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戶口

今天到 ANZ 開戶口。我在來紐西蘭之前已經在這銀行開了戶口,也交齊文件,但銀行政策是是親身確認 (Know Your Customer),於是我只獲發一個戶口號碼,可入錢,但不能提款或轉賬,直至我親身到銀行確認身分。

開戶並不複雜,須提交的文件是護照、地址證明(旅館可以提供)、簽證文件,並馬上啟動網上銀行,也可以即時取得扣賬卡(如要印上名字要等幾天)。

抵步後第二天,我已到銀行要求提早開戶,但銀行說不能提早會面,要按本子在指定日子才可以去辦手續。但戶口實在很重要,因為學校費用、租金等一律要用戶口轉賬,用香港的信用卡要扣手續費,匯率也一定差,明蝕,更何況,不一定可以用。當天得知一個月後才能開戶,有點惆悵。走到 ANZ 側的 BNZ,想碰碰運氣。原來 A 與 B,雖在咫尺,但服務有天淵之別。BNZ同樣可以網上開戶,再到銀行確認身分,但網上申請等二三天就可以到銀行辦手續,而且不必預約,也不限到哪間分行。所以一星期後,我就收齊扣賬卡及各種文件。而且ANZ的手機APP要在手機把地區轉到紐西蘭才可安裝,但這又會影響我其他的APP,所以只能用她的網上銀行,相反BNZ無此限制,可以用APP,更方便。所以,如果來紐西蘭開銀行戶口,我推薦BNZ。

幾經考慮,我還是把紐紙放在紐西蘭,雖然要利息要扣10.5%,但扣稅後仍比其他地方高。BNZ的 Rapid Saver 戶口,每月可免手續費提款一次,不設最低存款額,年息4.55厘,扣10.5% 仍有4厘;半年定期有5.85厘(扣稅後是5.24厘),一年定期有6厘(扣稅後是5.37厘)。 其他地方紐紙要過百萬才有4厘,我根本沒有這麼多,還是乖乖奉獻給紐西蘭政府,以換取較佳利息。

但這裡的稅制較香港複雜,尤其是要全球徵稅,雖然有4年寬限期,但在這4年即使替香港學生用ZOOM補習,也要交稅,所以還是不搞這些了,只做義工。4年內完成任務返香港,這是我的計劃。

禮儀之爭

Robert C. Jenkins, The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Legation Of Cardinal de Tournon An Examination of Conflicting Evidence and an Attempt at an Impartial Judgment (London: David Hutt, 1894)

這書是導師推薦我讀的。

耶穌會利瑪竇來華傳教,採文化適應策略,借助西洋科學傳教,走上層路線,爭取士大夫成為信徒,走近權力中心。對中國文化風俗,採容忍態度,對拜祖先、祭孔等,認為是文化習俗,沒有違背宗教教義。利瑪竇認為用上帝稱創造主,合乎中國文化。

但其他修會如方濟會、道明會等對利瑪竇的方法不以為然,加上其他原因,終於演成禮儀之爭,引致康熙驅逐教士,以及雍正禁止天主教,而耶穌會後來更被教宗解散。

這過程中有兩個關鍵人物,一是福建主教巴黎外方傳道會的顏璫,他提出七條禁令,內容圍繞創造主譯詞以及尊祖敬孔等行為,一言以蔽之,是跟利瑪竇規矩對著幹。這當然引起信徒和耶穌會教士不滿,但顏璫進一步把禁令上呈羅馬,爭取支持。另一個人物就是教宗派來中國的特使鐸羅,他不顧耶穌會傳教士的反對,發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國天主教徒敬拜祖先,激怒康熙 (如果當日有外交部發言人,會用’粗暴干涉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批評鐸羅。),結果被逐澳門。

Jenkins這書利用原始文獻,審視各方的說法和做法,誠如書的副題所言,提出公平公正的論斷。他的結論大致包括:
1. 教宗選人不當,鐸羅年約三十多歲,未能駕馭大局。而且教廷面對 Jansenism 的挑戰,而耶穌會支持教廷的立場,是抗 Jansenism 的大將,教宗對耶穌會也不能太過份。
2. 葡萄牙佔據澳門,為保持在中國的經濟獨佔,對教宗派鐸羅來華甚有意見。
3. 耶穌會自利瑪竇以來傳教卓有成效,在清初更可以在皇帝身邊活動,不想鐸羅搞局,所以諸多阻撓。
4. 葡萄牙與法國在競爭,方濟會及道明會又與耶穌會競爭,耶穌會內部的葡萄牙及法國教士互有意見。
5. 顏璫的中文是有限公司,鐸羅更不懂中文,在康熙面前盡出洋相,加深康熙對教士的敵意。
總之,責任人人有份。

