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校園

終於返回紐西蘭了。

剛起飛不久,稍前的座位處忽然出現了幾個服務員,有的拿著電話跟機長聯絡,有的在匆忙的走來走去,看似有事故發生。不久機長廣播說問乘客中有沒有醫生可以幫忙,有一位女士自告奮勇走出去,過了好一段時間事情好像解決了,一路平安到雪梨。以前只在劇集電影上見過這種情景,今次親身見到,果然是令人十分緊張的。

機上的電影沒什麼好看,睡又睡不著,坐長途機實在是煎熬。國泰的服務水平和設施(飛機餐、上網等)應該可能比澳航好一些,但我只考慮價錢,所以優先考慮澳航。在雪梨轉機到威靈頓,又是一種煎熬。大概學校放假了,旅客很多,而雪梨去紐西蘭的所有航班的候機室,都瑟縮在一處幾乎沒有冷氣的狹小空間,而且還夾雜了往其他地方的航班,十分擠逼。結果原定起飛時間20分鐘後才陸續登機,中途還要停了兩三個站點才能乘接駁巴士上機。到達威靈頓時,已是離港15個小時之後的事了。

返抵住處,稍稍休息了一個鐘,就急不及待回校,一來是看看研究室的情況,二來是去參加大學的 Hong Kong Society 的活動。我知道大學的香港學生很少,所以如果可以認識一下其他香港學生也不錯。不過現在是暑假,有些學生已回港,所以真香港人只有小貓兩三隻。

今晚的活動是香港流行文化問答遊戲,出席的約有二十人。香港人可能只有三個,另外有些泰國的,越南的,大陸的,也有幾名老外。我跟兩位大陸學生同組,一位是博士生,一位是碩士生,都是剛來了一兩個月,他們不諱言來紐西蘭的目的是為移民鋪路,也說他們的同學大多都準備潤(Run) 出國。有一位女生很喜歡香港文化,也能說一些廣東話,她一開口就說”香港人XX”這句可能觸犯宇宙大法的句子。我馬上提高警覺,顧左右而言他。那些流行歌手及電影的題目就讓這位熱愛香港的女生答了,至於香港地方文化等題目,除非是那些不查不會知答案的題目外(例如中環往半山的扶手電梯總長度),其他我都能輕易回答,結果我組成了總冠軍,得到大獎薯片兩包。

起初參加這次活動我是有點猶豫的,因為我比其他學生的父母年紀都更大,怕未能融入他們中間。但看來他們也不太抗拒我,人在外地,有同鄉始終多點親切感。

最後一程

今天陪母親上山,送她最後一程。

母親近一兩年經常入院,身體的狀況也轉差,大家心裡都明白是什麼一回事。今年年初,中六的課程結束,教學工作減半。我也準備退休,躺平度日,可以每天回家陪她,替她買點東西,做點家務,天南地北,無所不談。這是一段快樂時光,我會銘記心中。

我仍未能完全走出憂傷,但相信時間可以沖淡。

後天我就飛返紐西蘭,月底飛美國,下月初再返回紐西蘭,然後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南遊了。

定期報告

上星期參加了學校的 PhD Induction Programme. 這是一項必須出席的活動,但可以網上參加,我當然選擇網上,更何況我現在身處香港,也無法親身出席。(另一個必須參加的是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我無法參加,只能2月份補回。)

這個 Induction 有部分內容是關於行政雜務的,例如定期跟導師見面、每半年交一份報告、最少註冊36個月後才可以交論文等等。出席的來自不同學院,所以情況千差萬別,例如理工的可能天天要去實驗室,也就跟導師朝夕相對了,我們文科的見書多過見人,基本上是靠自己的,跟導師的聯繫自然不會那麼緊密。

期間有個小組討論,我被分配到一個四人小組,除主持人外,一位是讀助產士博士,她是在職助產士,所以是part-time讀書,另一位是讀法律的,是退休法官。

英式的博士制度,導師主宰一切。暫時我跟導師相處融洽,她熟悉我研究的範圍,我又不算懶惰,所以由每月見面兩次減為每月一次。今晚把最近一個月的閱讀情況寫了個報告,一口氣寫了兩個鐘。有明確目標,才能調動積極性,所以我認為退休後選擇讀書的決定沒有錯。

這次回港,補充了些衣物及日用品,配了一個有 “深度” 的眼鏡。網上看到不少內地人來港開戶口,而我則更進一步開了兩個離岸戶口。我有大局觀,會到其他地方唱好香港故事的。

繼續讀書

留港是要等待辦理母親的後事,香港地少人多,老人也多,所以要辦事也要排期。古人說慎終追遠,我應好好做妥這事。我本來打算先回紐一兩個星期,但威靈頓最近曾因大風和大霧取消了航班,一旦遇到這情況,就會影響我的歸期,為了慎重起見,加上我的導師也叫我辦完事才回去,我就聽她的吩咐。

