢X光有的地方要大字,這裡要雙手向上兩手微曲內彎。每次安檢我都給這些要求折騰。
我今次在威靈頓入境紐西蘭,比在奧克蘭入境好,因為人少,較快。但眾所不知,持中國護照的在紐西蘭入境時可以自助掃描護照用 e-gate, 但網頁上大字標明特區護照除外,即是說特區護照要排隊人手檢查。希望特首(但可能只能派代表)去紐西蘭說好香港故事,為我們爭取入境便利。幸好今次關員心情好,沒有多問就蓋印放行。我對她說 have a nice day, 她似乎也很受落。
之後坐 Uber 到旅館,我用過幾次 Uber app, 已懂,也快手。
今次住的旅館應該是舊宅改裝,是大宅的套房,有獨立廚廁洗衣等設施,有WIFI, 但不夠快。我買了當地電話卡,看來要加大數據用量了。旅館地點在大學附近。我租了一個月,以便耐心找長租的地方。人人都說威靈頓居大不易,食住甚貴,我已有心理準備。
晚上親戚在香港人餐廳宴請我們,十分親切。

整裝待發

這兩天一直在執拾東西,離家數月,除了要想想帶什麼之外,也要斷捨離,清空家中雜物。上次只是離港一個月,回到家中已是霉跡斑斑,今次要醒目一點。

很抱歉我婉拒了99.9%的餞行邀約,一方面因為行程變數太多,隨時變卦,不想白吃,另一方面很快又會回來,到時話題會豐富些。

除了生活用品外,因為今次是遊學,書本必不可少,偏偏書是最重的,更要嚴選。能掃瞄存檔的我都掃瞄了,但函牘舉隅一書是我的研究對像,反而要印出來以便翻閱。很久沒有裝訂過書籍,這次一口氣做了四本。初學裝訂時很講究工具物料尺寸,如今變得隨意,都是利用手邊剩餘的材料完成。

措手不及

一早訂了機票,上機前幾天才收到通知:航班取消,自動把我的機票延後一天 [她居然知道我一定可以遲一天出發!],如果想再改,要打電話聯絡航空公司。我打了無數次電話,都沒有人聽,電話錄音指示可以轉駁到紐西蘭,但其實也是錄音,還說真人要等兩小時起碼。航班不能在網上改,一定要打電話,我真金白銀選的座位要隨她改編,不滿可退錢。

這是 AirlineRatings.com 全球排名第一的紐西蘭航空公司。

我如果隨紐西蘭航空公司折騰,就要改酒店,而且想到分分鐘被編到窗口位坐10小時,我的空間恐懼症會發作,所以我改訂了國泰,貴一倍。我的期望很卑微,依時出發,可自選座位。

她擅自改動航班,我因此取消機票,卻不能退回全費。我不花時間申訴了,魔鬼一定在條款細節中,乘客沒有保障的,說不定,要倒貼長途電話費。全球第一,也不過爾爾。

Your Booking reference: XXXXXXX
We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of a schedule change on the flights you have booked with Air New Zealand.
按:語言偽術。明明是無故取消我預訂的航班,一句 “a schedule change” 可頂一萬句。
Please phone our Contact Centre on 0800 737 000 from within New Zealand or from the appropriate number below and quote your booking reference which is supplied above.
We are open 24×7 for your convenience.
按: 24*7 = 0! 因為 hotline 是 deadly cold 的, 只是錄音聲帶無限 loop.

黑雨路上

失業了,不用早起,可以夜睡,生活沒有目標。拿著樂悠卡,晚上坐巴士到處走。

這幾晚曾去過的地方:

廟街。坐車到油麻地辦點事,經過廟街,看看香港夜經濟。除了食肆有點人之外,整條街都是冷清清的。

藍灣半島。本來想到銅鑼灣支持香港夜經濟,下車後見到有 8P,想看東區走廊的夜景,於是跳上車,直奔藍灣半島。藍灣半島在小西灣愛國教育基地旁,以前有一段時間陸運會在小西灣運動場搞,水運會在柴灣泳池舉行,所以一年也會到這裡一兩次。那天晚上藍灣半島的海旁沒有半點風,其實那段海旁也很短,走了兩轉就回家了。

鴨脷洲海旁。在香港仔坐街渡到鴨脷洲,香港仔的海濱公園又窄又多人,鴨脷洲的海旁相對更寬敞,人也少,而且設施更多樣化。一端通往深灣軒,另一端通往風之塔。風之塔旁邊有電梯直達鴨脷洲西村,在電梯平台可飽覽香港仔夜景。