讀此書,對鐸羅本人的認識多了一點。他應該是個好人,盡忠職守,但太年輕,又不懂中文,不是耶穌會士的對手,應該說是個悲劇人物。只不過,這書的作者應該不懂中文,沒有中文的文獻,不夠全面。而且這是百多年前的書,有點過時。

植物公園

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1842年由英國進行殖民統治(但不是英國殖民地–政府說的),時代相近,所以有些地方十分相似,例如極多以維多利亞名命的地方和建築物。另外,威靈頓跟香港一樣,也有纜車,只是威靈頓的纜車由市中心連到大學附近,所以不僅有遊客,也有學生坐。

今午買完東西,往山上走,到纜車站參觀。紐西蘭的山頂纜車1902年開始運作,比香港的遲了4年。而且由威靈頓市中心徒步到山頂,我估只須半小時,跟香港大有不同。

山頂向下望

纜車站旁是植物公園,十分清靜,因為是依山而建,極陡峭,由上而下可迅間抵達市中心,由下而上走會十分吃力。今天天氣很好,約16度,無風雨有陽光,走著舒服。

有一處花圃有一片鬱金香花海,顏色鮮艷,是由南島最南端的Invercargill送過來的。

頭昏腦脹

今天仍是繼續抄卡片。Strong一書直接跟我的題目有關,有大量資料要輯出來。在抄的過程中,又要找找他的資料出處,於是千頭萬緒,條條都要去找。原始檔案網上多數沒有,十九世紀的法文書籍,先找圖書館(多數沒有),Internet Archive 有時有,法國國家圖書館的 Gallica 有很多數字化的舊籍,經常有驚喜。

至於二手材料,即近人論著,就只能拜託圖書館了。有的圖書館可線上下載,有的資料庫因圖書館沒有訂購,只能望書輕嘆。例如美國大型數字圖書資料庫 Hathi Trust Digital Library, 亞洲中港台澳新馬菲等一間大學都沒有訂購,只有日本的應慶義塾有,歐洲則只有牛津劍橋和馬德里大學才有,澳洲的墨爾本、ANU、雪梨、以及 Queensland有,紐西蘭只有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才可連上。荀子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其實近一個實體電子資源都豐富的圖書館更為重要。

我終於找到方法在校內的電腦連上 Google Drive, 可以甩開不好用的 One Drive. 但仍沒法安裝我慣用的 PDF,要自費用 AdobePDF Pro(因學校沒有提供這個)了。安裝這些又搞了一個上午。

千金散盡

昨天終於收到公積金了,經過一整晚的運作,已幾乎散盡了。

香港在新時代高質量被完善,穩如泰山,港幣毋須靠我這小額財富,所以我大部分公積金已換成外幣,在海外講好香港故事。

女兒的學費及生活費,我的學費及生活費,都已準備好,並存在海外做定期。香港仍有必要的開支,預留三年流動現金。餘下的,都會換美金,我是 old school, 亂世還是儲美金比較安心。也要保留些人民幣,用來淘寶。

我不擅理財,只能羨慕財務自由的人,總之女兒順利完成學業,我的財務責任已完成大半,然後我會回港,擁抱新時代高質量被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海之內

今早返教會,又認識了一些新面孔。

世界真細小,今天有一位來自 Tauranga 的,那裡有一間 South Pacific Bible College, 我說我認識一位到那邊讀聖經的新加坡人,原來他也認識。又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教會,也認識從香港去的一些朋友。

中午在外吃飯,選了一家去過幾次的唐餐館,因為通常都沒有客人,容易找位。老闆講廣東話,有親切感。略略談了一些,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古巴街吃了Gelato, 是義大利雪糕,有點罪惡感。不過來這裡之後,日行萬步,應該減了些磅,加上是開放式廚房,為免煎炸產生油煙味道,百份百蒸煮,口味雖淡,但也會健康些吧。

香片茶包

我嗜茶,但不懂品茶,只是把茶當開水般喝,每天可能會喝十個八個茶包!

紐西蘭的海關很嚴,不准帶的物品有長長的名單,為免申報麻煩我都寧願不帶有可能犯禁的物品來。茶葉是否可以帶,我在網上查過,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有的說申報就可以,至於官網好像沒有說,為安全計,我一包也沒有帶。

這邊也有專賣茶的鋪頭,但專門就等於貴,我以茶代水,不會選貴價的,只會選茶包。就超市及唐人鋪所見,不外乎五六種。大陸的最平,但有茶味而無香味,Dilmah 和 Twinings 也常見,唐人鋪有天仁茗茶,但味都很淡。

近來覺得 Chanui 和 Staasen 的茉莉花茶還可以,都是斯里蘭卡的茶,香味較濃,有點像龍珠香片,茶味仍偏淡。(喝了一段日子,決定只買 Chanui,Staasen的香味有點假。)