本來回港大圖書館讀書是理想的做法,但港大實在太多人了,圖書館很難找到座位。而我目前要看的材料都是網上居多,也不必天天去圖書館。只是不去圖書館工作,誘惑不少,較難專心。所以我一直想回威靈頓,那裡有我的研究室,外面只有風雨聲,最宜讀書。

這幾天我在整理黃伯祿的著作清單,以及看看他跟國際漢學家的來往。這方面前人已做過不少,而且他們近水樓台,可以接觸到徐家匯未經整理的材料。黃伯祿的書,漢學雜誌通報(T’oung Pao)有介紹,沙畹、伯希和等漢學巨擘也評點過,但中國學者卻鮮有留意他。我暫時只能找到研究者沒有留意的兩三個小問題,沒有什麼突破。

黃伯祿的生平、著作、函牘類文體、耶穌會再度來華的背景和經過等,我大致有點了解。但核心問題–教案,我仍沒有太多頭緒。Cohen 和 Sweeten 的書都以總理衙門的檔案為主,Cohen重點在1860-1870,Sweeten的地點在江西農村,時地不同,教案情況也不會相同,所以兩人判斷不同,也無可厚非。黃伯祿成書在1883,但書中的信件並非原件,時地人事全不可考,只能假設是1880年以前江南代牧區的事,跟 Cohen 和 Sweeten 的真實個案不能相提並論,這是我的一大弱項。所以我下一步大概會以教務教案檔、清末教案等檔案,配合耶穌會士的著作,整理一下江南代牧區的教案情況。地方志、官員文集如果有相關材料更佳,教士的書信以及法國領事的檔案即使有我暫時也未能利用。這方面應該起碼要用一年半載來整理。千頭萬緒,未見出路。有一學者提到黃伯祿這書是回應1870年天津教案後清廷限教的政策,我覺得這個觀點可以發揮;也有學者說江南代牧區教案相對少,可能跟黃伯祿等華籍司鐸的處理方法有關。這點我要研究一下,因為耶穌會士高龍鞶和史式徽的同名著作江南傳教史中,官民教的衝突其實不少。

紐西蘭地大,登高望遠時好像眼鏡好像不夠清晰,回港再驗一次眼,居然近視深了,大概是看電子書惹的禍。深近視加上深老花,我要用兩副漸進鏡來應付。

私人連線

最近有幾位朋友反映上不了南遊錄。其實我自律甚嚴,管得住嘴吧,應該不會出事,只是瀏覽器會對 http 開頭的網站發出警告,說不是私人連線,有被竊取個人信息的危險。一般人看到這句,一定不敢繼續前進。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安裝一張 SSL Certificate,我不懂,花了點錢搞定了,也不貴,每天港幣一元而已。請留意南遊錄的網址已是

https://namyauluk.com 不再是
http://namyauluk.com

http後面多了一個 s ,令網站連線變得安全,但 s = $

童年往事

今天一大早起來改了機票,我已記不清是第幾次改了。我不想壞了學校的規矩,因為學校期望學生每周30小時讀書,一年只有4星期假期,如果我回去一星期再回港,應可達標。但甚麼時候回去最恰當,也要看機位機票。大概我改機票的費用已可以買一程去紐西蘭的機票了。

今午到醫院辦手續,也見了母親一面。星期日下午,T座份外寧靜,就只有我們一家來辦事。幾十年前父親在葛量洪,是拉出來放在地上,這次母親在瑪麗,好歹有張床,有尊嚴。

之後我到大學圖書館借書,大概今天有畢業禮吧,人頭湧湧,普通話滿場,看學袍似乎是哲學碩士的,色帶是窄身的,蝙蝠袖。

借書後,又走到高街,我出生到六歲都住在高街,仍有一點印象。老房子早已拆了,在高街近東邊街處還可找到一兩幢唐樓,其他的都已變成高樓大廈。高街尾就是癲狂院,小時候絕不敢走近。癲狂院對面是英皇佐治五世公園(剛才一查,原來佐治五世被褫奪英皇的尊號,現在叫香港佐治五世公園。[香港有統治者叫佐治五世??] 西營盤的英皇書院要改校名為期不遠矣,我建議改為香港書院 Xianggang Shuyuan。),我們只叫它做花園仔。那裡的千秋、搖搖板、氹氹轉、sir滑梯都跟現在的不同,好玩得多。

沿東邊街往下走,轉往上環方向,經過雀仔橋附近的海味鋪,母親最喜歡到那裡逛及買東西。不過因為重建,海味鋪的數量已大減。

今屆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但我已依法撤銷自己的選民身份,所以助選人員派給我的傳單一律微笑堅定的拒收。