中區海旁。昨晚本來想走走中區海濱長廊,但在車上已下起雨來,只好在交易廣場、信德中心等有蓋地方走走。夜香港,人不多。回程時雨已很大,在車上先後收到黃雨及紅雨,回家後才知道已經是黑雨,剛才經過的地方已成澤國。上次嚴陣以待的跨部門小組部長以及應急隊好像沒有出現…

晚上,大概應該留在家中比較恰當。

談一剎那

將要淡出江湖的培生中二教科書有馮驥才的〈捅馬蜂窩〉一文,這篇通常不教但其實真真不錯,是借事說理的好文章。

文中有「一剎那」一詞,沒有註釋,我想起了幾十年前初出道時中文科主任教我「一剎那」應該讀「一擦no4[羅,但是n音開頭不是l音]。他是國學名宿的公子,家學淵源,又信佛教,可信。

維基百科有「剎那」一條,解釋詳盡,恭錄如下:「剎那(梵語:क्षण,羅馬化:kṣaṇa),佛教的名詞學術語,表示一念之間的極短的時間,…是0.0018秒。」(→這裡)

另一個相關的維基條目是「剎多羅」(梵語:क्षेत्र 羅馬化:kṣetra,原義是「土地」,所以佛寺也叫「古剎」。(→這裡)

但讀音方面,字典所載相當紛紜,有讀「殺」,有讀「察」。查粵音資料集叢 (→這裡),有的兩者並列,有的只列其一,例如港英時代教育署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建議讀saat3(即「殺」),caat3為「又讀」,詹伯慧的《廣州話正音字典》則相反,以saat3為「又讀」,以caat3(察)為正。

「剎那」和「剎多羅」都是源自梵文,「剎」的聲母是 क्ष kṣ ,據教科書,kṣ 的讀音像英文 “efficient” 裡的 “c”,似乎讀「殺」比較接近。進一步的資料可參→這裡

近代中國

岡本隆司、吉澤誠一郎著,袁廣泉、袁廣偉譯:《近代中國研究入門》(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xiii+299頁,人民幣69元。

幾十年來習慣了在辦公室工作,現在失業了,沒有屬於我的寫字檯,身心靈彷彿沒有著落。在家工作雖是自在,但效率不高,所以我最近多數在港大圖書館流連。那裡有免費冷氣、免費WiFi,枱上有兩個電制可供叉電,有水機,有廁所,有小食,足不出戶也可以度過一天。

偶然看到有網頁介紹岡本隆司、吉澤誠一郎著,袁廣泉、袁廣偉譯:《近代中國研究入門》,覺得自己也需要更新一下這方面的認識,所以就買來看看。全書分七章,分別介紹社會史、法制史、經濟史、外交史、政治史、文學史、思想史等,另外有序章,可視為全書的總覽,書後有一篇是各位作者的座談會紀錄,並附有數篇悼念其中一位譯者的文章。

這類入門書,單看書名是很難判斷其內容的,有的書只列重要書目,有的書是綜述課題的研究史,有的則專講方法工具書。這書則三者都有一點,似乎較偏向講方法。書中的作者不約而同強調有了電腦科技,研究時資料搜集、閱讀、紀錄的方法都有了變化,但不一定變得更好。因為多快好省,研究者易變得浮躁和輕率(頁17),加上電子數據庫的版本校對並不完美,不能完全信賴。一言以蔽之,仔細閱讀原始資料文本才是學術研究根本之途。

另一方面,一眾作者都對日本的研究實力有信心,對西方學者的水平有保留。有作者指出,中國一些大學只是老師一人講,學生恭敬聽;美國大學的course work是教授指定讀某材料讀某書,「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能力讀史料⋯⋯和美國相比,日本的研究對史料的把握扎實得多。」(頁213)

對於互聯網,有一作者這樣說:「令人憂慮的是,由於網上資料這般普及,學者跑圖書館的少了,不再關心書架上有什麼自己需要的書,旁邊又有其他什麼書。實際上,只要圖書館有相當的藏書,僅運用館藏史料進行研究,也並非不能出成果。如飢似渴地尋找史料當然非常重要,然而,近代史研究的史料浩如煙海,把有關史料全部找來研讀是不可能的,研究20世紀尤其如此。所以我認為,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閱讀常見編纂史料非常重要,儘管這個主張好像與當下的檔案中心主義背道而馳。」(頁236)

