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席了一個活板印刷班,共有七位出席,四位是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除我以外,還有兩位女士,其中一位是本土華人。
印刷班在停車場一角的一個房間進行,裡面有各種大小的印刷機,以及裝訂書籍的大型bookpress, 切紙機等等,據說都是從政府接收過來的。
主持人是科班出身,稍作講解就要我們親身動手。我先選定字體,然後執字粒。我選了較大的字粒,因為太小的話我笨手笨腳會很狼狽。西洋字粒有一定的擺放方法,叫 California Job Case, 按圖索驥,也不太難,畢竟字母數字標點總數有限。
執完字粒就要固定在一個鐵架上,用木條鐵條等固定字粒,使之不會搖動。這步驟最費時,因為把細細的字粒固定其實不容易。
排好之後就上油墨,把紙放在上面,然後用滾筒大力一拉,成敗就在此一拉。失敗的原因會有:油墨不均勻,紙張移了位等等,不一而足。
我又用較大的木字粒印了一張,主持人叫我用另一部機試,那是在紙上加壓,可以做出立體有手感的字體。
我小時候是很怕勞作的,因為最後必定是失敗告終,今天倒算順利,自我感覺良好。在寒風中步行回家時,有踏實滿足的感覺。
以下是沈括活板所載與我在2024年紐西蘭的西式印刷體驗比較:
中:「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西:用鉛鑄造,大小不一,每字母為一印。
中:「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
西:有鐵範,但底部毋須設鐵板,密佈字印後用工具如鐵條木片甚至紙片把字粒壓實,以拿起鐵範輕敲字粒不鬆脫跌下為標準。有位同學發揮創意,把不同大小不同字體的字粒來個大雜會,主持人說如果壓不實以前的人會用蠟來固定–中西互通,又得一證。
中:「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西:據主持人說真正的工場有五六個人,各司其職,他主力不是排版,而是做印的工序。
中:「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
西:相同,數量可參下圖的 California Job case 每格的大小比例。
中:「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西:同樣以木格貯之。
我發現原來有一個在紐西蘭務農的廣東家族約八十年前購入一套印刷設備,印製農業資訊供華人農友參考,印刷設備捐了給大學出版社,有關單位現正修復中。我下星期三會去做義工,看看有何新發現。(https://www.wgtn.ac.nz/wtapress/chinese-scholars-studio/chinese-heritage-types/the-restoration-process)