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習慣

選擇是很傷神的,所以建立習慣,不用思考下一步怎樣做,有助生活更有效率。

經過一個月的實踐,起居飲食大致已定形,可以不思考地生活。

因為毋須定時到校,我已放棄早起,一般7時許起來,比過去三十年每天多睡兩小時。

因為沒有預校時間的飯煲,只好早上起來才準備早餐。早餐有全脂奶一杯(牛奶的好東西有些是脂溶性的,拿掉脂肪也拿掉了好東西。再說,一杯奶脂妨多極有限。至於動物脂肪,不一定是壞的。)、Pita Bread兩片(無鹽牛油。牛油不是壞東西。)、雞蛋一隻(連蛋黃,蛋黃不是壞東西)、蕃薯一件。(蕃薯及兩片花生醬麵包留作午餐。)煮的期間做老人運動,星期一四做玄功廿訣,星期二五做二十四式太極五禽戲小念頭易筋經,星期三六日做同事教的十幾式及八段錦,一般做二十幾分鐘。

吃早餐後步行回校。在研究室裡先在網上遊蕩一番,然後溫習語文,星期一梵文博迦梵歌半節,星期二日文小故事幾行,星期三古敘利亞文聖經兩節,星期四亞蘭文聖經兩節,星期五網上德文小文章一篇,星期六拉丁文及希臘文聖經兩節,星期日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兩節;一至五讀法文半頁。

日間餘下的時間就是看書,抄資料卡。今天把這半年來抄的兩三百張資料卡整理了一下。這個排列重整資料卡的步驟是靈魂時刻,電腦可以快速摘錄筆記,還可以多層次連結,但把卡片鋪滿桌面邊排列邊思考這一步卻沒法做到,這是我最終仍用手抄資料卡的原因。排列以後加插索引卡,以後摘錄的卡片就可以分門別類儲起來。今天又把分散各處的書目整理一下,還未完成。書目我用Zotero而不用卡片,主要原因是Zotero可以自動化收集書目資料,給它一個ISBN或DOI等編號它就會從網上找到資料。日後寫文章時也可以自動插入做註腳,不必重複勞動。但Zotero對中文不是使用者友善,而且中文材料也不像英文那樣容易自動找到。而且用英文寫中文書目,要先標注書目的漢語拼音,再寫漢字,再寫英文,而有些書本文章有英文標題,就不能自擬,總之超級麻煩。可能要過一兩天才能大致完工。所以今天沒有看書。

晚餐是水煮西蘭花雞脾牛肉粟米粒飯,吃後外出散步或購物半小時。晚上主要是處理雜務,或者網上遊蕩。整天看書是很累的,加上腦袋在不停思考如何構建論文,並不輕鬆。只能說,現在的生活沒有時間壓力,考慮到最終要回港,受制於宇宙通行的大法,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未敢全抛一片心,以免成為行走的五十萬或關愛對像。

星期三晚及星期日早上去教會。

一星期如此無限loop.

我應該仍算是自律和認真的學生,希望在三年內完成任務。

腦力勞動

今天是勞動節假期,而且天公做美,可我沒有外遊,依舊到校看書。

今天看了幾篇大陸的期刊論文,新一代的學者都能運用外文,也沒有很明顯的意識型態框框,水平很高。

黃伯祿的函牘舉隅1882年寫成,上距天津教案(1870年)僅12年,這背景跟他的寫作目的應有關係,所以今天找了幾篇相關文章來看看。明天打算看看 Latourette 的舊著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應該關係不大,但該書出版較早,已是經典,書目中要有。另外法國保教權、早期江南地區對新耶穌會士的由歡迎到投訴等都是大背景,要看一下。我估背景的書已差不多了,一文不留並不現實,總之重要的, 常被引用的都看一遍就是了。背景都是綜述別人的研究成果,能從中找出獨特視角,再擴而充之而已。

傍晚到海濱長廊走走,這裡大風,晚上行人寥寥無幾,也沒有七彩燈飾,搞繽紛夜肯定拍烏蠅(可能連烏蠅也沒有)。寧靜自有其吸引力,何必東施效顰?