總而言之,仍然要讀書,細心讀原始資料,讀常見書,不能用互聯網代替圖書館⋯⋯

簽證經驗

這幾個月,我辦過或協助辦過以下簽證:
1. 美國
1.1 學生簽證
1.2 旅遊簽證
2. 紐西蘭
2.1 學生簽證
2.2 學生配偶簽證
2.3 工作假期簽證
2.4 電子旅遊簽證
3. 澳洲
3.1 工作假期簽證
3.2 學生簽證
3.3 電子旅遊簽證

雖說各類簽證要求的資料大同小異,但那些小異也足以做成困擾。

最最最麻煩的是美國簽證,因為第一要求的資料鉅細無遺,例如要申報你五年內用過的電郵及社交媒體帳戶。第二,要親身到領事館會面,單是預約會面已可能排一兩個月。

紐西蘭簽證也相當麻煩,因為要辦良民證,而良民證由香港警方直接寄去紐西蘭,預約良民證分分鐘要等一個月,而警方要三至四個星期才能寄出良民證。

澳洲學生簽證略為簡單,但要作文一篇,叫 Genuine Temporary Entrant,300字之內,要說服移民局你去澳洲不是為了移民,另外也要提供文件來證明你沒有意圖移民。據了解有香港人團體認為這跟澳洲的香港救生艇計劃有抵觸,GTE將會取消云云,特區政府不知會否發稿批評澳洲惡意取消這一要求。

但澳洲電子旅遊簽證最難搞,只可用 App 去做,沒有網上版,輸入困難。而且還要用手機去拍攝護照上的資料,以及用NFC去掃護照上的晶片。護照上的資料頁有一重膠膜保護,用手機拍要避開反光,十分困難。我試過多次也不成功,秘技是:白天做,盡量不要在燈光下做。

為了辦這些簽證,我看過無數示例和Youtube教學,不能說沒有用,但當我實際填寫時,仍會碰到大大小小的疑問。另外,付款也未必次次順利通過,原因也莫名其妙。幸好今後一段時間應該不用再填了。

為免日後再辦證時遇上麻煩,我奉勸有需要的朋友:
1. 要記下到過的地方及日期,有的國家入境時沒有在護照上蓋印(如澳洲),要靠自己記。有些簽證問過去五年到過的地方。
2. 記下家人的出生日期,簽證會查家宅的。
3. CV要更新,簽證會問及學歷和工作歷程,空白的時段也要有所解釋。

別矣山城

今天回校辦理離校手續,以及處理一項課外活動的跟進工作。

回到教員室,已不是舊時模樣,高大上三字恐怕仍不足以概括新顏。本來想走到舊時的座位,但座位應已有新主人,還是走到公共區辦我的事。

退回職員證,交回大閘大門鎖匙,領取離職文件,今後不能也不會踏足山城了。人走茶涼,自古已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更何況,校政新猷蓄勢待發,山城已變得更加陌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又何必自討沒趣呢!

只是南遊仍存變數。世界大勢是文史科目萎縮,紐西蘭雖在地球邊緣,也未能倖免。導師能否保住教席是未知之數,萬一不保,我就只能靠自己了。

離港日期已定,目前在盤算住的地方。錢與方便程度成正比,但錢不是無限的,也要理性決定。離港一個月,更覺得香港一切方便自在,只可惜…

返港前夕

2023.08.18
明天就要到飛香港了。

今午跟長輩親戚到唐人街飲茶,他們在這裡三十多年,是老街坊了。

之後到唐人街的澳華歷史博物館參觀。展館本身是一幢老房子,連地下共有四層。最吸引的是頂層介紹二百年來澳洲華人的歷史,有圖片有實物;地底是唐人遠渡重洋到澳洲掘金的模擬生活擺設,我覺得較 Old Treasury Building 的還要好看。其中一個展品是一條船,踏上去之後地板會搖動,模擬從唐山坐船到墨爾本的感覺。三藩市是舊金山,墨爾本是新金山,想必有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

展館一角。聲音是模擬當年賭檔開白鴿票的聲音。

這牌匾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岡州同鄉會某君寫的。岡州即是新會(我的鄉下),跟台山、恩平、開平合稱四邑,當年來掘金的以四邑人最多。

到了行程尾聲,疲態漸露,明天回到新時代香港,又要閉口不言做良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