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放假

紐西蘭雖然宗教氣氛淡薄,但假照放,聖誕復活都是長假期。

星期五是 Good Friday, 星期日是 Easter Sunday,超市依法關門。星期五及下星期一是公眾假期,星期二是大學假期,接著是semester break兩星期,15/4才復課。

不過假期對我來說也只是照常生活,都是每天到研究室。最近開始按論文大綱集中力量搜集材料,單是黃伯祿的著作目錄我已做了兩天。他的著作雖多,但實體在上海,而且據了解不對外開放,我就只能按書目以及網上有的影象來整理。經驗告訴我,除非目睹原書,單憑目錄是一定會出錯的。目錄說光緒XX年,要自己查對照表判斷是公元XXXX年,不要懶。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上海圖書館甚至是古籍聯合目錄,也不能輕信,因為也會有錯字。至於其他人的論文,更是以訛傳訛。

讀書順籐摸瓜,時常會發現有些書以前忽略了沒有看。可惜此間書太少,我已充分利用館際互借,也從公益網站買了不少,但仍有些總是找不到。如果有機會,我會先去臺灣找找,因為耶穌會士在1949年前把好些珍品從上海運到菲律賓,再輾轉運到臺灣。至於上海,老同學勸我不要去,我估即使去了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到想看的書,所以或者不去了,政府的跨境八達通,我大概用不著了。至於外國,最想去的是Boston College, 是耶穌會大學,有個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按我所知以前陳綸緒神父在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材料已搬到 Boston College. 法國以及梵蒂岡,雖然一定有珍品,但我連印刷體的法文也未能通解,手寫的檔案更是有字天書。拉丁文也一樣。所以除非有明確目標,否則可能也只是永遠的計劃。

到最後,可能只是固守一隅,紙上談兵。

不覺上了六個星期的法文,每次上堂之後都大受打擊,因為聽懂的不多,說話更是錯漏百出。我是能理解文法的,只是聽講都仍力不從心。

民智倒退

此間報章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謂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智商跌7點,即智力衰減約10歲,即使已康復,也跌3點,如果曾入院,跌幅更大。(證據 -> 在此

這或者解釋了為何民智倒退,原來只是病毒作怪,並非政治干擾。

反正你我他都倒退,齊齊活在腦霧中,又何妨?

孺子入井

孟子公孫丑上云: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聖經路加福音14:1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領袖家裏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2這時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腫病的人。3耶穌回答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合不合法?」4他們卻不說話。耶穌扶著那人,治好了他,叫他走了。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兒子(「兒子」:有古卷是「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裏,不立刻拉他上來呢?」6他們對這些事不能反駁。

原來聖經也有孺子入井,雖然引申的教訓不同,但設譬居然如出一轍。以前沒有留意,是因為向來用的和合本不是作「兒子」而是作「驢」,而上引2010年和合本修訂本則改為「兒子」。

希臘文抄本支持「兒子」的有P45, P75, B 等;支持「驢」的有א, f1, f13等,支持「兒子」的抄本證據不算一面倒。驢與下文牛相提並論較合理,反而兒子與牛相提並論有點怪,版本取捨取難不取易,兒子既有點怪則更可能較原始,Bruce Metzger認為作「兒子」的決定屬B級,即 almost certain, 大致可靠。

AI助手

我的英文差,IELTS考試寫作部分得分最低。那次寫機械人的利弊,題目照計不難,要求也只是幾百字,但可能因為有點累–一口氣考聽讀寫三卷,也沒有心得,所以只是基本過關。

為了減少寫作時犯低級錯誤,我斥鉅資買了Grammarly,這個服務逐年收費。Word有基本的錯字及文法提示,但似乎只能捉到明顯錯誤;而Grammarly則可以在表達方面提供意見,而且只是提意見,接納與否,悉除尊便。我覺得Grammarly的意見不錯,除了減少錯誤,也可以讓文句緊湊明快。我試過用ChatGPT,我覺得只是在語言上多了花巧,不見得在表達上更高明。

但我們用英文寫中國的東西,因為用了大量漢語拼音,對的也會被判斷為錯誤,所以不要盡信它。而且文法正確,表達無誤的句子,可能根本內容空洞甚至錯誤,它也不能找出。但有這個小助手把關,應該會減少錯誤,而且在糾錯的過程中,也能檢討自己的寫作,自我完善。

這兩天開始抄錄黃伯祿的生平,材料不多,我也沒有發掘到新材料,大概只能整理前人研究,難言突破。材料說他臨終才發願加入耶穌會,這比較奇怪,何以之前幾十年不入會呢?另外也有的神父入了會不久又退出,出出入入,是否中國人與法國教士有矛盾?要研究研究。