校內的一面牆,紐式是用毛利文 Kia ora. 但發音不能靠字面,最好聽聽網上的示範。(最好用紐西蘭的網站,別的似不太地道。在這頁找 Kia ora
https://www.waikato.ac.nz/odw/modules/pronunciation#basic)

Waterfront的舊圖書館,現在是市美術館。留意屋頂。

不繽紛的海濱長廊。

定情鎖。恐怕不少已成歷史文件了。

Te Papa 紐西蘭博物館,聽說收藏了香港不能展示的東西,香港應援引大法派人來查查。我守法循規,沒有內進。

海濱。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有人反其道而行,追求五光十色,離聖人之道日遠,只能靜待 Dies Irae,地球reset.

又見風雨

威靈頓多風雨,是否一年四季(如有)這樣不知道,但人會變得鬱悶。今天氣溫在9-13之間,雪梨已是28度,大概女兒會更喜歡那邊的陽光。

母親仍在醫院,十分掛念。今天講道的弟兄講 Does Jesus Care? 領詩的也選了 Does Jesus Care,一時感觸落淚。羅馬書5:3-4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只有看到終點,才能有力量往前走。

今午到古巴街吃一週一次的外出用膳,用了38元,近港幣200元。然後到電器鋪提貨,買了一個USB小風扇,放在學校;另一個是路由器,準備到新租的房子用的。我愛祖國,只(能)用國貨。

附近有家紐式大牌檔,很破落的,但客人絡繹不絕。留意照片中的右下方不是牆,其實是輛爛車。

傍晚去超市買東西,市中心死寂一片,除了超市及麥記之外,沒有店鋪開門。

紐西蘭最高法院(舊的在旁邊)。紐西蘭不是行政主導,是三權分立。終審權在紐西蘭,沒有上面的什麼委員會來釋法。

Old St Paul’s
1866年落成的聖公會主教座堂。

仇外反教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今天是星期六,照常讀書,同學早已到校,我也不能太懶。

終於讀完 Paul A. Cohen 的書。Cohen極力主張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觀,所以這書第一部分是講傳統中國的反異端邪說傳統。這書以1860-1870為上下限,是因為1860北京條約簽訂,明確了西方在內地傳教置產建教堂的自由,以及中國人信教的自由。1870年發生了天津教案,結果若干地方官員被處決,曾國藩成了千古罪人,被調到南京,未幾鬱鬱而終。

Cohen這書充分利用總理衙門的檔案,分析這10年間仇外反教風潮的成因,認為地方士紳保存名教、地方官員既不想得罪士紳,又不想把地方問題升到中央以免被責難,躺平(現在改稱側臥),總理衙門想按條約辦事,堵住外國人之口,結果仇外反教風潮爆煲,天津教案因為造謠傳謠信謠而發生。

Cohen以教案為切入點,無可厚非,但晚清天主教也有跟地方官好好相處的良好願望,不是天天向法國領事投訴然後由法國出面向總理衙門施壓再向地方官施壓。

劉廣京弟子 Alan R. Sweeten 著有 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1860-1900
,力排眾議,指出江西農村天主教徒與其他居民能夠相安無事,至於教案出現也有眾多複雜因素,不一定與宗教有關。D.E. Mungello 認為這書 “…failure to link the specific events of Christians in Jiangxi to larger events and historical pattern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ctions of French missionaries, superiors, and consular officials are presented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the colonialist and imperialist attitudes of the time which shaped their actions and contributed to disagreements with the Chinese.”

如果哲學一點去看,整體也是由個別組成的,如果出現了個別情況,可能是整體的觀點不夠完備。中國幅員廣大,晚清幾十年,時間跨度也大,specific events 還是 historical patterns 哪個更正確,難說。提起 pattern, 我又想到一代宗師 John K. Fairbank 的一篇文章:”Patterns Behind The Tientsin Massac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 1957), pp. 480-511.裡面提到gunboat, gentry, missionaries… 大概就是pattern吧。

公眾假期

星期一是紐西蘭勞動節假期,舉國歡騰,今晚在街上走動,明顯多了很多人。

紐西蘭的公眾假期好像只有11日,除了新年、復活、聖誕各兩天外,還有毛利人新年、英國與毛利人立約紀念日,此外英王生日、戰爭紀念日、勞動節,另外各大城市還有一天週年紀念日(以上是我的翻譯,或者不準確)。大概因為七月之後的假期僅4天,過了勞動節之後要到聖誕才有假期,所以很多人都會在勞動節外遊。