西營盤的舊色彩仍存一點,但也買少見少了。我是舊社會過來的,仍然懷念舊時代。

1936年建成的花園仔。那些圓形通花忘不了。

1892年建成的癲狂院。

繼續生活

當日一直拿不定主意去紐西蘭,原因之一是母親的病。35年前我在美國讀書,第二年收到父親病重的消息,決定輟學回港。27年前到山城教書前,我申請了去英國讀書,到英倫讀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因為未能擺脫這陰影,所以最終沒有去。退休了,又有一個留學的機會,我掙扎了很久才敢對母親說。她說沒有問題,其實那時她已有病,大家心裡都知道有各種可能。她離世的時候我們一家都圍在病床邊,她幫我姨照顧過三個表弟妹,她們都從澳洲回來,也在病床邊跟她道別。醫院也通融,即使在探病時間也容許我們九人在母親身邊(探病只限兩人),用布帳圍著我們,讓我們有點私人空間,陪她走完最後一程。當然,如果我女兒在的話那就更好,但生命總沒有完美的,這是一個遺憾。

要繼續生活了,我的生活就是繼續讀書完成論文。

昨天到了一家專賣法文古籍的書店。話說我想找一本書,全球只有幾家圖書館有收藏,他們都不肯向我所在的紐西蘭大學借出,但願意替我影印相關的頁數。我沒有揭過全書,不會知道那些頁數有我要的材料,於是想找找有沒有公益版或電子版。在網海找尋時找到香港這家書店有,標價是三百多歐羅。我不敢貿然下單,只是記在心中,打算回港時去看一下。

趁這次返港,我聯絡了店主,他的店在古董店林立的上環荷李活道。甫進去,看到的全是關於中國的法文書,不少是精裝版本,他說還有更多關於東南亞的法文書在他家。他跟我一樣是退休教師,他在法國國際學校教了多年,收藏古書是他的事業。他是收藏家,所以很注意書的質素和擺放,他有好些書都是送到泰國重新裝訂的。他謙稱不是學者,但對中國尤其是北京的法國群體很感興趣,也在法國利用過檔案材料研究。他說沒有顧客上門看書的,香港也只有幾個人對他的書感興趣。他主要是通過編目錄,供外國的藏書家訂購。如果我沒有聽錯,我可能是十多年來少數的本地(華人)顧客!

我雖然已有明確想看的書籍,但他仍熱情向我介紹他的藏品,當中有不少是耶穌會士的著作。我研究的黃伯祿,他也知道,並拿出上海土山灣的出版物目錄給我看,那是近百年前的真蹟,並說我可以拍照保存。最後,我用了2800元買了一本書。我用教協會員依法分到的3190元買(雖然還未到手),還有一點餘款。

我好奇問他一句:會回法國嗎? 他說不會了,以香港為家。漂泊海外,是普世現象,當然原因千差萬別。

我留下了電郵,說不定他還有我合用的書呢! 但我沒有錢了,而教聯會大概不會自動解散,應該沒有依法分錢的機會了。我退休後走到南極避世,依法放棄選民身份,盡量少跟政府打交道,不打擾他們。我有我的生活,政府有政府的忙碌,大家活在平行宇宙。老同學出任教聯會會長,一位山城早年的學生現在做了一帶一路專員,愛國愛港,人各有志吧。

有雜誌介紹過這間書店
→ 這裡

我買到的書

再度南下

今年搭飛機的次數,已超過過去三十年的總和。

下星期我會再度南下(今年第四次),大概兩三星期後再回港,然後再南下,再然後,可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南遊了。

醫生幾乎天天說要有心理準備,有點厭煩,但聽多了,也真的有了心理準備,到事情真的發生時,也就無奈地面對它。

感謝母親養育之恩,我們在她身邊陪她走了最後一程,縱有不捨,也得放手。如今她擺脫了疾病痛苦,可以安息了。

登斯樓也

到達雪梨機場時約晚上八點,仍然非常熱鬧,毋須人為推動而自然有五光十色繽紛夜。雪梨機場店多人多,簡直是個大商場,麥當勞也有兩間。其中一間是上下兩層,樓上準備食物,做妥用機器運到樓下,貨如輪轉,此之謂也。

下圖黃色 M 字右側是運輸帶。

途經雪梨機場,想起了范仲淹〈岳陽樓記〉。范仲淹云:「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同樣是登斯樓也,但有人感極而悲,有人喜洋洋,因為受客觀環境與自身際遇而影響心情。在機場候機的,都是旅客,有人喜洋洋奔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人因家有要事而回鄉,心情自有不同。人非聖人,亦非草木,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不以物己悲喜,是終極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再說,先天下之憂而憂,與尋釁滋事只是一線之隔,何必冒險? 人至老死不相往來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凌晨4點左右到港,沒有機鐵,坐機場巴士出市區,已是6點多了。

這次回港,不是計劃之中,但其實也不是沒有心理準備。差不多四十年前也曾試過,只是當年差不多畢業,今次是剛開學,但心情也是同樣忐忑。見步行步吧,如果情況穩定,我會早點回紐西蘭,聖誕才回來。否則,暫時也沒有對策。

古巴風情

古巴街是威靈頓比較旺的地方,小店林立,而地標就是這水桶系列。
維基有介紹,原來歷史悠久,僅比我年輕幾年。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et_Fountain
留意文中說因種種原因(例如大風),水桶的水未傳到最後一桶已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