準備出發

昨天又去聽了另一位學生的 Full doctoral proposal, 是研究一位意大利現代作家的。老實說,我完全沒有背景,去聽,主要是了解這些 presentation 的過程,為自己快要進行的報告作準備。

今次這位女士明顯較上一次我聽的那一位成熟,她先交代自己的學術背景,再講所選的作家,她的路向似乎是以文體 genre 為綱,再分析以該文體來呈現的社會關懷,當然少不了性別、移民、邊緣人等議題。上次那位同學來的聽眾不多,現場只有四位,今次大概有十位,而且似乎教師居多,我的兩位導師也有出席。聽眾提的問題不多,也不尖銳,不過有一個問題不易答,就是以文體來判斷目的,怎樣處理不同文體重複觸及的議題。

但我還是比較關心自己的論文,所以聽罷就回到研究室整理報告大綱。我大致已有個底稿,再找些圖片就可以開始製作 powerpoint, 應該夠講 30 分鐘。考慮到大概只有我和導師兩個才知道我研究的是什麼,有必要多從聽眾的角度出發,提供較多背景材料。

不覺放下粉筆已大半年,希望我的講論不會太差吧。

奇風異俗

各處鄉村各處例,入鄕隨俗,入境問禁,是應有之義。比如說,遊客到中國香港要求本地人用英文跟他談話– “Speak to me in English!” 是冒犯,是辱華。

今天在網上遊蕩,看到有人評論紐西蘭的十大奇風異俗,其中有些我也有同感,但我得承認,自己是大鄉里,別人的正常當作異常,只是我的問題。

其中一項是赤腳走路。雖然按我觀察只是少數,但在大街大巷赤腳走路既不安全也不乾淨。據說澳洲也一樣,是原住民的遺風。

另外是紋身的普及。在中國香港,紋身往往令人聯想到社團,這裡則男女老幼都有人紋身,而且不止是一小處,可能整條手臂、整條腿,甚至下巴、臉面。這應該是原住民的遺風,中國吳越有斷髮紋身之俗,或者紐西蘭曾是自古以來中國神聖已分割的一部分。

短褲。應該說是單薄兼短小。即使是冬天,穿短褲的男人仍有不少,學生的校服好像也是短褲。我不清楚這是否紐西蘭獨有,但他們似乎不怕冷,女的袒胸露臍露背,男的T恤短褲十分普遍。可能因我來自中國香港,對顏色高度敏感,我發現他們似乎偏愛穿黑衣。

當然,滿街的英文字母卻不是英文的毛利文也是特色,雖然實際上紐西蘭用毛利文的人口佔比極少 (5%),但毛利文是官方語文之一,路牌、政府建築等一定是雙語,而且毛利文要大隻一點才顯得政治正確。較正式的場合會用毛利文唸誦禱文來作開場白,平日打招呼用 Kia ora 最為常見。

去國鄉音

紐西蘭也有免費報,但沒有人搶,通常都剩下一大堆。

中文報紙也有免費的,至少有三份:簡體字的愛國報紙鄉音,另外兩份是大XX 以及 看XX。鄉音在 Yan’s Supermarket 有,大XX 以及 看XX 則在 New World 超市有,市中心的 Haere Mai則三者皆有,任取。

獨在異鄉,見到中文字是有點親切感的,所以我一定會拿來看看。鄉音只有少量新聞,多半是廣告,大XX 和 看XX 內容豐富些,但立場鮮明,我拿到後第一時間放入袋裡,回家才細讀,以免成為行走的50萬。

40年前在美國,那時沒有互聯網,只能透過書報解鄉愁,曾訂過明報航空版,大約一星期寄一次,我是靠這樣才知道香港的事情。外國的報章電視不會提香港的,遺址還是中心,沒有人理會。畢竟身邊的事最切身,治安經濟才是焦點,普世價值人類命運,恐怕只是學術研究的材料。

但有了互聯網也有缺點,就是消息傳得太快,天天都是揪心的事,西諺云,no news is good news. 井底之蛙,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嗎?坐井觀天,多美。銅牆鐵壁之中,既安全,又幸福,不會被污染,多好。

開支估算

小時候香港電台有街市行情,但那時不會自己一個人去街市,也沒有錢的概念,所以不會留意,但印象仍是有的。

現在已失業,也應該沒有再就業的可能,沒有收入,只有支出,想勤工儉學也沒可能,只能省吃儉用,希望晚年不致太潦倒。政府的錢都用來放彩蛋以及放煙花,但咬住交通補貼不放,令我輩搭車時有罪疚感,又利誘老人去大灣區養老,彷彿老人就是累街坊。所以,福利固然要爭取,那是我們工作一輩子應得的,但一定不能靠政府,要盡量多儲蓄。