中小學生的假期就比較多,每年一月底是新學年開始,一年分四學期,每學期10週,學期之間有約2週假期,第四學期之後的暑假則約有個半月。中間還有公眾假期及各種名目的假期。

大學情況不一樣。維多利亞大學一年分三學期,二月底開學,每學期12教學週,每學期中間有2星期休息,學期完結有3星期考試及1至2星期休息。多數學生只讀第一第二學期,10月底11月初考試,之後是3個月暑假(也可以讀第三學期)。換言之,一個學年上課不足半年。

不過我不是跟大學時間表的,每年只有公眾假期及21日私人假期,學校期望你每星期讀30小時書。但學校似乎不在乎你是否在校,我來了一個月,研究室內的同學未出現過。這裡大概都是以結果為目標,中間如何運作是導師與你之間的事。理論上我半年後要交個詳細的研究計劃,每半年要有個進度檢討,三年後交論文。

只是自由也要自律,所以我仍會天天上學。我的secondary supervisor說如我有興趣明年可以sit in 法文,我會好好把握這機會的。

再訪文心

聽說文心一言4.0上線了,拍得住ChatGPT.

我問了它一個歷史上的日子,問了它XXXXX,問了它XXXXXX,它通通不回答,叫我換個問題。

於是我請它評價最近大熱的歷史人物崇禎帝,它說: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末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間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最終未能挽救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的優點在於他勤政愛民,關注民生,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百姓的政策,如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同時,他也尊重儒家思想,注重文化教育,努力推行明朝的文化政策。在危機時刻,如農民起義和清兵入侵等,他表現出了果斷的態度和勇氣,盡力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然而,崇禎皇帝也有一些缺點。他有時過於獨斷專行,不聽取其他人的建議,導致了一些政治和軍事上的失誤。同時,在官員的貪污腐敗問題上,儘管崇禎皇帝有意改革,但由於貪污現象的普遍性和深度,最終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此外,他雖然有一些好的政策,但卻缺乏具有遠見的戰略規劃,也沒有能夠有效地解決明朝面臨的內憂外患的問題,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總之,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舉措,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成功,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從客觀且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如需更全面的評價,建議諮詢相關歷史學家或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

研究崇禎,可以參考已下架的陳梧桐的書,也可以參考四大不要臉之首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但如果寫論文,還是不要引用郭沫若的名篇比較保險。

文心一言4.0比ChatGPT仍有大段距離。

夜遊車站

今天讀得有點累。剛開始讀Paul A. Cohen的舊著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晚上去了散步。

威靈頓的火車站,路線不多。1937年落成。

維多利亞大學在國會附近有一個校園,是法學院與商學院的。

法學院是一座舊建築,全木造的,據說是世界上其中一座最大的木屋。

商學院的圖書館是女兒讀中學時常去的地方。威靈頓又冷又濕,她一個人在這裡讀了三年,殊不容易。

今天午餐去古巴街吃 Fish and Chips, 抵食夾大件。

平淡讀書

威靈頓是沒有繽紛夜的,四五點放工,未到六點街上已冷冷清清,除了超市外多數店鋪已關門,大部分食肆也關門。

這幾天都是持續大風,大風的程度是令飛機不能降落,要轉飛其他機場。雖然天氣不算太冷,日間有十五六度,但太陽下山,狂風吹來,仍會感到風寒刺骨。

這兩天沒有什麼見聞,簡單寫幾句吧。

昨天在教會認識了一對來自毛里求斯的夫婦,來這裡探親。毛里求斯我聽過,但不知在哪裡。查查谷歌,原來是東非對出的一個島國,人口百多萬,但經濟發展不錯的。教會就像小型聯合國,來自五湖四海。

因為我沒有獎學金,是自費讀書,所以要節儉一點,一週只限外出吃一餐。昨天去了古巴街一家唐餐館吃午飯,是馬拉人開的,也不錯,但兩人餐吃了41(約港幣200)元,已吃掉每週預算的五分一。