我仍懷念 Lipton 的茉莉花茶,回港後一定要喝個飽。

錢錢錢錢

衣食住行,離不開錢。暫時未搭過車,也未買過一件衫,衣行零開支;下月起搬到新地方,每週紐幣640(現在紐紙低水,約港幣3000元(下同),平均約13000一個月),水免費(!),電未知,靠估當1000元,寬頻大概500左右,手機SIM卡約500,屋保險約150元,食物壓縮至約4500元,期望一個月2萬之內搞定。(香港的水電煤各類保險管理費上網費手機費仍然每月扣錢,預計1萬之內,女兒學費生活費是無底洞)。

今天搞定了稅務編號,順便查查相關法例,十分震驚。首先,我一有固定地方住,就成為紐西蘭稅務居民(跟居留權是兩回事),有交稅的義務。其次,紐西蘭是全球徵稅,包括我在澤西島HSBC的定期存款利息也要交稅,稅率0-14000是10.5%,公積金也不放過,照樣徵稅。再查一下,好像是成為稅務居民後有4年寬限期,期間在紐西蘭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利息)要交稅,海外收入暫免交稅。我馬上把BNZ的5萬紐紙調回澤西島,雖然紐西蘭BNZ每月只准提款一次的戶口有4.55厘,但要上繳10.5%以上,不化算。我決定,一定要焚膏繼晷,孜矻窮年,三年內完成論文,然後悄然而別。我已是垂老之年,只靠利息生活,如果因為是稅務居民要交稅,卻沒有居民的相應福利,不是長久之計。

紐西蘭人工不算高,以教師為例,初入職約港幣2萬一個月,頂薪也不足4萬,還未扣稅(3萬5以上要交稅33%);公積金是自己3%,僱主有幾款,好像是3-7%左右,雖然好像有其他福利,但生活也不能說很舒適。生活逼人,天天面對秀麗山水也會發愁。

當然,人生還有其他追求,寧願離開新時代高質量被完善的香港去萬稅之英美加澳紐國,總有原因,孔子過泰山側,武陵漁夫入桃花源,當然有所感悟。只是我輩凡夫俗子,既已耳順,已無他求,將會縱身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

校園導遊

今午參加了校園遊。

雖然到這裡已兩個星期,但經常去的地方也只是圖書館和研究室而已。今天參加的校園遊,由學校職員帶路,主要對像是有意報讀的學生。

這個校園遊,天天都有,有時更是一天有兩次,所以出席的不多,今天只有六人出席,真學生只有兩個,其他的是家長或遊客。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UW)是間小型大學,紐西蘭約有20萬大學生,University of Auckland排名最高,人數也最多,約4.6萬,連同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2.6萬,已佔了全國三分之一,維多利亞大學雖在首都,但學生不足1.5萬。

因為小型,所以設施也不多,今天去過行政大樓,圖書館,理學院,體育館,學生會等,只是走馬看花。其實VUW另有兩個校園,在別的地方,法學院和商學院在國會附近,設計建築等學科又在另一區。地方雖小,但學生的活動不少,至少有香港曾有過但已被完善的學生會,他們還有自己的酒吧!

我是長者,最關心的是校內的醫療設施以及圖書館,其他恐怕只是適合年輕人。

讀書紀錄3

David Strong, SJ, A Call to Mission: The Jesuits in China, The French Romance Volume One 1842-1955 (Adelaide: ATF Press, 2018)

耶穌會士來華,可以用1842年為界。清代雍正於1724年禁教,而1773年耶穌會又被教宗解散,中國已無耶穌會。但天主教在這期間仍然在中國發展,耶穌會的工作交由遣使會負責。因形勢改變,新教宗1814年批准耶穌會重新建立,並恢復派教士來華。1842年,有三位法國傳教士重返中國,在江南展開傳教事業。(耶穌會士1842來華,跟南京條約只是時間上巧合,兩者並無關係。)

1842至1950年共有1121位外籍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共產黨執政後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耶穌會被逼撤出。David Strong用兩冊紀錄這一百年耶穌會的傳教事業,一冊記法國教士,另一冊記其他國家的教士。

這書的內容跟我的研究極為相關,所以我要抄資料卡。因為作者同樣是耶穌會士,所以運用世界各地的耶穌會檔案十分方便,多檔案材料是本書的優點。另外這書是近年出版,書目較新,我可以循這些線索進一步查考。但作者似乎不懂中文,書目沒有中文書,是一大遺憾;另外,書目有些條目重複出現,中文拼寫有的不依規則(或不統一),是大醇小疵。

作者雖是耶穌會士,但對耶穌會傳教方式不無批評,尤其晚清來華教士中文水平不夠,又依賴法國外交軍事力量解決問題,加劇了中國人的反教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