威靈頓的經濟麻麻,找工作不易,而且這裡也是靠人事的,工作機會往往是介紹而得的,投函跟投籃無異。現在最低工資是23.15(以下全用紐紙計,現時紐紙1元兌港幣4.77)一小時(折合港幣約110),如果一星期可以開工20小時(一般留學生可打工的最高工時,博士生則不限時數),扣稅後約一週400,夠食。但住就是大問題,如果租個床位,可能要150一週,獨立房間可能要300,studio可能要500左右,當然還要看地區與設施,所以七除八扣其實是勉強維生。住屋是最大宗開支。

今晚買了粟米,每條約紐紙1.2元,比香港的細一點,但很甜,質素可靠,每天吃半條,夠吃一週。Royal Gala蘋果一包,有12個左右,約7元,細細個,味道也可以,夠吃一週,但味道不及澳洲的 Pink Lady, 也不及美國蛇果。… 合指一算,每天三餐的支出大概約10元(約港幣50元),打工的話做半個鐘已賺得。連用家品開支一週約100元。

不過生活裡面還有不少雜項開支,例如電費我一個人也要約20元(紐紙,一週計算,下同),其中一半以上用在煲熱水;手機費約18元,寬頻約15元,醫療保險約16元,學費雜費換算一週約100元,即使躺平一星期也要用200元。

這樣一算,寬鬆點計,例如吃點邪惡的朱古力薯片炸魚之類,大概一週要用1000元,一年52000元,3年156000,折合港幣約80萬,如果換到一個學位,也應該化算吧。

***
今晚經過國會去超市,應該有大人物到訪,國會外除紐西蘭國旗外也升了某國國旗,該國車隊有泱泱大國風範,寶馬雕車,但紐西蘭警察只有三幾個在閒談,毫不專業,令人擔心。我不敢逗留,急急腳離開,也不敢說太多,恐怕觸犯大法。(今天見報了,應該不是國家機密吧。)

生活日常

昨天又地震了,在研究室感到好像樓上有重物墮下,座位也上下搖了幾下;不久又再來一次。

我估是地震,馬上上網一查,果然,震央在威靈頓附近。1855年,威靈頓發生過8級地震,而因為有一條威靈頓斷層在這裡經過,估計500年之內隨時會再來一次大地震。生死有時,加上地震防不勝防,認命算了。

今早教會聚會後到唐人超市買東西。這家 Yan’s supermarket 是最大的唐人鋪了,市中心有另一家是韓國人開的,品種較少。今次是去買菜心,上次成功買到,大約是港幣30元一斤,我分開好幾次來吃,因為這超市離家較遠,不是天天去,而且也菜心未必有次次找到。

這裡還有香港版出前一丁,李錦記蠔油等,頗能滿足遊子思鄉之情。不過這些東西通常都比香港貴,我也不會多買。現在一週七天都是自己煮,只要不講究,其實也不會餓壞。

導師已發回論文計劃的評語,大致尚可,明天再呈第二稿,且看如何。最近埋首修訂論文計劃,沒有多讀書,另一方面是想設計一個表格記錄材料,可是未有頭緒,所以沒有進展。

為免停筆太久,我暫時計劃寫讀書札記,做小文章,每篇按材料多寡寫一千字左右,大概寫一天,修訂一天。這樣做的好處有:1. 培養書寫習慣;2. 熟習論文注腳格式;3.寫完有成就感。希望積少成多,最終完成目標。已寫了兩篇,在寫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些東西,小滿足。

香港文化

這裡有個(中國)香港文化學會(待正名),今天是會員大會,我也有出席。

其實來自中國香港的學生不多,有多少我也不能確定,因為全場都是用英文進行的。我估大概有30-40人出席今天的活動,我認得而又確定是來自中國香港的可能只有三幾個。未開始前我跟一些同學交談,有來自大陸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有一位是印度的。印度同學只來了幾天,但他對中國香港電影很感興趣,尤其喜歡王家衛的電影,他說花樣年華看了二十幾次。

玩了些遊戲,然後就循例開個AGM,最後以炒飯餃子晚餐作結。

可惜能用廣東話交談的不多,但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在海外聚了一班人,也是一件賞心樂事。

其中一個環節是問答遊戲,有一題答案是錯的,因為題目問中國香港的官方語言是甚麼,答案居然是英文和廣東話!我正想舉手根據基本法提出嚴正抗議之際,主持人已問下一條,其他人似乎也不再理會上一題的答案。或者他們覺得,只是遊戲一場,何必認真。

是的,遊戲一場,何必認真,都是過眼雲煙。

依稀記得當年考A Level有孔尚任桃花扇餘韻,「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考大學時才十八歲,哪知道興亡,只是如今親眼目睹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只剩這青苔碧瓦堆。面對遺址,讀到誰知道容易冰消一句,不禁泫然流涕。

為免觸犯區旗法,我碰也不敢碰區旗,只是肅立一旁,心中默唸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