今天整天在研究室,看了兩三篇文章,主要想砌一個理論模型,迎合論文的要求。我輩是傳統文史佬,大量引原文,寫幾句按語,無限loop就是文章。現代學術格局不同,要有theorectical framework, 又要有 methodology, 我要應酬一下。導師說可以用她的老師 Paul Rule 的 Chinese centered perspective. 這個是脫胎自 Paul A Cohen 的 China centered, 目的是糾正 John K Fairbank 的 Challenge and Response 觀點。Paul Rule 著眼傳教史的寫法,我可以借用一下。我還想用一個語言學的Constructed dialogue, 這也是抄考來的,但我要研究一下有沒有理解錯誤。我要寫的 Research Proposal 約一萬字之內。我申請入學時寫了一個一千字的研究建議,要擴充十倍,要努力一下。如果寫成,再擴充十倍,就是我的論文了。這只能期諸將來。

南風其涼

昨晚又起風了,在街上走有點站不穩陣腳,過馬路等待時要扶著交通燈柱,否則會吹出馬路。今早又下著微雨。我查過今天的預測風速相當於香港三號風球,差一點就達到八號。

今天是週末,本來打算去圖書館,但忘記帶水樽,又不想折返,所以決定去研究室。我不想在週末去研究室的原因是那裡只是一至五8到6開門,其他時間雖可拍卡內進,但我是新丁,不想壞了學校的規矩。不過到了研究室,原來我的同學都已到了,都是大陸的同學。隔壁的一位研究性文化,另一對是夫婦,一位研究文本與電影,一位研究沈從文。他們都很友善。看來我可以每天都到研究室,享受清靜。這裡有熱水,影印機就在同一層,有電腦可上網,這些方面非常理想。書確實少一點,但網上能下載的都很多。有一本書我很想看,但全球只有幾本,本來Uni of Michigan有學生,曾幫我影過幾頁,但他已畢業,已沒門路。我試試用 interlibrary loan,看看有沒有辦法弄到手。

明天紐西蘭大選,我是局外人,只是作壁上觀。至於香港,我已取消了我的選民登記,因為我已不在香港,不想信箱被塞爆選舉材料。
(2023.10.17補:
曾國衞司長謂「過去我哋所謂投票率最高時候,正正就係香港最撕裂、最黑暗時候,純粹睇投票率唔足以去反映優質區議會」。
梁美芬議員謂「唔係透過投票率去定佢嘅優劣,我哋係走向優質嘅民主選舉重要步伐,市民可能有適應過程」。(以上根據不一定可靠的光傳媒引述)
我有點不明白,是否投票率低等於香港走向光明、走向優質民主選舉呢?
這幾年香港的達官貴人中文水平突飛猛進,言在意外,意在言外,言不盡意,正言若反,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勁過魏晉清談玄學。在新時代高質量香港,閱讀是要讀到字裡行間參透玄機,要看得到故弄玄虛背後的真相,要能揣摩出題者的心意予以迎合,不要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大概這是香港為甚麼在歷年的國際「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中都有優秀表現的原因。
「教育局今日(五月十七日)表示,欣悉香港學生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21」(PIRLS 2021)表現優異,在43個參與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二,屬於國際上最優等級。由PIRLS 2006開始,香港更連續四屆排名全球前三名。」(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5/17/P2023051600235.htm)

學海啟航

今天是第一次跟導師報告。其實也不是很正式的報告,只是談談這兩星期看了哪些書,有什麼心得看法等等。

我說她建議我看的四本書已基本看過,也提出這些書對我的啟發以及可以抄考的地方。討論的過程,不外乎學者、書本、觀點等等。導師一直研究明清耶穌會士,所以她十分了解行情,但我偶爾也能補充一兩本書的資訊。

程序上我要交一個較詳細的proposal,約二三千字,大概明年四月提交,通過後才能從暫准博士生轉為正式博士生(雖然論文一字未寫,也可以堂而皇之稱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她認為我已看了不少材料,不妨開始寫。

比較重要的,是她替我安排了一位 Secondary supervisor, 主要是在文字方面指導我。這位導師是教法文的,因我要用到法文的材料,所以他可以提點一下,另外我的論文他也要看,在英文方面也可以替我把把關。

我計劃多看幾本常被引用的背景書,然後就開始寫proposal, 希望年底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